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2021年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考古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2022年1月16日,由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会主办,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承办的“2021年度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考古研究工作汇报会”在水下中心会议室召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汇报会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严格控制会议现场人数,相关市、县(市、区)文博单位通过网络视频形式参会。会议现场特邀专家有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波院长和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铭院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王守功处长、兰玉富副处长出席汇报会并讲话。

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王泽冰主持,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在致辞中对一年来关心支持参与山东涉水文化遗产考古研究工作的领导、专家、同仁表示衷心感谢,向水下中心全体职工勠力同心、不畏严寒酷暑超负荷完成任务表示敬意,对取得诸多重要成果表示祝贺!2021年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109项,考古勘探1200余万平方米、发掘7500余平方米,发掘墓葬900余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举办学术会议和相关活动14项,出版学术文集3部、发表研究文章11篇;牵头编制《山东省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编写指南(试行)》,组织举办了全省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培训班和泰安市第二期田野发掘培训班,成立了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会,创全国先河;山东省水下考古潍坊(昌邑)工作站、泰安工作站顺利完成揭牌并投入正式运转;涉水文化遗产考古能力和研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为考古学科发展和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兰玉富副处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努力,充分肯定了水下中心团结拼搏、奋进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和考古研究能力的提升,并对今后考古工作提出新要求。

汇报会现场

项目汇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涉水考古与研究,二是考古发掘,三是考古调查勘探。分别由水下考古研究室、工程规划室、技术装备部以及山东省水下考古日照工作站的8位业务人员进行了16项重要汇报。

(一)保持水下考古主线发展,扩大涉水考古与研究能力

2021年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主线业务,不断夯实水下考古基础,有序开展山东水下文化遗产线索点普查工作。本年度共开展5项主动性涉水考古调查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水下文物资源陆地调查是省级文保专项经费项目,也是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首次在青岛境内开展的系统性水下考古陆地线索调查工作。项目负责人詹森杨介绍:本次调查获得水下沉船线索点28处,新发现海防遗址31处,摸清了西海岸新区沿海水下文物资源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开展水下考古探测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项目汇报

古港口、码头是水下考古研究的重要领域,为了解我省古港口数量及分布情况,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申报了潍河流域昌邑段考古调查和山东省古港口遗址调查两个省级文保专项经费项目。项目负责人杨小博介绍:潍河流域昌邑段调查对潍河两岸2公里范围内开展了重点区域调查,新发现遗址7处,复查遗址120处;山东古港口调查发现38处明清时期的码头遗址,为研究内水、沿海航运和航线提供了重要材料。

专家听取汇报现场

海防研究在国内一直处于“南热北冷”的窘况,山东作为北方重要的省份,明清时期海防遗址数量、分布和保存现状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调查,山东明清海防遗址调查研究课题是全国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项目。项目负责人孟杰介绍:经过实地调查发现543处卫、所、巡检司、墩堡、军寨、炮台等各类海防遗址,基本摸清了山东海防遗址的家底,廓清了山东海防历史的面貌及演变脉络,对探索明清时期沿海海防体系的建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平湖及其淹没区水下考古调查是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后申报的第一个全国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项目,也是山东省首次开展的内水水域水下考古工作。项目负责人王泽冰介绍了东平湖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新发现东平湖疑似古济水河道、清水石桥和须昌故城疑点分布区域,为下步开展疑点性质确认工作奠定了基础。科研是单位的立足之本,在过去的一年,中心始终坚守科研为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取得了诸多收获。本次汇报会创造性的设立科研工作汇报环节,介绍水下中心一年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这也是本次汇报会重要亮点之一。

(二)创新主责,夯实基础,做好考古发掘工作

考古发掘是文物保护、研究和公众展示的重要手段,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年度水下中心发掘成果丰硕,共有6个考古发掘项目进行了汇报。东营市垦利区海北遗址是水下中心持续开展的主动研究课题。项目负责人杨小博介绍:通过两次系统的发掘工作,发现遗迹主要有大型堤坝路、大型活动面、火炕、灶址和零散砖铺面等建筑遗存,出土瓷器以定窑系淄博窑为主,另有少量景德镇、耀州窑和龙泉窑瓷器,确定了海北遗址是一处宋金时期重要的码头遗址,对研究我省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海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是水下考古中心服务社会大局,积极作为的重要体现。本年度汇报基建考古发掘5项,项目负责人魏泽华介绍了泰安肥城市晒书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发掘面积2850平方米,分别对东、西、南城墙和壕沟进行解剖发掘,发现了魏晋时期房址7处,汉代至明清墓葬44座。房址区出土大量板瓦、筒瓦、砖、石等建筑遗物,出土陶箅、陶磨等遗物。墓葬内出土环首刀等铁器、陶罐等陶器,为了解晒书城遗址性质及古代肥城县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项目负责人古笑雷介绍的潍坊安丘鹿村北墓地发掘项目,共清理汉代至明清墓葬760座,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文物800余件,为研究安丘地区汉至明清时期的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鹿村北墓地发掘情况

项目负责人司久玉汇报的泰安数字鹰和宁阳朝柴路墓地项目,发掘墓葬20座,其中在墓区中心发现一处“明堂”遗迹,由24块完整青砖分层叠涩堆砌,其内发现有4方砚台、2个铁犁铧和1个陶球,“明堂”中心底部埋有1个完整陶罐,罐内底发现完整铜镜1个,对研究宁阳县元代葬俗具有重要意义。詹森杨汇报的广饶实验一小新校区墓地项目,共清理唐至明清墓葬23座,出土了唐代白釉蓝彩碗和三彩钵,为研究本地区唐代葬俗和青花瓷器增加了新材料。

宁阳朝柴路墓地“明堂”遗迹

省水下考古日照工作站袁启飞汇报了日照市岚山区凤凰社区明代墓葬发掘项目,清理墓葬11座,从形制结构、排列布局分析是一处家族墓地,从墓葬形制、规格,用棺情况明显有等级之分。特别是M5出土的墓志有明确纪年,墓志铭记录“安東昭勇將軍、指揮使盧君勝之長女,嫁本衛故懷遠將軍”墓葬生平所留下的信息,对研究明代安东卫武官的纪年史、埋葬制度及家族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三)服务大局,勇于担当,做好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调查和勘探是开展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基础工作,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土地出让考古前置工作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压力巨大,各单位编制的调查勘探方案和报告参差不齐,为形成统一的规范模式,水下中心承担了相关方案和报告编写规范的制定修改工作,承担了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考古调查勘探培训班。项目负责人孟杰介绍了山东省考古工作相关方案和报告规范编写及考古调查勘探培训工作总结,全面提升了我省考古勘探工作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考古勘探培训合影

项目负责人古笑雷汇报了淄博白衣庙、黄崖根窑炉考古勘探项目,摸清了明清至民国的古窑炉群遗址分布范围,为下一步淄博窑的保护区划定提供了基础材料;巨野昌邑故国诸侯王墓区调查与勘探项目,完成勘探面积400万平方米,探清了巨野红土山、金山,嘉祥尖山等主要山脉周围的汉代墓葬和其他遗存状况。项目负责人魏泽华重点介绍了泰安市泰山区汉明堂遗址考古调查勘探项目,探明遗址的分布范围,提出了遗址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划定的建议。

项目汇报完毕后,栾丰实教授从四个方面对本次汇报会进行了点评:一是充分肯定了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工作成绩,特别是成立的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会和建设水下考古工作站等学术平台,指出当前山东考古处于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期;二是开展考古项目过程中,无论是主动性还是配合性考古工作,都需要坚守学术性思维和目标,开展多学科交流合作;三是及时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要在保护文物同时尽快提取有效的遗物信息;四是要注重传统考古学的基础,特别是对陶片的辨识,在进行区域系统调查过程中是最基础的工作。

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铭院长点评项目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波院长点评项目

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总结点评

会议最后,省文化和旅游厅王守功处长对水下中心考古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盼:一是要充分认识当前工作形势和任务,扎实推进考古工作;二是强调做好考古行业工作的规范性,加强与社会认知方面的沟通与宣传;三是要守住考古的科学底线和安全底线,做好本职工作;四是正确定位省水下考古中心的目标,扎实推进山东省水下考古工作。

省文化和旅游厅王守功处长总结讲话

只争光阴,不负韶华,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坚强领导下,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将更加团结一致、守正创新、笃志前行,在中国考古学新征程中再创佳绩,以实际行动服务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供稿:杨小博

初审:王泽冰 孟杰

终审:刘延常

编辑:古笑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