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历史学的“全球转向”:中西文明交流、世界秩序的诞生与全球性危机根源


Editor’s Note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跨国家、跨民族的联系、交流与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史作为一种蓬勃发展史学研究方法,已经成为历史研究领域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分支学科。本书单盘点了近年来 PUP 与 UCP 出版的全球史相关著作,将带领读者探索全球史学科的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全球史?它与既有的其他历史解释有何区别?全球史关注哪些议题?又提出了哪些创见?

本期全球史书单精选了19本书籍,探讨了全球史的方法与内涵,及其所关注的主要议题,后者包括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亚洲、全球贸易体系与经济网络、帝国与当代世界的形成、以及疾病与粮食危机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在全球视野下,PUP 作者们从联系与流动的视角为世界历史提供了全新的阐释,为当下全球化的世界描绘了新的历史学图景。他们的成果表明,历史上世界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远较人们一般认为的紧密,文明之间的互联、互动、互学、互鉴塑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而诸如战争、流行病、粮食危机等天灾人祸的影响也远不止于一隅,它们冲击着地球的各个角落,并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内容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国办公室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PUP小书童(PUPChina_Officia)获取授权许可,并注明来源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普林斯顿读书汇”】

什么是全球史?

What Is Global History?
What Is Global History? 揭示了为什么全球史学科能够成为历史学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领域:它以世界的连通性为出发点,对我们所知的历史学的前提和方法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本书全面概述了这一令人兴奋的历史新方法,探讨了该学科在 21 世纪将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全球史与对世界史的其他解释有何不同?我们如何撰写一部既不以欧洲为中心,又不会陷入制造新中心主义陷阱的全球史?历史学家如何比较不同的社会并建立跨空间的兼容性?全球史的政治意义何在?这本深入浅出的著作还探讨了新范式的局限性甚至危险,以及全球史应该为谁而写的问题等等。
Sebastian Conrad 是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教授。

中国、亚洲与世界:东西方文明互鉴史

The Price of Collaps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
1644 年,在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相对稳定和繁荣之后,明朝灭亡了。许多历史学家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满清对中国的入侵,但事实远比这要深刻得多。The Price of Collapse 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全球气候危机如何宣告了明朝统治的终结。17 世纪中叶是小冰河时期最致命的阶段,气温和降雨量骤降,世界经济崩溃。卜正民(Timothy Brook)利用谷物价格的历史探讨了持续将白银运入中国的全球贸易网络可能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并描述了在粮食短缺和饥荒中为生存而进行的日常斗争。到 16 世纪 40 年代初,明朝的臣民发现自己陷入了寒冷和干旱的双重夹击之中,所有抵御灾难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明朝的价格体系随之崩溃,明朝的政治体制也随之瓦解。
本书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是2023中国学贡献奖得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In Asian Waters: Oceanic Worlds from Yemen to Yokohama
在此前的几个世纪里,亚洲海上航线——从东非和中东延伸到日本的区域——的交通量急剧增长,最终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其结果是人员、商品、宗教、文化、技术和思想的大规模流通。在这本书中,Eric Tagliacozzo 聚焦关注移民、贸易、环境和城市,记录了亚洲海洋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如何塑造了这个大陆的历史,并在此过程中为现代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该书的结尾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中国像英国曾经那样统治亚洲的海洋会发生什么。这本书讲述了如何从水的角度将亚洲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呈现了一段穿越到现在依然鲜活的过去的航程。
本书作者 Eric Tagliacozzo 是康奈尔大学历史学教授。

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人们探寻近代中国悲剧的根源时,往往会联想起乾隆帝对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傲慢态度,认为表征于此的“天朝”心态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在新书 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中,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则提出,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傲慢无知”是在半个世纪中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而非中国统治者或社会文化的固有特质。通过检视两位曾深度参与马戛尔尼使团的译员的生涯,沈艾娣追溯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英间跨文化中介者(cross-cultural mediators)活跃与消亡的轨迹,从信息处理机制的角度描绘出了一条别样的通往鸦片战争之路。
本书作者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是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

The King’s Road: Diplomac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Silk Road
本书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了新的诠释,强调了它作为外交路线、而非商业路线的重要性。作者追溯外交使节的艰苦旅程,呈现了一部丰富的长途旅行社会史。利用从敦煌“藏书洞”出土的文献,The King’s Road 描绘了一幅公元850年至1000年间、建立于横跨欧亚的交通和通讯复杂网络之上的详细图景。通过探索国王们沿着丝绸之路派遣使节的动机,文欣研究了出使旅程带来的变革性社会和经济影响。这本书跳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揭示了丝绸之路上“支流”国家之间的紧密而丰富的联系。
本书荣获2023年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奖(James Henry Breasted Prize)
本书作者文欣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Unfabling the East:The Enlightenment’s Encounter with Asia

作者讲述了欧洲启蒙运动与东方文明(从奥斯曼帝国和印度到中国和日本)微妙相遇的故事。在十八世纪,欧洲的旅行者、学者和知识分子以困惑、讽刺和开放的精神看待亚洲。这本书挑战了欧洲与非欧洲世界的形成性接触总是被凝视的客体这一假设,并展示了莱布尼茨、伏尔泰、吉本和黑格尔等欧洲重要学者对亚洲文化和历史的看法,介绍了鲜为人知的科学旅行者、殖民管理者、耶稣会传教士和冒险家,这些人从亚洲带着许多异国语言的手稿、大量的民族志数据以及有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返回家园。在自我与他者的不断对比中,欧洲中心主义逐渐发展定型,对后续的亚欧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Jürgen Osterhammel 是弗莱堡高等研究院(FRIAS)杰出研究员。

全球贸易体系与经济网络的形成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The Great Divergence 揭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持续的工业增长始于西北欧?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指出,早在 1750 年,欧洲和东亚的预期寿命、消费、产品和要素市场就已不相上下。此外,中国和日本的主要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并不比西欧差,每个地区都面临着相应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短缺问题。彭慕兰的比较视角揭示了导致欧洲在19世纪走上不同道路的两个关键因素:幸运的煤炭产地和与新大陆的贸易往来。当东亚经济停滞不前时,欧洲利用地下和海外有利的资源储备勉强摆脱了同样的命运。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是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

A Thirst for Empire: How Tea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资助了战争和殖民;茶叶的种植为土地使用、劳工体系、市场实践和社会等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以广博且深入的历史视角审视了遍布欧洲、亚洲、北美和非洲的茶叶产业,研究了这一历史进程对我们现代消费社会的塑造。本书作者 Erika Rappaport 指出,尽管17至20世纪茶叶帝国和大英帝国的版图有所重叠,但实际上并不等同。她认为,大英帝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在全球茶叶生产、贸易与消费中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能使其完全控制全球茶产业。茶产业是最早的殖民地产业之一,其引发的商业模式至今依然存在。

Erika Rappaport 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Going the Distance: Eurasian Trade and the Rise of the Business Corporation, 1400-1700
17 世纪以前,欧亚大陆的贸易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和印度洋进行的短途贸易。当时的商业组织由家族企业、商人网络和国有企业组成,由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主导。然而,在1600年前后,第一批两家股份公司,即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了。Going the Distance 讲述了没有欧洲人的陆上和海上贸易,不由公司进行的开普航线(Cape Route)贸易,以及欧洲如何出现新的、大规模和非个人化的组织来控制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长途贸易。它探讨了现代经济基石背后的历史,以及这场组织革命如何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形成,如何使商业公司成为欧洲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
Ron Harris 是特拉维夫大学法律史教授和法学院前院长。

A Local History of Global Capital: Jute and Peasant Life in the Bengal Delta
在合成纤维和集装箱出现之前,黄麻麻袋是全球贸易的首选包装材料。黄麻是世界第二大广泛消费的纤维,其用于运输国际贸易中的谷物、糖、烟草、咖啡、羊毛等货物,地位仅次于棉花。虽然麻袋在全球流通,但黄麻的种植者几乎都来源于世界上的一个小角落——孟加拉三角洲。本书作者 Tariq Omar Ali 追溯了从19世纪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至20世纪印巴分治时期黄麻种植业形成的全球联系对当地农民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改变。作者指出,当19世纪的繁荣被20世纪的债务和贫穷所取代时,当地农民的生活随着全球商品市场的动荡而重组。本书探讨了黄麻产业是如何将孟加拉三角洲的农民与动荡的全球资本捆绑在一起,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带向农民的日常生活。
Tariq Omar Ali 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助理教授。

帝国如何塑造了当代世界?

The End of Empires and a World Remade: A Global History of Decolonization
直到最近,帝国无处不在。它们塑造了边界,挑起了冲突,制定了国际政治的条件。随着帝国的崩溃,我们的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重组。去殖民化运动在帝国领土内外展开,斗争变得国际化和跨国化。在这部广阔的历史中,Martin Thomas 讲述了去殖民化的故事及其与全球化的内在关联。他追溯了这两个变革进程之间的联系:正式帝国的终结以及全球一体化、市场重组、文化交流和移民的加速。The End of Empires and a World Remade 展示了去殖民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帝国崩溃后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为去殖民化带来了更多的获取资源、影响力和全球受众的机会,但其新自由主义变体却强化了经济不平等以及帝国形式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本书作者 Martin Thomas 是埃克塞特大学帝国史教授兼暴力与冲突史中心主任。
They Called It Peace: Worlds of Imperial Violence
帝国的征服和殖民依赖于无处不在的掠夺、奴役和抢劫。欧洲帝国通过宣称它们有权单方面使用武力来积聚全球力量。They Called It Peace 是一部全景式的历史,讲述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这些惯用的暴力手段是如何重塑帝国轮廓、重新安排世界秩序的。Lauren Benton 在从亚洲到美洲的叙述中,展示了帝国暴力如何重新定义战争与和平的本质。本书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揭示了过去的帝国暴力是如何使永恒的战争和暴行威胁成为国际秩序的普遍特征的。
Lauren Benton 是耶鲁大学 Barton M. Biggs 历史学教授,曾因对全球史的重大贡献而获得汤因比奖(Toynbee Prize)
American Imperialist: Cruelty and Consequence in the Scramble for Africa
这本由“非洲探险家” Richard Dorsey Mohun 的后人撰写的传记揭示了美国的贪婪和国家权力是如何塑造了非洲的新帝国秩序。Mohun 的职业生涯辗转于美国东部、欧洲的城市和宫廷以及非洲大陆,为美国投资者和刚果自由邦实施各种计划。如果没有他这样的人,非洲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截然不同。历史学家 Arwen P. Mohun 在 American Imperialist 一书中对其曾祖父的生活和行为进行了拷问,意图了解个人野心和帝国欲望是如何相互助长,最终导致灾难性结局的。她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她的曾祖父是如何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经济保障,而让无数非洲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Arwen P. Mohun 是特拉华大学历史学教授。

A Velvet Empire: French Informal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815年拿破仑倒台后,法国采取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政治模式,强调其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这部作品便揭示了19世纪法国精英利用“软实力”实现帝国野心的过程,为1880年后法国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复苏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作为一部聚焦19世纪法国帝国主义的全球史,作者在其中强调了帝国合作机制以及与本土精英合作的关键作用。他认为,这种合作机制将法国的势力从中东扩展到拉丁美,由此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时代。
David Todd 是伦敦国王学院世界史高级讲师。

A Great and Rising Nation: Naval Exploration and Global Empire in the Early US Republic
传统观点认为,在1898年美西战争之前,美国在世界舞台上一直是一个弱小的角色,其国际存在根植于商业而非军事力量。Michael A. Verney 的 A Great and Rising Nation 一书颠覆了这一观点,认为美国早期的海军探险实际上带有深刻的帝国主义烙印。从地中海到南美,再到北极,这些航程环绕全球,反映了新共和国的各种帝国主义愿望,包括在太平洋世界的商业统治、在圣地的宗教帝国、在南美的反奴隶制扩张以及在欧洲的外交威望。正如 Verney 所明确指出的,美国的全球帝国抱负远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早得多。
Michael A. Verney 是德鲁里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

Waves Across the South: A New History of Revolution and Empire
这是一个关于土著人在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和暴力面前的创造力、能动性和抵抗力的故事。Waves Across the South 改变了对革命时代和大英帝国起源的叙述;它突出了从阿拉伯海和西南印度洋到南太平洋和塔斯曼海的广阔南方区域。当荷兰、法国,尤其是英国的帝国横跨这些地区时,他们面临着革命情绪的高涨。历史悠久的欧亚帝国、既有的贸易和商业模式以及土著习俗也为这一变革时代提供了背景。Sujit Sivasundaram 不仅将长期被忽视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在世人面前,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可以就环境史、历史暴力的后果、帝国的遗产、资源的开采以及被西方帝国主义断送的土著未来展开新的和必要的对话。其结果无异于用一种大胆的新方式来理解我们的全球过去,同时也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共同的未来。
Sujit Sivasundaram 是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世界史教授、研究员。

疾病、粮食危机与人类历史

Plagues upon the Earth: Disease and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Plagues upon the Earth 讲述了一部人类及病菌的不朽历史。Kyle Harper 将全球史的宏大叙事与遗传学的前沿成果交织在一起,解释了人类所独有的危险的疾病清单与人类进化史的关系。疾病的故事和奴隶制、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彼此缠结,历史上的瘟疫一直塑造着财富、健康、权力和不平等的模式。本书以全景式视角提醒我们,人类的健康在全球范围内是相互依赖的,与地球本身的福祉密不可分。人类逃离传染病的成功使我们熟知的现代生活成为可能,但却破坏了环境的稳定,最终滋生了新的疾病。
本书作者 Kyle Harper 是俄克拉荷马大学古典文学教授。

Diet for a Large Planet: Industrial Britain, Food Systems, and World Ecology
我们正面临着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不可持续的饮食选择和对农业系统的依赖正在给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带来问题。在 Diet for a Large Planet 一书中,Chris Otter 追溯到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在那里,以肉类、小麦和糖为主的饮食习惯正在形成。随着英国的稳步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扩张,英国改变了对食物的选择,不再以当地生产的植物性营养品为主。富含动物蛋白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新饮食让人们长得更高更壮,但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其生产所依赖的耕地面积也远远超过英国本身,迫使英国更加依赖全球资源。Otter 展示了这一问题如何超出英国的范围,审视了大型农业食品系统给地球造成的沉重负担,展现了饮食选择与气候变化、食品供应等紧迫问题之间的联系。
Chris Otter 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The World the Plague Made: The Black Death and the Rise of Europe
1346年,一场灾难性的瘟疫席卷了欧洲各国。这场被称为黑死病的人类悲剧,导致当时世界人口减半。它造成了无尽的痛苦,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和经济复兴。在本书中,James Belich 讲述了黑死病如何革新了劳动力、贸易和技术,并为欧洲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同时,Belich 将西欧的崛起置于全球背景下,展示了强大的中东和俄罗斯帝国是如何也在瘟疫后繁荣起来,以及欧洲的扩张是如何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其他人民深深纠缠在一起的。
本书作者 James Belich 是牛津大学帝国和联邦历史教授、牛津全球历史中心的创始人之一。

– END –

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关注+星标 “普林斯顿读书汇”

方能不错过更多优质内容与学术信息



点击下图关注“普林斯顿读书汇”

获取更多优质内容与学术信息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普林斯顿读书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