跳至正文

公元前14世纪的欧亚贸易网络——以土耳其乌鲁布伦沉船金属锡为中心的考察






公元前14世纪的欧亚贸易网络

——以土耳其乌鲁布伦沉船金属锡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翻译:陈博宇




底图:土耳其卡什港


译者按:

   

   乌鲁布伦沉船(The Uluburun Shipwreck)是一艘满载船货,沉没于土耳其卡什(Kas)海岸的青铜时代船只。年代学研究认为其年代可溯至公元前1330年至1300年。自1984年起,海洋考古学家对该遗址开展了累计11个季度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获取各类文物超17吨。该船是青铜时代地中海贸易和文化互动的信息宝库。

    

    2022年11月30日,由布鲁克林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第8期发表题为Tin from Uluburun shipwreck shows small-scale commodity exchange fueled continental tin supply across Late Bronze Age Eurasia 的研究文章。研究以土耳其公元前14世纪乌鲁布伦沉船中的金属锡为研究对象,通过锡同位素分析技术,复原了该时期距离长达2000多英里的欧亚贸易网络。


    至公元前1500年,青铜已经成为欧亚大陆的“高科技”。在标志性的古代国家,如商(中国)、迈锡尼(希腊)和亚述(伊拉克),青铜成为了军事力量和社会声望的表征,也用于常见的工具和器皿。通过前述研究,锡同位素研究技术的成熟性与发展前景因此受到了全球冶金考古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译者看来,该研究无疑是2022年的重磅考古发现之一,拓展了我们对沉船材料研究的认识。


    本翻译主要根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通讯稿Findings from 3,300-year-old Uluburun shipwreck reveal complex trade network 一文并结合前述论文进行翻译,题目由译者拟定。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文意和阅读习惯对原文作了相应的增删调整。



《Science Advances》网站登载论文全文






/////






底图:土耳其卡什港


以下为译文

(所涉学术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和译者立场):


    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沉没之前的3000余年,另一艘后被今人所知的船只在土耳其乌鲁布伦东岸附近的地中海失事,船上载有数吨贵金属。自1982年发现以来,科学家始终关注并持续拓展乌鲁布伦沉船的船货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青铜时代晚期当地人的生活与社会结构。

    

    2022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考古学教授Michael Frachetti所在团队公布了他们的惊人发现:生活在今天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的游牧群体竟然生产并向地中海地区输出金属锡。在乌鲁布伦沉船船货里所测得的锡中,占比约三分之一来自该地区。这些锡在运往地中海各地市场途中被制作成广受欢迎的青铜。

 


研究显示乌兹别克斯坦Mušiston矿场的锡在历经2000多英里后被运抵至以色列海法港。满载货物的船只不幸在土耳其乌鲁布伦东岸沉没。

图片来源:Science Advances


    随着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能精确对锡进行溯源,将其定位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处史前矿场,该矿场距离装载货物的海法港达2000多英里。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在该时期,中亚矿区远离主要工业中心或帝国,高地游牧民却生活于此。要穿越伊朗至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崎岖地形并运载成吨金属谈何容易。


    团队成员Frachetti跟其他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尝试拼砌这块版图。通过研究,揭示了一条令人震惊的复杂的供应链,该供应链涉及从小型矿场将锡运至地中海市场的多个环节。


    Frachetti说:“当地矿工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网络,通过陆路贸易与其他形式的连接,将(锡)这种至关重要的商品一直输送至地中海。”


    “令人惊讶的是,早在青铜时代晚期,一个文化多元、跨区域和多媒介的贸易体系支撑起了欧亚地区锡的交换。”


    Frachetti补充:“更令人费解的是,采矿业似乎由小规模的当地社区或自由劳工经营,他们能够在统治者或其他政治组织的控制之外去协调市场运作。”



关于研究本身

About the Research





  

    布鲁克林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Wayne Powell表示,使用锡同位素来确定考古出土文物中的金属来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然而,当时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均不够精确,无法提供明确的答案。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才开始使用锡同位素将采矿地点与金属制品给串联起来。


    Powell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收集了世界各地锡矿矿床的同位素组成、范围和重叠信息(ranges and overlaps),以及锡矿形成时同位素组成赋予锡石的自然机制(natural mechanisms)。”“我们仍处在这类研究的早期阶段。我预计,在未来几年,这个矿床数据库将变得相当强大,就像今天的铅同位素数据库一样,该方法将被常规使用。


    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考古学名誉教授Aslihan K.Yener是早期进行铅同位素分析的研究人员之一。20世纪90年代,Yener所在团队首次通过铅同位素分析对乌鲁布伦的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伦的锡可能存在两个来源——土耳其金牛座山脉(Taurus Mountains)的Kestel矿区和中亚地区一处未明确的地点。


    本次研究的合作者Yener介绍:“但这一点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因为分析时测量的是铅,而未针对锡的来源本身。”



乌鲁布伦沉船发掘工作照

(译者注:地中海的能见度真好!)  

图片来源:TMAU


    Yener也是20世纪80年代第一位揭示土耳其古代用锡的学者。她说当时整个学术界都为之惊讶,最早的(含锡)青铜就出现在这里。


    约30年后,由于先进的锡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人员终于有了更明确的答案:乌鲁布伦沉船上三分之一的锡来自于乌兹别克斯坦的Mušiston矿场。剩下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古代安纳托利亚的Kestel矿场,就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



安纳托利亚中南部的地形和主要遗址

图片来源:Science Advances



 管窥三千多年前的欧亚贸易


Glimpse into Life 

3,000-plus Years Ago







    Frachetti介绍:至公元前1500年,青铜已成为欧亚大陆的“高科技”(产品),被用于制作从武器到奢侈品、工具和器皿等。青铜主要成份为铜和锡。虽然铜很常见,见于整个欧亚大陆,但锡相对稀少,只能在特定类型的地质矿床中得觅。


    “寻找锡对史前国家而言是个巨大的问题。人们需要考虑为获得锡这一种稀少商品而需付出的代价和痛苦。青铜时代的主要帝国如何推动他们对青铜的巨大需求?过去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解释这一点。”


    乌鲁布伦号出水了有史以来最大量的青铜时代金属原材料——铜和锡,足以生产出11吨最高质量的青铜产品。Frachetti补充:如果当时这批材料未沉没海底,这批金属足以供应近5000名青铜时代士兵的武器配备,“更别说生产多少酒壶之类的了”。


    Frachetti说:“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青铜时代晚期从中亚到地中海的政治经济中,存在一个复杂的国际贸易网络,当中包含地方统治者(regional operatives)和多元化的社会参与者(socially diverse participants),重要的矿物商品藉此得以生产和交易。”


    Yener解释:不同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矿场,这类“贸易节点”(译者意译)由小规模村庄和游牧民组成。在青铜时代晚期,古代安纳托利亚的矿场由赫梯人掌控,当时的赫梯是一个能对埃及拉美西斯构成巨大威胁的庞大帝国。



乌鲁布伦沉船的牛皮形铜锭

图片来源:TMAU


    从某个层面看,3000多年前的生活跟今天相差无几。


    Powell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战争的爆发,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如何依赖复杂的供应链来维持我们的经济、军事和生活水平的。”“史前时期亦是如此。王国兴衰、气候变化、新兴族群在欧亚大陆各地迁徙,既有的对生产武器和农具等至关重要的锡的获取方式或许会被打破或作重新配置。


    “通过锡同位素,我们尝试考察(古代)社会中遗留下来、在考古学看来是明显扰乱(的遗存),发现其被割断的联系并将其接续或再度定义。我们通过DNA来分析人群关联,通过陶器、丧葬习俗等说明思想的传播与关联。现在有了锡同位素,我们可以记录长途贸易网络的关联性(connectivity)及其延续性(sustainability)。”



 发现更多线索

More Clues to Explore






    目前的研究结果解决了几十年来关于青铜时代晚期乌鲁布伦沉船和欧亚大陆地区金属锡的来源和贸易争拗,留下了更多的可供探寻的线索。


    Frachetti介绍,锡矿被开采以后被再度加工,最终熔化成标准形状的铸锭并用于运输。这些铸锭的独特形状相当于商人的名片,让其他人知道它们的来源。


    乌鲁布伦号上的许多铸锭都呈“牛皮”形(”oxhide” shape),以前人们认为它源自塞浦路斯。然而新近研究结果表明,牛皮形可能起源于更远的东部。Frachetti说,我们的团队将继续研究铸锭的独特形状以及其在贸易中所起的作用。





乌鲁布伦沉船牛皮形锡锭


(完)

——



作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翻译:陈博宇(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水下探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