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隋唐至明清,官印变化很大

隋唐官印体系包括皇帝御用宝玺和百官使用的官署印、职官印两大类,后者是我们介绍的重点。此时官印最大的变化是官署印和职官印地位的转换,作为官员私人用印的职官印下降为次要地位,数量极少,而官署印上升到主要地位。

由于纸张早已普及,印色也已使用,政府的公文行走由封泥改为钤朱,为使钤盖在政府文书上的官印醒目、庄重,增加权威性和神秘感,就很自然地加大了官印的尺寸,并将印文由阴文改刻为阳文。随之产生的变化就是官印形制增大,不适合官员自行佩带,而由专门机构或专人管理,钮式也由方便穿绶带的鼻钮演变为方便把持、钤抑的环钮、橛钮等。印体的增大,为在印背上凿刻印款提供了空间上的方便,刻款遂成为官印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篆刻艺术开拓边款艺术的天地提供启迪。当然,变化最大的当属印文,虽偶有楷书、隶书,但篆书仍是官印的首选,官印增大又以阳文为主,篆书为充满印面只有加粗笔画或者盘曲、缠绕。隋唐官印以加粗笔画为主,但朱文笔画过粗很易显得臃肿,故宋元以来的官印多以盘曲为主,“九叠文”之类的篆书也就应运而生,结果是造成官印艺术性的下降,篆刻微刻 供稿。

1.隋唐官印

学术界确认为隋代官印的仅有四五枚,如“广纳戍印”(图2.4-1)、“观阳县印”(图2.4-2)等,印上都刻有“开皇”、“大业”隋代年号的背款,边长在5.3~5.6厘 米间,均为阳文,印文笔画婉转,体态也很端庄,构图疏朗。秦汉官印以“章”作为称谓的制度已废止,而多称“印”或“之印”。

如“广纳戍印”(图2.4-1)、“观阳县印”(图2.4-2)等,

唐代的官印资料相对较多,主要是印谱著录、传世实物以及墓葬出土品和唐代文书上钤盖的朱色印文,如“中书省之印”(图2.4-3),原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现存品位最高的唐代官印;此外还有“齐王国司印”、“唐安县之印”(图2.4-4)、“会稽县印”(图2.4-5)、“金山县印”(图2.4-6)等,上述隋唐官印质地都是铜质,秦汉官印以质地划分官印等级的制度也被取消,官印的钮式从唐代开始出现橛形。在制作方式上,主要有铸造、凿刻、焊接三种方法,铸、凿是传统的制作印 章的方法,焊接则主要流行于唐代,具体的方法是以小铜条依据笔画构图焊接而成,这类印又称蟠条印、条带印,但这一唐代出现的新工艺流行并不十分广泛,使用最多的仍是铸造。

图2.4-3 中书省之印图2.4-5会稽县印图2.4-4唐安县之印图2.4-6金山县印

隋唐官印体系的建立可追溯到北朝的某些变革,至隋代有了雏形,唐代得到完善并趋于稳定,宋以后的各朝官印除局部有些改动以外,基本上没有突破隋唐官印体系的范畴,篆刻微刻 供稿。

2.五代十国的官印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印章制度也相对比较特殊。

从印面形式上看,以长方形为主;从官印称谓上看,“印”、“记”并用;从文字上看,突破了单一的篆书字体限制,出现了楷书、隶书的官印,而且从考证发现的此期近十方官印来看,楷书还是当时主要的官印文字。如“元从都押衙记”(图2.4-7)、“都检点兼牢城朱记”(图2.4-8)、“振武军请受记”(图2.4-9)楷书印,文字极为生动自然,印面构图疏朗有致,风格稚拙可爱;“右口宁州留后朱记”(图2.4-10)隶书印,文字道劲坚挺,宛若刀削一般;“秦成阶文第二指挥诸军都虞候印”(图2.4-11)为篆书印,笔画很细,但婉转网活,布局饱满。

3.宋、辽、金、夏的官印

五代的楷书、隶书官印有悖于传统的篆书官印,宋太祖立国后,重文治,官印事关朝廷威仪,岂能轻视?又感于旧印的印文及铸造都较差,乃于乾德三年(公元 965年)下诏令铸印官祝温柔“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以后,“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①。祝温柔“世习缪篆”,其先祖又是唐朝的礼部铸印官,可见宋代官印直接继承了唐代的印章制度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官印制度,篆刻微刻 供稿。

图2.4-7元从都押衙记 图2.4-8都检点兼牢城朱记 图2.4-9振武军请受记

宋代有专门铸造官印的部门少府监和文思院,制作多很精致,铜质也好,印文与印体一同铸出,字腔较深。官印基本都施以背款,刻出铸造时间、机构,甚至在印钮的顶部刻一“上”字,以示印章上下方向。官印称谓“印、记”皆有,但“记”或“朱记”的等级较低。少数南宋初期的官印在印文上加有“行在”或年号,用以区别新旧官印。由于有专人篆写印文,宋的官印都较精致,风格也前后一贯。宋官印上的篆书开始使用盘曲重叠,印文笔阃虽较隋唐官印略显平直,但总的特征仍是以圆转盘曲为主,印面布局茂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笔画多有勾连,与隋唐官印的疏朗和同时期的辽、金官印有明显的区别。如“驰防指挥使记”(图2.4-12)、“建炎后苑造作之印”(图2.4-13)、“宣抚处置使司行府铸”等,篆刻微刻 供稿。

辽官印有汉字印和契丹文印两类。汉字印有“启圣军节度使之印”(图2.4-14)、“定州绫锦院记” ,“契丹文印”(图2.4-15)上的印文属于辽代的契丹大字。辽官印官均为铸造,印面构图茂密,笔画细而匀称,笔势与宋官印相比较为平直。

金国早期曾使用缴获的辽、宋旧印,后逐渐自铸,但所铸官印的字腔较浅,质量较差。但金国就印章制度而言,比宋印更为完善,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典型的有“永兴军节度使之印”(图2.4-16)、“北京楼店巡记”(图2.4-17)等。

4.元、明、清的官印

元官印主要有八思巴宁印和汉字印两大类。

汉字印主要在元朝初期使用,最著名是这枚“移相哥大王印”(图2.4-2.0)印体颇为巨大,篆刻微刻供稿。

八思巴字是西藏僧人八思巴以藏文为基础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由于当时曾以朝廷之力推行,故元官印绝大多数为八思巴字印。典型的元代官印有“甘肃省左右司之印”(图2.4-21)、“武州诸军奥鲁官印”、“兀良海牙屯田百户印”(图2.4-22)等。

明代的玺宝制度和官印制度更为严密,对官印的钮式、印体大小厚度都有严 格的规定,增加了“关防”和“条记”两种称谓,对印文的篆体作了细致的划分,女将军印要用银印、虎钮、柳叶篆文。御史的职责是“绳愆纠缪”,故御史印的形制熹铜印直钮,印文用八叠篆。其他官吏据职能不同,使用九叠篆、玉箸篆等,如“亲呈侍卫将军随征四营关防”(图2.4-23)、“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图2.4-24)两印名用九叠篆。

清代对官印的铸造和管理最为严格,从印章的大小、厚薄、成分、重量以及分发日期到领取新印、封印、开印、旧印销毁等都有具体规定,所用字体有玉箸篆、岸方大篆、尚方小篆、殳篆、柳叶篆、悬针篆、垂露篆、九叠篆等,并藉以区分任官的耳务类别,名称有印、关防、图记、条记等,印文一般是汉满两种文字并用。下面仅耆其要者,如“和硕怡亲王宝”(图2.4-25),金质、龟钮,用芝英篆。

原网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