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孟庆波丨​美国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所藏汉学书目(1895)——兼论西方汉学的目录学研究


注:本文发表于《国际汉学》2022年第1期第158-173页。微信推送版略有删改,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孟庆波老师授权发布!



美国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

所藏汉学书目(1895)

——兼论西方汉学的目录学研究


孟庆波


埃塞克斯学院(Essex Institute)于1848年2月11日在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成立,由埃塞克斯历史学会(The Essex Historical Society)[1]及埃塞克斯自然史学会(The Essex Count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2]合并而来,最初设有历史、自然史及园艺三个系,后增美术系,建有博物馆[3]和图书馆。塞勒姆位于新英格兰地区,是英国清教徒在北美最早设立的定居点之一,[4]属于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核心地带。早在1761年,塞勒姆就成立过北美最早的图书馆之一“社会图书馆”(Social Library),[5]并且该地也有出版商担任过市议会的议长。[6]受惠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依靠个人捐赠[7]和与其他机构的交换,截至1908年,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然十分庞大,计96000种合订本及335000种单行本。[8]

塞勒姆是北美最早与中国建立直接往来的城市,曾“引领新英格兰绕过好望角通向法兰西群岛、印度和中国的航路”。[9]早在1785年11月28日,知名商人埃里亚斯•德比(Elias H. Derby, 1739—1799)就派遣大突厥号(Grand Turks)商船前往广东。之后,往返于中美航路的船只络绎不绝。1785—1799年,由德比派往东印度和中国的商船总数达到45艘。[10]频繁的贸易往来使塞勒姆对中国文化并不陌生:“拥有来自东方的艺术品及奢侈品,在当时塞勒姆的富裕家庭中很常见。时至今日,那些船长们的后人中,几乎没有谁的家里不藏有几件中国围巾或广东器皿”,[11]这种贸易及文化渊源构成了埃塞克斯学院汉学藏书的总体背景。

1895年,埃塞克斯学院发行《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所藏汉学书目》,[12]该书成为美国汉学目录的最早作品之一。根据简序,其汉学藏书主要是“描绘中华帝国及其民族的英文图书”;以此为核心,该馆还计划建成“以中国及中国人为主题的一座规模更大的图书馆”。在目录编制过程中,塞勒姆公共图书馆(Salem Public Library)的工作人员提供了编目建议和业务指导,[13]汉文书籍的英译得到过爱德华•摩斯(Edward S. Morse, 1838—1925)[14]和松木文恭(Bunkio Matsuki, 1867—1940)[15]的协助。根据这份目录专辑,本文统计当年该馆收藏的汉学图书共772种,[16]来自全世界44个出版地点。绝大部分书目纯属汉学;也有少量图书涉及东亚甚至亚洲研究,只是部分内容与中国关联。[17]需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二十世纪以前出版不规范,部分图书在出版地点、出版时间,甚至作者等信息上有所缺失,[18]所以这份目录专辑也只能原样录入。[19]另外,极少量的剪报或者照片,也作为图书条目单独列出。[20]
关于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这批藏书的来源,露易丝•泰勒(Louise M. Taylor, ?—?)在1926年出版的《埃塞克斯学院中国研究图书目录》中作了简单说明:藏书由汤马斯•肯特(Thomas Franklin Hunt, 1841—1898)捐赠。他的父亲是最早在中国投资设厂的塞勒姆人之一、著名“旗记船厂”[21]的老板肯特(Thomas Hunt, 1805—1870)。1848年,汤马斯•肯特7岁时跟随母亲到广州黄埔与父亲相聚。除去1853年短暂返美,至1864年,汤马斯•肯特一直在广州和香港活动,从事中国器物收藏。返回塞勒姆后,他继续热衷中国文化研究,曾向皮博迪科学院(Peabody Academy of Science)提交过多种中国民俗研究的论文,[22]也与埃塞克斯学院密切合作,在校内组织系列艺术展览,并将600多种汉学藏书[23]赠给该校图书馆。1895年,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德纳•琼斯(Gardner M. Jones, 1850—1941)为赠书编制了这份《汉学书目》。为尊重其一贯低调的作风,目录中没有写出汤马斯•肯特的名字。


一、所藏书目的内容类别


学界公认,西方汉学目录著作中最权威的,是1878年首版的考狄(Henri Cordier, 1849—1925)《西人论中国书目》。[24]该作共分五大部分,内含书目40类。第一部分关于狭义中国,分总论著作、地理、名称等14类;第二部分关于在华外国人,分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商业、外贸港口3类;第三部分关于外国人与中国的关系,分总论著作、西方各国、亚洲民众等15类;第四部分关于海外华人,分中国人对外国的认识、旅行与使团、移民3类;第五部分关于中国的附属国,分朝鲜、琉球群岛等5类。

《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所藏汉学书目》将所有图书分为31类,在类别上少于考狄《西人论中国书目》。具体类别如下:目录著作、期刊与文集、[25]展品类、[26]综合性著作、使团及使节、[27]旅行行纪、历史、对外关系、[28]商业及贸易、[29]在美华人、[30]语言、文学、宗教及哲学、行业、[31]茶、[32]鸦片、[33]中国科技、[34]自然史、[35]医药、[36]法律、[37]军事、货币、[38]美术、[39]音乐、服饰、牌戏、儿童及教育、[40]周边国家、有关中国的外文小说及诗歌、[41]杂项、[42]汉文图书。[43]所收录的772种图书中,各类别的藏书量存在很大差异:图书最多的类别是旅行行纪,计173种;[44]其次是综合性著作、宗教及哲学以及历史,分别有75种、[45]74种[46]和69种;[47]其他较多的类别还包括周边国家、文学、语言,分别有51种、[48]44种、[49]43种;[50]而音乐、服饰、军事及牌戏类图书最少,分别有2种、[51]2种、[52]1种、[53]1种。[54]

总体说来,埃塞克斯学院的《汉学书目》在内容类别上有以下特征:第一,受制于单体图书馆藏书局限性的影响,尽管在很大程度上与考狄《西人论中国书目》的分类方法近似,但其类别却明显趋于微观化,出现了在美华人(而非考狄书目中的海外华人)、服饰与牌戏(而非考狄书目中的风俗与习惯)、茶(而非考狄书目中的自然史)等类目,还有一些在其他目录著作中非常少见的类别,如展品类;第二,该目录的类别并不完全符合逻辑,如一般来讲,行业、货币及货币史应归入商业及贸易一类、使团及使节应归入对外关系一类,但该目录均单独列出;第三,各类别图书的入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例如该馆大量收藏地理及旅行方面的书籍,密切关注中国的地理、自然、疆域、人口等方面的客观知识,并且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表现出一定的偏好,而有关中国经济、军事及社会的藏书相对偏少;第四,该专辑非常注重目录图书,专设了目录著作一类,这在同时代的西方汉学目录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作为美国汉学目录的早期代表作品,这本专辑设计了自己的编目体系、专列了目录图书,在目录学研究中具备特定的价值。

二、所藏书目的出版地点


这772种图书来自44个出版地点,[55]除中国外,可以说涉及到了十九世纪所有的汉学大国。一般认为,东亚汉学无论从历史、规模或是成果来看,都远超欧美、俄罗斯等其他区域;但限于语种的关系,在埃塞克斯学院的这批藏书中,来自西方世界的图书明显多于东亚,而汉文图书仅有30种。从国别来看,英国、美国、法国的出版地点最多,泰国、比利时、新加坡的最少。

本文统计这44个出版地点及出版数量如下:伦敦(287种)、[56]纽约(68种)、[57]上海(57种)、[58]香港(40种)、[59]巴黎(39种)、[60]波士顿(34种)、[61]费城(28种)、[62]广州(19种)、[63]爱丁堡(14种)、[64]华盛顿(9种)、[65]旧金山(8种)、[66]澳门(7种)、[67]牛津(6种)、[68]阿姆斯特丹(4种);[69]出版3种图书的城市包括东京、[70]厦门、[71]印度加尔各答、[72]瑞士巴塞尔、[73]柏林、[74]美国辛辛那提;[75]出版2种图书的城市有宁波、[76]德国埃尔伯费尔德、[77]德累斯顿、[78]慕尼黑、[79]莱比锡、[80]荷兰莱顿[81]和印度塞兰坡;[82]出版1种图书的有河南、[83]福州、[84]新加坡、美国哈特福德、萨迦拉门托、[85]洛厄尔、[86]奥兰治、[87]钮波里波特、[88]多伦多、[89]德国耶拿、[90]英国佩斯利、[91]格拉斯哥、[92]爱尔兰都柏林、[93]比利时布鲁塞尔、[94]曼谷、[95]马六甲、[96]横滨。[97]

不难看出,该馆的汉学藏书主要来源于西欧、北美以及东亚三个区域,以标明出版地点的书目进行统计,其数字分别达到了369种、155种和143种。欧美各地的图书数量庞杂,难以分析;东亚的图书主要来自中国,少量来自日本。经本文统计,来自中国的图书共计131种,涉及8个出版地点,其中以上海、香港和广州最多。

就上海出版的57种图书来讲,从出版时间看,最早的是1796年出版的汉、英、法文对照《康熙御制耕织图》;[98]最晚的是1890年的《上海在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全国大会》;所藏图书的出版高峰出现在1870—1890这二十年间,共有40种,而1850—1869的二十年间仅有11种。从书籍主题看,出版于上海的藏书多集中于期刊及时事简报、[99]教务、[100]地理及旅行、[101]中外关系[102]等领域,对中国的音乐、医疗、[103]海外中国人[104]等仅略有关注,反映出该馆的这批上海图书对中国政治现状及包括传教在内的中外关系十分注重,而对中国社会其他方面的兴趣不大。相当一部分上海图书仅标注年份,未标注出版社,据我们查证,它们多来自别发洋行(Kelly & Walsh Ltd.)、[105]墨海书馆(Mission Press)[106]及美华书馆(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07]

出版自香港的图书共有40种。从出版时间看,最早的入藏图书是1847年的汉译本《使徒行传》;[108]最晚的是1884年的《中国简史》[109]和《东京》。[110]这批香港图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出版时间非常集中,1870—1884年间出版的图书就有30种。从主题上看,香港的入藏图书与上海类似,多关注报刊及时事、[111]旅行指南、[112]商业贸易,[113]并且增加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114]及汉语研究,[115]少量图书关注中国概述、[116]太平天国运动[117]等。香港图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大部分图书都由德臣印字馆(China Mail Office)[118]出版,另有别发洋行、连卡佛(Lane, Crawford & Co.)[119]等书商作为点缀。

来自广州的图书共有19种。该馆收藏最早的广州图书出版于1831年,是当年刚刚创刊的《广州杂志》[120]及《中国信使报》;[121]最晚的是1876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John Chalmers, 1825—1899)的《术语简化问题:汉语中神、灵、帝的意义》。[122]这批广州藏书的出版时间同样非常集中,除去三十年代初的报刊外,绝大多数图书于1837—1873年间出版。从主题上看,广州图书多集中于报刊、[123]中国语言、[124]地理[125]等,出版机构也相对更加集中,以《中国丛报》印刷所(Office of Chinese Repository)[126]为主。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该馆入藏的30种汉文图书。[127]因为目录没有采用汉字印刷,所以条目格式仅为威妥玛式或拉丁式标音,后附英文注解,典型书目如《新约丛书》、[128]《救世者言行真史记》、[129]《以赛亚》、[130]《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进小门走窄路解论》、[131]《钦定钱录》、《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32]等。可能受到日本人松木文恭在编辑过程中的影响,目录中有几本书是以日语读音标注的,如《国史》、[133]《历代名媛图说》、[13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35]《家用良药》[136]等,甚至还有几条目录的写法不符合上述任何读音标准。[137]


三、所藏书目的出版时间


该馆入藏的最早图书是1634年的《亚非行纪》,[138]最晚的是1895年的《中国今昔:外交、进步、资源和传教问题》、[139]《藏传佛教喇嘛教》[140]等几种。考虑到这份目录在1895年出版,同年即收入多种图书,可以推定其在汉学出版领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这批藏书的时间跨度较大,超过260年,因此我们结合出版的大致年代,分为1800年以前、1801—1850以及1851—1895三个时段对入藏书目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份目录中有73种文献没有标注年份,分两种情况:一是图片及剪报,如香港、广州、澳门、上海洋场等的市容照片、威廉·赫特曼(William Huttmann, 1792—1844)的《中国的硬币及纸币》剪报[141]等;二是年份无法考证的书目,如英国人呤唎(A. F. Lindley, 1840—1873)的《航行于中国》、[142]威廉·斯特布尔斯(W. G. Stables, 1840—1910)的《茶,一种有益身心的饮品》[143]等;另外,所有的汉文书目均未标注年份。

1800年以前的图书共有43种。这批图书有如下特点:一是非英文文献比例显著,计11种,约占1/4。非英文文献以法文为主体,有《中国志》[144]及《通鉴纲目》法译本[145]等,印证了英文世界的早期中国知识多由法文输入这一史实;二是在内容上多与地理及历史相关,如《有关中华帝国的历史、地理及哲学介绍》、[146]《成吉思汗传》[147]等,显示出此期英文文献多关注中国的整体地理、历史以及对西方极具影响力的个别人物,尚未聚焦中国文化的某一具体领域;三是有关中西早期接触的书目占有一定数量,尤为关注中外使节往来,如《1794至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中华帝国朝廷派赴使节纪实》、[148]《伊曼纽尔治下的葡萄牙,卷二:在中国的发现》[149]等。

1801—1850年的藏书共有142种。此期出版的汉学图书有以下特点:一是对中国国情进行整体介绍的图书持续增加,除了对中国地理及历史进行概述外,还增加了政治体制、经济贸易等内容,如《中国的政治、商业及社会》、[150]《中国的政府、法律、政策以及外国使团》[151]等;二是西方人在华亲身经历的内容显著增多,为更多西方人了解现实中国提供了一手资料,如《亲历中国远征六个月》、[152]《古力先生与丹汉船长在中国被俘日记》[153]等;三是继续关注中外关系,如《英国军队在对华战争中的行动(1840—1842)》、[154]《俄国传教团1820-1821年穿过蒙古旅行北京记》,[155]以及斯当东(George T. Stunton, 1781—1859)翻译的图里琛出使土尔扈特《异域录》[156]等。

1851—1895年的藏书共有514种。出版数量的猛增自然伴随了内容题材的多样化,但我们仍然能够从整体上看出这批图书的特征:一是期刊与文集大量增加。这份专辑中的“期刊与文集”类共收录图书19种,其中有16种在此期出版,如《中国评论》、《上海文理学会会刊》、[157]《1873年国际东方学家大会文集》[158]等;二是外国人的来华游记继续猛增,反映出中国国门被打开后西方社会得以进入中国进行深入观察,典型书目有《在华十二年》、[159]《扬子江上五个月:附中国目前叛乱的观察》[160]等;三是中外关系类图书持续增加。专辑的“对外关系”一类中,所有的16种图书均出版自1851—1895年,如《中国的对外政策》、[161]《英华关系的过去与现状》[162]等;四是关注海外华人的图书开始出现并且数量可观,计30种,如《中国移民的社会经济因素》、[163]《中国人问题》[164]等。


四、所藏书目中的汉学目录图书


如同中国古代目录学常把“类书”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1895年的《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所藏汉学书目》也专设了“目录著作”这一类别,使其在同期的西方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也成为美国汉学目录的一座里程碑。鉴于本文的目录学研究性质,下面将按照年份对该馆所藏的9种汉学目录图书逐一展开介绍。

(一)《皇家亚洲学会汉籍图书馆目录》[165]

该书于1838年在伦敦出版,编者为基德(Samuel Kidd, 1804—1843)。基德原为伦敦会驻马六甲传教士,1828—1832年任英华书院校长,1837年受聘伦敦大学担纲汉语讲座教席,成为英国首位汉学教授。《皇家亚洲学会汉籍图书馆目录》所收图书分如下类别:语言(收《方言》、《说文》等29种)、历史(收《通鉴纲目》、《皇清开国方略》等15种)、统计与地理(收《广东通志》、《一统志》等15种)、传记(收《名贤列女氏姓谱》、《列女传》2种)、诗歌(收《千叟宴诗》、《十二种曲》等11种)、自然史(收《本草纲目》、《广博物志》等7种)、道德哲学(收《圣谕广训》、《家宝全集》等28种)、哲学、科学及艺术(收《易经》、《算法统宗》等25种)、古物研究(收《博古图》、《古玉图》等4种)、官府文献(收《大清缙绅全书》、《时宪书》、《京抄》3种)、礼典(收《礼记》、《礼书纲目》等7种)、刑律(收《驳案新编》、《大清会典则例》等13种)、医学(收《医宗金鉴》、《伤寒三注》等14种)、图谱(收《广舆图》、《皇清职贡图》等5种)、佛教(收《人天眼目》、《戒杀放生文》等13种)、三教(收《搜神记》、《三教搜神》、《封神演义》3种)、圣经译本(收《神天圣书》、《灵魂篇》等10种)、文学(收《红楼梦》、《桃花扇》等23种)、行纪(收《周行备览》、《霞客游记》、《西游真诠》3种)、蒙童书(收《幼学诗》、《幼学杂字》等6种)、杂项(收《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兵录》等6种)。

(二)《中国文献记略》[166]

编者是伦敦会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中国文献记略》初版于1867年,美华书馆印行,1901年和1922年该馆又两度刊印,考狄称赞此书“实际上是西方有关全面介绍中国文献的唯一指导”。[167]除去前言、序言、附录及索引以外,全书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分《易经》、《书经》、《诗经》、《周礼》、《春秋》、《四书》、《孝经》、《尔雅》以及字典9个子项;第二部分是史,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个子项;第三部分是子,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个子项;第四部分是集,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个子项。

(三)《中国书目》[168]

该书于1874年在巴黎勒卢印刷所出版,我们未能找到该书。但除了埃塞克斯学院的这份目录以外,它同样见于《1875年3月6日巴达维亚艺术与科学学会董事会会议纪要》、[169]《巴达维亚艺术与科学学会图书馆第二部续集目录》[170]及《塞尔托利古亚海岸腓尼基殖民地的考古研究》[171]等目录著作。

(四)《汉籍目录便览》[172]

该书于1876年在上海别发洋行出版,《华洋通闻》[173]报馆印刷,编者是德国人穆麟德(Paul G. von Möllendorff, 1847—1901)。穆氏是普鲁士贵族,曾大量购置中国古籍以及与东方学和汉学相关的西文书籍。《汉籍目录便览》分“基础文献”、“中国语言和文学”、“中华帝国”和“中国边地”四部分,收录图书4639种,后附著者索引。“基础文献”最简短,列举了更早的其他13种作品,如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1812—1884)1849年的《外国论中国书目》、[174]考狄1872年的《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藏书目录》等。“中国语言和文学”分为语法、词典、会话及手册、译文(又分有无汉语对照2个子类)、语言研究、文学、汉字及印刷、期刊等8类,收入文献898种。“中华帝国”分为历史及年表、地理及交通(又分地理地形概论及人口统计、开放口岸、北京、舟山、台湾、海南、地图及交通8个子类)、自然史(又分概论、气候、地质及矿产、植物及茶叶、动物4个子类)、中国及中国人(又分帝国概论、政府、法律、军队及货币、风俗、艺术、工业及农业、蚕及丝织、科技、宗教、起义、海盗及秘密社会、海外移民及藩属8个子类)、对外关系(又分政治、宗教、商业及欧洲人记述4个子类)、苗族及客家等6类,收入文献3194种。“中国边地”分为语言文学,以及地理、历史及种族2类,收入文献547种。

(五)《中国宫廷藏书目录》[175]

该书于1878年在香港德臣印字馆出版,编者是英国外交官梅辉立(W. F. Mayers, 1831—1878)。梅辉立1859年到达上海,著有《中国辞汇》、[176]《中国政府名目手册》[177]等。该书共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的藏书传统及目录学,详细说明《永乐大典》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架构和编目思想;第二部分则具体介绍《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和《四库全书》的编纂历程和主要内容。

(六)《顾盛私人图书馆藏书目录》[178]

该书于1879年出版,来自美国的重要政治人物顾盛(Caleb Cushing, 1800—1879)。顾盛1843—1844年任首任驻华全权公使,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顾盛在澳门曾购买不少汉文及满文图书。去世之前,他将自己的藏书赠给美国国会图书馆。这份目录出版于其家乡纽伯里波特(Newburyport),应在转赠之前完成,可惜我们没能找到。后来,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路易斯·索利姆(Louis C. Solyom, 1836—1913)为顾盛赠书整理了目录,计有237种图书。2016年,德国汉学家魏汉茂对索利姆的目录有过研究。[179]

(七)考狄《西人论中国书目》

该书于1878年在巴黎勒卢印刷所首版、1902—1908年出第二版,被称为“西方汉学文献学的奠基之作”,“西方汉学界最权威、流传最广、被西方汉学界完全接受的基础性书目”。[180]本书为西方自16世纪中叶至1924年关于中国的文献总目,所收书目超过70000条,[181]是早期西方汉学不可替代的指南。这部目录著作最终为考狄赢得了1880年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汉学最高奖“儒莲奖”(Prix Stanislas Julien)。西方汉学界极为看重这部著作的价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于1953年为该书编制了索引;中国学界对之也非常重视,经过多年努力,2017年在中华书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该作的两种影印本。

(八)《关于中国、日本及其他东方国家的稀有图书目录》[182]

该书于1882年在香港出版,我们未能找到,作者阿姆斯特朗(J. M. Armstrong)亦未能考。除了埃塞克斯学院这份藏书目录以外,该书同样见于考狄《西人论中国书目》、《西人论日本书目》[183]及威廉·考特尼(W. P. Courtney, 1845–1913)在伦敦阿奇博尔德·康斯特勃(Archibald Constable & Co.)公司出版的《民族图书志,附其他国家的主要图书目录》。[184]

(九)《莱顿大学图书馆藏中国书目》[185]

该书于1883年由荷兰博睿(Brill)出版社出版,施古德(Gustaaf Schlegel, 1840—1903)主编,内含13类234部著作,分别是字典及词典(收《尔雅便读》、《古文评注》及卫三畏《英华分韵撮要》等28种)、百科全书及目录学书籍(收《东园杂字大全》、《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13种)、历史及地理(收《史记》、《四朝闻见录》等18种)、经籍(收《隶篆真草》、《孔子家语》等40种)、法律及行政(收《龙图公案》、《大清律例》等7种)、古物钱币及农业地理(收《金石文字记》、《农桑辑要》等5种)、自然史及医药(收《黄宗圣先生新参未来》、《万病回春》等11种)、佛教与道教(收《文昌帝君绘像宝训》、《金刚宗通》等15种)、基督教文献(收《万物真源》、《满文新约》等26种)、道德书目(收《家礼柬仪新笺》、《贤文书》等8种)、文学(收《武王传》、《玉娇梨》等49种)、太平天国文献(收《太平天国准奏颁行诏书》、《天条书》等5种)、欧洲人著述(收十八世纪荷兰作者谈论汉语的一份拉丁文手稿,以及《几何原本》汉译本等9种)。


五、国内学界从事西方汉学研究的目录学路径


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所藏的这九种目录图书足以说明西方汉学目录的专业程度、历史和规模。正是在这些目录图书的指引和支撑下,西方汉学发展成中国学术不可忽视的对话对象,汉学目录学自然也进入中国学术的研究视野。除去本文提及的以外,下列著作也呈现了西方汉学的目录传统:

(一)《东西方书目概要,航海及地理》[186]

该书由皮聂罗(León Pinelo, 1589—1660)于1629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出版,其中有笔者所见最早的汉学目录。该书的第27页至31页是第七部分“中国历史”,内收1552—1620年间出版的论述中国的文献共36种,如最早到达东方的耶稣会士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 1506—1552)写于1552年的《来自中国的四封书信》、[187]奥斯汀会传教士拉达(Martin de Rada, 1533—1578)于1572—1576年编辑的世界上第一本汉语字典《中文语法与词汇》[188]等。

(二)《外国论中国书目》

这份目录由卫三畏整理,发表在《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的1849年第18卷上。收入书目402种,以英文和法文为主,分语言学文献、译本、概论文献及游记、满蒙语言四类。这份目录中较早的图书包括1560年葡萄牙人巴罗斯(John de Barros, 1496—1570)编写的《亚洲》、[189]1588年伦敦出版的西班牙人门多萨(J. G. de Mendoza, 1545—1618)《中华大帝国史》英译本,[190]较晚的则包括1847年麦都思在上海出版的《英华字典》、[191]卫三畏在纽约出版的《中国总论》。[192]

(三)德语汉学目录著作《汉字文法书广总目:汉学书目》[193]

该书由维克多·安德里亚(Victor Andreae, 1817—1889)和约翰·盖格 (John Geiger, ?—?)于1864年在巴黎、法兰克福和伦敦同时出版。全书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文学书目,分11类专题收录英、法、德语汉学书目397种,最早的文献有1605年的《中国书目》[194]及1660年的《中国文献评论》,[195]最晚的是1863年的《中国人的智慧样本〈明心宝鉴〉》[196]及《实事求是》;[197]第二部分为补录,按照作者姓氏顺序补入书目586种。该书最后附有《原本汉书宝汇》,内收“典籍”、“佛道书目”、“医药”等17类303种汉文图书目录。

(四)历年出版的《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藏书目录》[198]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于1857年在上海设立北中国支会,建有博物院和图书馆。1869年4月,支会收购了伟烈亚力的718卷西文书籍和1023卷汉文书籍,图书馆的藏书基础得以奠定。1872年,支会在正丰印字馆(Ching—Foong General Printing Office)[199]首次出版考狄(时任图书馆员)编辑的藏书目录,封面注明包括伟烈亚力藏书,分宗教、法律、科学及艺术、文学、历史、支会文集与出版物共6大类录入该馆藏书951种。1881年,支会在文汇报馆(Shanghai Mercury Office)[200]第二次出版藏书目录,依照原目录的分类方法录入该馆藏书986种;1894年该馆的第三份图书目录显示藏书1424种;1909年第四份目录录入藏书2256种;1934年的藏书目录未统计各类期刊杂志及学术团体的相关会报、纪要,录入库存藏书1416种;1955年经上海图书馆统计,支会图书馆共有藏书7259种。[201]

具体到美国汉学,其早期汉学目录著作也不止《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所藏汉学书目》一种:《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自1843年发行起,历卷均刊登该学会图书馆包括汉学书目在内的新近入藏,[202]其中有俾列利查士威林(Charles Bradley, 1807—1865)于1851—1865年向该学会捐赠的340种汉学图书的目录;[203]1895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出版了《有关朝鲜、日本及中国的研究书目》,[204]书中有关中国的部分收录了1780—1894年间的英、法及西班牙文书目,如1780年耶稣会在巴黎出版的《中国杂纂》、[205]1876年但尼士(Nicholas B. Dennys, 1839—1900)在伦敦出版的《中国民俗学及其与雅利安人及闪米特族人的内在联系》等;[206]1896年初,芝加哥纽伯利图书馆(Newberry Library )耗资12000美元从乔治·贝利(George W. Bailey, ?—?)[207]手中购得1290种珍贵图书,内含《古今图书集成》等汉文典籍及西文汉学书目,由日本留学生下田氏(G. K. Shimoda)进行编目,贝利同年也出版了《汉学书目》[208]对之进行介绍;1897年,库林(Stewart Culin, 1858—1929)出版《中国杂记》,[209]收录了1887—1897年出版的十余种汉学图书,如他本人1895年的《中国麻将牌》、[210]1889年传教士赛兆祥(A. Sydenstricker, 1852—1931)的《论汉语句式的构建和惯用语》[211]等。这些目录著作在时间跨度及收录体量上与埃塞克斯学院《汉学书目》相比各有千秋,它们共同构建了美国汉学目录的早期学术史。

必须指出的是,在对西方汉学目录进行研究时,非汉学领域的目录著作也不可忽视,它们同样收录汉学书目。此处仍以1900年以前的美国目录为例。1828年的《费城商业图书馆藏书目录补录》[212]仅限费城本地出版的图书,就收录了1805年巴罗(John Barrow, 1764—1848)的《中国游记》、[213]1830年伍德(William W. Wood, 1804—?)的《中国素描》[214]等。再如,1872年塞缪尔·阿里伯恩(S. A. Allibone, 1816—1889)的《英文文献及英美著者评论辞典》[215]第一卷,也收录了1834年雅裨理( David Abeel, 1804—1846)在纽约出版的《1829—1833年居留中国和邻近国家日记》、[216]1843年詹姆斯·芬恩(James Finn, 1806—1872)在伦敦出版的《中国的犹太人》[217]等。

综上不难看出,不管是宏观上的西方汉学目录,还是本专辑所属的美国汉学目录,都可谓洋洋大观。这些汉学目录著作一方面以其工具性为汉学提供了文献支持,另一方面自身也成为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狄的《西人论中国书目》能够荣获儒莲大奖就是明证。当中国学界对西方汉学进行研究时,目录学自然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或领域在某一特定时空或主题上的所有文献,是治学之舟楫,其所收书目、分类方法对于研究该学科或领域的学术史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当前,国内学界对西方汉学的研究从整体上说还是一种文献研究,对文献资源的调查和占有因而成为从事西方汉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汉学目录一方面记载了汉籍在域外的收藏与传播,让中国学界更为全面地了解汉文典籍的域外传播史、出版史、版本史、翻译史、研究史;另一方面它也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汉学的整体图景,使中国学界得以宏观勾勒汉学这一西方学术的知识演进史。[218]严格来讲,如果缺乏目录学的整体视野,我们就无法确定某一部作品的主题渊源和历史定位,自然也就无法科学地界定它的学术价值。张西平先生在谈到汉籍外译的版本选择时就曾强调,“一定要从文献学入手,从目录学入手”。[219]

另外,从学术史上看,西方汉学目录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早已进入中国学人的视野,以陈寅恪、[220]袁同礼等学者为代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学界非常重视对汉学目录的研究。但是随后几十年,盖因资料难得、枯燥乏味及其他原因,国内学界对西方汉学目录进行专门研究、以目录学为视角对西方汉学进行的研究明显减少,汉学目录学研究整体趋冷。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又出现了新现象,如2009年张红扬主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文汉学珍本提要》、2013年陈蕊主编《国图藏俄罗斯汉学著作目录》以及2014年张西平、任大援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梵蒂冈藏明清天主教文献整理与研究”[221]等,使目录学这一研究路径有望得以传承。学术研究需要一部分人“做些踏踏实实的学问,累积一些基本的资料”,[222]需要一个图书馆一个图书馆、一个学科一个学科、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去研究目录。“目录明,方可读书;不颐,终是乱读”。[223]只有厘清汉学目录,我们的汉学研究才算是真正有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国内的西方汉学目录学研究,应该在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汉学的编目实践,从学理上、方法上进行规划与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对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藏书目录的浅显分析具备抛砖引玉的价值,符合当前国内西方汉学研究的客观需求。


注释:
[1] 该会于1821年4月21日成立。
[2] 该会于1833年12月14日成立。

[3] 1992年,埃塞克斯学院博物馆与塞勒姆皮博迪博物馆(Peabody Museum of Salem,1915年成立)合并,组成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1996年,安徽休宁县黄村的清代宅院“荫馀堂”被搬迁重建到此,该馆遂拥有了美国境内唯一的中国清代民居建筑。

[4]Charles S. Osgood and H. M. Batchelder, Historical Sketch of Salem, 1626—1879. Salem, MA: Essex Institute, 1879: 1.

[5] Charles M. Andrews, Colonial Folkway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9: 159.

[6]Charles S. Osgood and H. M. Batchelder, Historical Sketch of Salem, 1626—1879. Salem, MA: Essex Institute, 1879: 62.

[7] 首任院长丹尼尔•怀特(Daniel A. White, 1776—1861)向该馆捐赠图书8000册,见Historical Collections of the Essex Institute. Salem, MA: Essex Institute, 1864: 63。

[8] Handbook of Learned Societies and Institutions: America. Washington D.C.: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1908: 361.

[9] Visitors’ Guide to Salem. Salem, MA: Henry P. Ives, 1880: 6.

[10] Charles S. Osgood and H. M. Batchelder, Historical Sketch of Salem, 1626—1879. Salem, MA: Essex Institute, 1879: 130—131.

[11] Louise M. Taylor, Catalogue of Books on China in the Essex Institute. Salem, MA: Essex Institute, 1926: 1.

[12] Books on China in the Library of the Essex Institute. Salem, MA: Aylward & Hunterss, 1895.

[13] 专辑没有注明任何工作人员的名字。但本文推测此处所指的,是当时同时任职于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和塞勒姆公共图书馆的查尔斯•奥斯古德(Charles S. Osgood, 1839—1897)。他在1888—1897年担任该馆的第九任馆长,这份目录专辑即是在其任内编就。奥斯古德也曾担任塞勒姆公共图书馆、塞勒姆图书馆(Salem Athenaeum)以及塞勒姆讲堂(Salem Lyceum)的理事,著有《1626—1879年塞勒姆简史》(Historical Sketch of Salem, 1626—1879)。

[14] 动物学家及东方学家,187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数次到日本考察及访问,曾捐赠大量藏书给东京帝国大学。1902年在波士顿出版《中国与中国家庭生活掠影》(Glimpses of China and Chinese Homes)。

[15] 日本知名古文物商。1886年曾到中国并停留一年半。1888年到美国,在波士顿结识爱德华•摩斯。

[16] 1926年,埃塞克斯学院又出版了《埃塞克斯学院中国研究图书目录》(Catalogue of Books on China in the Essex Institute),统计彼时该学院的汉学藏书已增至3500种;另据贾德纳(Charles S. Gardner, 1900—1966)《美国的中国研究》统计,该馆汉学图书在1935年达到4000种,见Chinese Studies in America.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1935: 18.

[17] 《世界诗歌:亚洲》(H. W. Longfellow, Poems of Places; Asia. B. 1878)。

[18] 有的作者信息缺失,如《中国孩子》(Children of China. 1884);有的未标明出版地点,如《中国移民问题:在美国参议院的演讲》(A. A. Sargent, Immigration of Chinese; Speech in the Senate of the U.S., May 2, 1876)、《中文官话祷文》(A. Borel, Oratio Dominicalis Sinica; L’oraison Dominicale en Langue Chinoise ou Kouan Hoa; Specimen Præcursorium. 1878);有的既未标明出版时间也未标明出版地点,如《粤语的语音字母》(D. Vrooman, Phonetic Alphabet for the Canto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上海社会》(H. Lang,Shanghai Considered Socially)。

[19] 为尊重史实、反映目录原貌,本文不额外添加书目的相关信息,也原样录入。

[20] 剪自1854年5月《布莱克伍德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的《中国的国民生活》(“National Life of China”)、剪自1856年9月《普特南月刊》(Putnam’s Monthly)的《与中国海盗的遭遇战》(“Battle of Wilo-Wilo; A Conflict with Chinese Pirates”)等。

[21] 该厂英文名称为“Thomas Hunt & Co.”,1850年创立,在黄埔和香港共有三个船坞;1866年被出售给香港黄埔船坞公司。Hunt一般音译为“亨特”;但本文遵从《黄埔船坞的变迁》(《黄埔文史》第三辑,1987年)及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船政志》(2016年)的已有说法,将Hunt译为“肯特”、Thomas译为“汤马斯”。

[22] The Essex Institute Historical Collections, Vol. LXXI (1935): 162—163.

[23] 1926年《埃塞克斯学院中国研究图书目录》中的统计数字,见前言第1页。另外,约翰•罗宾逊(John Robinson, 1846—1925)在1913年《东方钱币:埃塞克斯学院所藏东方钱币类图书目录》(Oriental Numismatics: a Catalog of the Collection of Books Relating to the Coinage of the East Presented to the Essex Institute, Salem, Massachusetts)中说汤马斯•肯特捐赠的图书有800种,见该作第13页。贾德纳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中也认为捐赠的数量为800种。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准确。笔者实际统计数字为772种。

[24] H. Cordier, Bibliotheca Sinica; 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 Relatifs a L’empire Chinois. Paris. 1878—85.

[25] 《英华通书》(Anglo-Chinese Calendar for 1854. Canton. 1854)、《日本、中国、鞑靼及印度支那研究会首届年会》(Sociètè des Etudes Japonaises, Chinoises, Tartars, et Indo-Chinoises. Annuaire; Première Année,1873)等。

[26] 《费城中国文物目录》(N. Dunn,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in Philadelphia. Phil. 1839)、《世界健康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International Health Exhibition, London, 1884.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of Exhibits. L. 1884)等。

[27] 《荷使初访中国记》(J. Nieuhoff, Embassy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to the Grand Tartar Cham. Emperor of China. L. 1673)、《英使访华录》(A. Anderson,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 1792—94. L. 1795)等。

[28] 《我们与中国的商业及政治关系》(E. Cunningham, Our Commer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China. Wash. 1855)、《英国对华关系之过去与未来》(S. Osborn, Past and Future of British Relations in China. Edin. 1860)等。

[29] 《在华开辟第二口岸之议》(S. Ball, Observations on the Expendiency of Opening A Second Port in China. 1816)、《涉华商业法律》(Commercial Law Affecting Chinese. Hongkong. 1882)等。笔者注:目录专辑将香港(Hong Kong)写作“Hongkong”。

[30] 《动因与途径:中国人移民的动因以及到达美国的途径》(R. H. Conwell, Why and How; Why the Chinese Emigrate and the Means They Adopt for the Purpose of Reaching America. B. 1871)、《中国移民: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考量》(G. F. Seward, Chinese Immigration in Its Social and Economical Aspects. N. Y. 1881)等。

[31] 《大清皇家海关之丝绸资料》(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Silk. Shanghai. 1881)、《中国农业及园艺研究》(Léon d’Hervey de Saint-Denys,Researches sur L’agriculture et L’horticulture des Chinois. Paris. 1850)等。

[32] 《中国茶叶的栽培和加工》(S. Ball, Account of the Cultivation and Manufacture of Tea in China. L. 1848)、《茶乡之行》(R. Fortune, 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 L. 1852)等。

[33] 《印度及中国鸦片贸易论》(N. Allen, Essay on the Opium Trade as Carried on in India and China. B. 1850)、《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A. S. Thelwall, Iniquities of the Opium Trade with China. L. 1839)等。

[34] 《中国天文学史论》(A. Gaubil, Histoire de L’astronomie Chinoise, avec des Dissertations. Paris. 1732)、《中国古籍中的数学、天文、地理、历法及物理》(E. Souciet, Observations Mathématiques, Astronomiques, Geographiques, Chronologiques, et Physiques. Paris, 1729—32)等。

[35] 《中国昆虫自然史》(E. Donovan, Natural History of the Insects of China. L. 1842)、《自然学家漫谈中国海岸》(C. Coolingwood, 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 1866—67. L. 1868)等。

[36] 《美国的中药铺》(S. Culin, Chinese Drug Stores in America. 1887)、《1860—1861年间中国的医疗》(C. A. Gordon, China from A Medical Point of View in 1860 and 1861. L. 1863)等。

[37] 《国际中国事务法庭》(J. J. Henderson, International Court for China. Shanghai. 1879)、《中国家法比较》(E. H. Parker, Comparative Chinese Family Law. Hongkong. 1879)等。

[38] 《法国皇家收藏的中国货币》(J. Hager, Description des Medalles Chinoises du Cabinet Imperial de France. Paris. 1805)、《中国的金属币和纸币》(W. Huttman, Copper and Paper Money of China)等。

[39] 《中国人的房屋、家具、服装、机械与器皿之设计》(W. Chambers, 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 Furniture, Dresses, Machines, and Utensils. L. 1757)、《中国商代古器》(P. P. Thoms, A Dissertation on the Ancient Chinese Vases of the Shang Dynasty. L. 1851)等。

[40] 《中国孩童》(Mary I. Bryson, Child Life in Chinese Homes. L. 1885)、《三字经及千字文》(H. A. Giles, San Tzû Ching, or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and the Ch’ien Tsû Wên, or Thousand Character Essay. Shanghai. 1873)等。

[41] 《中国佬约翰》(W. Dalton, John Chinaman. B. 1858)、《中国故事》(Stories from China)等。

[42] 《华英字典集成》(Kwong Ki Chiu. Dictionary of English Phrases. N. Y. 1881)、《香港的酿酒闹剧》(C. R. Thatcher, Hongkong Distillery; A Rum Burlesque. Hongkong. 1874)等。

[43]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E. C. Bridgman, History of America. Canton, 1844)、《钦定钱录》(Kien Lung, Ch’in Ting Ch’ien Lu. Ningpo. 1880)等。

[44] 《在中国及其邻邦居住的日记以及关于世界传教事业的开始和进展》(D. Abeel, Journal of A Residence in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1829—33. N. Y. 1834)、《从曼德勒到腾越州:1868及1875年两次华西探险记事》(J. Anderson, Mandalay to Momien; A Narrative of the Two Expeditions to Western China of 1868 and 1875. L. 1878)等。

[45] 《中国: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T. Allom and G. N. Wright,China;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4 v. L. 1843)、《中国图像、描述及历史》(Julia Corner, China, Pictorial, Descriptive, and Historical. L. 1853)等。

[46] 《庄子》(Chuang Tzû, Chuang Tzû, Mystic, Moralist, and Social Reformer; tr. from the Chinese, by H. A. Giles. L. 1889)、《东方宗教与世界宗教,中国卷》(S. Johnson, Oriental Relig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Universal Religion; China. B. 1878)等。

[47] 《中国历史》(D. C. Boulger, History of China. 3 v. L. 1881—84)、《与戈登在中国》(T. Lyster, With Gordon in China; Letters. L. 1891)等。

[48] 《朝鲜生活》(W. R. Carles, Life in Corea. L. 1888)、《年轻的日本》(J. R. Black, Young Japan. L. 1880—81)等。

[49] 《汉文诗解》(J. F. Davis, Poeseos Sinicæ Commentarii. L. 1870)、《孔子与孟子:中国道德和政治哲学四书》(Confucius et Mencius; les Quatres Livres de Philosophie Morale et Politique de la Chine. Paris. 1852)等。

[50] 《有关中华帝国的语言有可能是最早语言的历史论著》(J. Webb, Historical Essay Endeavoring A Probability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Empire of China is the Primitive Language. L. 1669)、《中国语言的属性和结构》(S. Kidd, Lecture on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L. 1838)等。

[51] 《古代及野蛮民族的音乐奇质》(L. C. Elson, Curiosities of Music; Ancient and Savage Nations. B. 1880)、《中国音乐》(J. A. Van Aalst, Chinese Music. Shanghai. 1884)。

[52] 《中国服装》(W. Alexander, Costume of China Illustrated in 48 Colored Engravings. L. 1805)、《中国服饰》(G. H. Mason, Costume of China Illustrated in 60 Colored Engravings. L. 1800)。

[53] 《亚欧陆军志》(E. Upton, Armies of Asia and Europe. N. Y. 1878)。

[54] 《中国骰子》(S. Culin, Chinese Games with Dice. Phil. 1889)。

[55] 标有出版地点的书目共667条。所有剪报均未标注出版地点,如《中国的礼仪习俗,及中国的家庭生活》(“Manners and Customs in China; Chinese Domestic Life”)、《广东的水上居民》(“River Population of Canton”)等;也有若干图书被标上问号表示存疑,如《旅华生活的开启》(G. Nye, Morning of My Life in China.1873)、《北京,和平的目标与唯一希望》(G. Nye, Peking the Goal, the Sole Hope of Peace.1873)等。

[56]《中国:政府,法律和政策,以及英国和外国使馆与该帝国的交往》(P. Auber, China; An Outline of Its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y, and of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Embassies to that Empire. 1834)、《第九世纪回教徒支那・印度旅行记》(E. Renaudot, Ancient Accounts of India and China by Two Mohammedan Traveler. 1732)等。

[57] 《行至远东的男孩旅行者》(T. W. Knox, Boy Travelers in the Far East. 1880)、《中美问题》(J. Swinton, Chinese—America Question. 1870)等。

[58] 《上海年鉴》(Shanghae Almanac, 1853, 1855—56, and Miscellany. V. 2, 4—5. 1852—1855)、《上海在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全国大会》(Shanghai Missionary Conference.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Held May, 1890)等。

[59] 《中国嫦娥故事》(Cynthia, A Chinese Story, and Other Tales. 1879)、《论威妥玛先生修改天津条约的备忘录》(Baron de Méritens, Notes upon Mr. Wade’s Memorandum regarding the Revision of the Treaty of Tientsin. 1871)等。

[60] 《勇武优雅的中国》(J. Arène, La Chine Familière et Galante. 1876)、《中华帝国志》(J. B. Grosier,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1785)等。

[61] 《大唐西域记》(Hiuen Tsang. Si-yu-ki;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tr. From the Chinese, by S. Beal. 2 v. 1885)、《美国首任驻广州领事山茂召少校日记》(S. Shaw, Journals of Major S. Shaw. By J. Quincy. 1847)等。

[62] 《周林:成为传教士的中国男孩》(J. A. Davis, Choh Lin; the Chinese Boy Who Became A Preacher. 1884)、《东南亚行纪》(H. Malcolm, Travels in South-Eastern Asia. 1839)等。

[63] 广州以英文“Canton”标示,出版有《中国商业指南》(J. R. Morrison,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 1848)、《粤语词汇及口头短语》(S. W. Bonney, Vocabulary, with Colloquial Phrases, of the Canton Dialect. 1854)等。

[64] 《古代世界》(J. A. G. Barton, Ancient World. 1875)、《中国及日本的战时地图,附各开放口岸》(T. R. Johnston, War Map of China and Japan Showing the Open Ports)等。

[65] 《就中国移民问题在众议院的演讲》(H. Davis, Chinese Immigration. 1878)、《美国总统与驻华公使麦莲和伯驾通信集,附参议院决议》(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cating, in Compliance with A Resolution of the Senate, the Correspondence of Messrs. McLane and Parker. Late Commissioners to China. 1859)等。

[66] 《孔子与中国经典》(A. W. Loomis, 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Classics)、《旧金山市中国人街区特殊监管委员会报告》(Report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 Quarter and the Chinese in San Francisco. 1885)等。

[67] 《中国革命的理性:一个美国人的观察》(G. Nye, Rationale of the China Revolution; by An American. 1857)、《中国贸易,尤其是与英美的茶叶贸易》(G. Nye, Reviews of the China Trade, Particularly with Reference to the Tea Trade with England and America, 1852—56. 1857)等。

[68] 《牛津大学汉语教席的就职演讲》(J. Legge, Inaugural Lecture on the Constituting of A Chinese Chair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Delivered Oct. 27, 1876)、《中国经典》(J. Legge, Sacred Books of China; the Texts of Tȃoism. 2 v. 1891)等。

[69] 基歇尔《中国图说》的法译本(A. Kircher, La Chine Illustrée; tr. par F. S. Dalquié. 1670)、《大清帝国》(O. Dapper, Beschryving des Keizerryks van Taising of Sina. 1670)等。

[70] 《大日本教育会》(Short Account of the Educational Society of Japan. 1892)、《哥伦比亚博览会上的日本工商业》(Details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Exposed at the 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 1803)等。

[71] 《中国教会改革》(Reformation of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1879)、《论卫三畏博士〈汉英韵府〉的翻译及误译》(H. A. Giles, On Some Translations and Mis-translations in Dr. William’s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1879)等。

[72] 《珠江河图及去往澳门的通道》(J. B. Tassin, Chart of Choo-Keang or Canton River and the Different Passages Leading to Macao Roads. 1840)、《中国海岸线图》(J. B. Tassin, Chart of the Coasts of China)等。

[73] 《中国八讲》(R. Lechler, Acht Vorträge über China. 1861)。

[74] 《汉语教程:用于授课或自学》(W. Schott, Chinesische Sprachlehre. 1857)、《中国文学论纲》(W. Schott,  Entwurf Einer Beschreibung der Chinesischen Litterature. 1854)等。

[75] 《周游世界通信集》(C. Kingsley, Round the World; A Series of Letters. V. 2. Asia. 1871)、《环球行纪》(G. Moerlein, Trip around the World. 1886)等。

[76] 《正音撮要》(R. Thom, Chinese Speaker. 1846)以及《钦定钱录》。

[77] 《古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或孟子哲学学说》(E. Faber, Die Grundgedanken des Alten Chinesischen Socialismus Oder die Lehre des Philosophen Micius. 1877)、《列子:有神论与感应论之后的中国古代自然主义》(Lieh Tsze. Der Naturalismus bei den Alten Chinsen Sowohl nach der Seite des Pantheismus als des Sensualismus Oder die Sämmtlichen Werke des Philosophen Licius; übersetzt und erklärt von E. Faber. 1877)。

[78] 《周子〈太极图〉》(Chow Tsze. Thai-kih-thu. 1876)、《亚伯拉罕时代以前的中国人》(J. E. R. Kæuffer, Das Chinesische Volk vor Abrahams Zeiten. 1850)。

[79] 《孔子的求学与授徒》(J. H. Plath, Confucius und Seiner Schüler Leben und Lehren. 1871—73)、《欧洲相比之下的中日农业》(J. H. Plath, Die Landwirthschaft der Chinesen und Japanesen im Vergleiche zu der Europäischen. Pt. 1. 1874)。

[80] 《中庸》(Confucius. Tchōng-yông. 1878)、《中国太监》(G. C. Stent, Chinesische Eunuchen)。

[81] 《中国钱币:硬币与纸币》(W. Vissering, On Chinese Currency; Coin and Paper Money. 1877)、《莱顿大学图书馆藏汉籍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 qui se Trouvent dans la Bibliothèque de L’université de Leide, 1883)。

[82] 《中国语言字形音韵研究》(J. Marshman, Dissertation on the Characters and Sound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1809)、《中国言法》(J. Marshman, 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 1814)。

[83] 《四书正文英华合编》(Confucius. The Four Books or, The Chinese Classics, in English by Legge and Chinese Texts. 1871),封面上注明“梁恭和堂针订”,序言的标注日期为1872年9月1日。本文未能考证具体出版地点。

[84] 《摘自1879年〈福州捷报〉的一篇回忆录》(J. P. Lesly, 1879; A Retrospect; Revised and Reprinted from the Foochow Herald. 1880)。

[85] 《中国移民:加州参议院听证辩词》(Chinese Immigration; Testimony Taken before A Committee of the Senate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1876)。

[86] 《印度及中国的鸦片贸易》(N. Allen, Essay on the Opium Trade as Carried on in India and China. Ed. 2. 1853)。

[87] 《朝鲜与中国、日本及美国的关系》(E. Frazar, Korea and Her Relations to China, Japan, and the US. 1884)。

[88] 《顾盛私人图书馆藏书目录》(Cushing, C. Catalogue of His Private Library. Newburyport, Mass. 1879)。

[89] 《搭乘阳光号:海上的十一个月》(A. Brassey, Voyage in the Sunbeam. 1879)。

[90] 《中国行纪:从北京到蒙古边境并返回欧洲》(A. Bastian, Reisen in China von Peking zur Mongolischen Grenze und Rückkehr nach Europe. 1871)。

[91] 《朝鲜史》(J. Ross, History of Corea)。

[92] 《与欧洲相比的中国疾病:起因、状况和流行》(J. Dudgeon, Diseases of China; Their Causes, Conditions, and Prevalence, Contrasted with Those of Europe. 1877)。

[93] 《中国探子》(A. Goudar, Chinese Spy; or, Emissary from the Court of Pekin Commissioned to Examine into the Present State of Europe; tr. from the Chinese. 6 v. in 3. 1766)。

[94] 《北京来信:与古埃及文字对比,论汉语的本质及书写象形性》(P. M. Cibot, Lettre de Pekin sur le Genie de la Langue Chinoise et la Nature de Leur Έcriture Symbolique Compare avec celle des Anciens Egyptiens. 1773)。

[95] 《潮州话》(W. Dean, First Lessons in the Tie-chiw Dialect. 1841)。

[96] 《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W. Milne,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10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1820)。

[97] 《英国东印度公司日本航海记》(W. Adams, Original Letters of the English Pilot, W. Adams, Written from Japan between 1611 and 1617. 1878)。

[98] Kang-he, Emperor of China. Culture of Rice Illustrated; Manufacture of Silk Illustrated, Taken from the “Keng-Chih-Tou; or, Agriculture and Silk Illustrated”, published in 1796.

[99] 《远东月刊》(Far East; A Monthly Journal Illustrated with Photographs; ed. by J. B. Black. New Series, v. 1, nos. 1—2. 1876.)、《京报》(Peking Gazette, translation, 1872, 1874—78, 1880. 7 v.. 1873—81)等。

[100] 《杨光先〈辟邪实录〉》(Death Blow to Corrupt Doctrines; A Plain Statement of Facts)、《中国的国家信仰及God汉译》(G. Smith, National Religion of China as Illustrative of the Proper Word for Translating “God”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 1853)等。

[101] 《上海洋场全貌》(Panoramic View of the Foreign Section of Shanghai)、《舟山、普陀、南京、京都等地旅行见闻录》(R. S. Gundry, Sketches of Excursions to Chusan, Pootoo, Nanking, and Kioto. 1876)等。

[102] 《1629年台湾的对荷贸易》(G. Phillips, Dutch Trade in Formosa in 1629. 1878)、《上海虹桥美国租界规划图》(Plan of the Hong Kew or American Settlement at Shanghae. 1864—66)等。

[103] 《上海卫生及其对中国健康事业的启示》(J. Henderson, Shanghai Hygiene; or, Hint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ealth in China. 1863)。

[104] 《海岛逸志》(Ong-tae-hae. Chinaman Abroad; tr. by W. H. Medhurst. 1849)。

[105] 1876年在上海成立,主要出版英文书籍,致力于汉学研究,是“将亚洲知识传递给西方读者的先行者”(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网站http://www.nlb.gov.sg),1880—1930年代极为活跃,在香港、新加坡、东京和横滨另设分部,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

[106] 西方教会在上海开设的第一个现代出版机构,1843年由英国伦敦会(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 Medhurst, 1796—1857)创立,前身是设在巴达维亚的印刷所,后迁移至上海,王韬、李善兰等均曾参与该馆编务。

[107] 美国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在中国设立,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活字排版、机械化印刷的出版机构。前身为澳门印刷所,1845年迁到宁波,初名“华花圣经书房”,后迁移上海,更名“美华书馆”。

[108] Acts of the Apostles, with Marginal References; tr. into Chinese, by W. Dean. 1847.

[109] Ritter von. Fries, Abriss der Geschichte China’s Seit Seiner Entstehung.1884.

[110] W. Mesny, Tungking. 1884.

[111] 《中国评论》(China Review, 1872—85. v. 1—13 and nos. 1—2 of v. 14. 1872—85)、《广州暴乱:沙面岛房屋被洗劫焚毁》(Serious Disturbance at Canton; Houses on Shameen Burnt and Looted. 1883)等。

[112] 《香港导览,附广州及澳门简介》(Guide to Hongkong; with A Short Account of Canton and Macao. 1883)、《广州导览》(J. G. Kerr, Canton Guide. 1880)等。

[113] 《于仁船澳公司备忘录》(Union Dock Company of Hongkong and Whampoa, Limited. Memorandum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1865)、《港粤澳汽船公司备忘录》(Hongkong, Canton, and Macao Steamboat Co., Limited. Memorandum and Articles of Aassociation. 1865)等。

[114] 《儒学汇纂》(Systematical Digest of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 1875)、《风水:中国自然科学的萌芽》(E. J. Eitel, Feng-shui; or, The Rudiments of Natural Science in China. 1873)等。

[115] 《易学粤语》(J. D. Ball, Cantonese Made Easy. 1883)、《客语浅句》(Easy Sentences in the Hakka Dialect. 1881)等。

[116] 《有关远东问题的参照词汇》(Glossary of Reference on Subjects Connected with the Far East. 1878)。

[117] 《太平天国起义记》(T. Hamberg, Visions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 1854)。

[118] 《德臣报》(The China Mail)的印刷机构。《德臣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之一,历经大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从1845年发行到1974年。

[119] 香港的第一家百货公司,1850年由英国人连氏(Thomas A. Lane, 1825—1869) 和卡剌佛(Ninian Crawford, 1828—1894)在香港成立,起初主要从事货物管理以及为外籍人士提供日用品,后将业务扩大至出版发行,十九世纪末在香港、上海和横滨设有分部。

[120] Canton Miscellany, Nos. 1—5. 1831.

[121] Chinese Courier and Canton Gazette, July, 1831, to April, 1832. 1831—32.

[122] Question of Terms Simplified; or, The Meanings of Sham, Ling, and Ti in Chinese Made Plain by Induction. 1876. 该书在香港及上海也有出版,但以广州为首。

[123] 除去前述的两种报纸外,还有一份1854年的《华英通书》(Anglo-Chinese Calendar)。

[124] 《清文叙略》(T. T. Meadows, Translations from the Manchu; with the Original Texts. 1849)、《汉语札记》(J. H. Premare, Notitia Lingua Sinica; tr. By J. O. Bridgman. 1847)等。

[125] 《广州城概述》(E. C. Bridgman, Description of the City of Canton. 1839)、《海南岛地理概况》(E. C. Taintor, Ge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Island of Hainan)等。

[126] 《中国丛报》由美国美部会(ABCFM)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 1801—1861)于1832年在广州创办,英文月刊,内容广泛,张西平称它“塑造了19世纪西方人的中国观,为19世纪的汉学家提供了基本的文献”,见顾钧:《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27] 该目录的最后一个分类即为“汉文图书”。

[128] Sing Yok Chiong Chü [New Testament]. 1868.

[129] W. Milne, Kew She Chay Yen Hing Chin She Ke [A true record of the doctrines and acts of the Saviour of the world].

[130] I sa a [Religious book].

[131] Tsin Seaou Mun, Tsow Tsih Loo Keae Lun [A discourse concerning entering in at the strait gate and walking in the narrow road].

[132] Tsah She Sǔh Mei Yuěh Tung Ke Chuen [a general monthly record, containing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opinions and practices of sociey].

[133] Ko ku shi [Chinese classic].

[134] Rekidai meiyen dzusetsu [Famous Chinese ladies of history].

[135] Tozai yoko maigetsu tokiden [Eastern and western ocean; monthly statistics].

[136] Ka yo rio yaku [Family useful good medicine].

[137] 如Li Kien. Shi tsu ki [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the Chinese rebellion]以及Ho kan shin ka jin butsu ron [On the Chinese people]。笔者无法辨读,在此求教于方家。

[138] T. Herbert, Relation of Some Years Travaile Begunne anno 1626, into Afrique and the Greater Asia, Especially the Territories of the Persian Monarchie. L. 1634.

[139] R. S. Gundry, China, Present and Past; Foreign Intercourse, Progress and Resources, the Missionary Question, etc. L. 1895.

[140] L. A. Waddell,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 L. 1895.

[141] “Copper and Paper Money of China”.

[142] Cruise in Chinese Waters.

[143] Tea; the Drink of Pleasure and of Health. 笔者查证,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将其出版年份标为1883年。

[144] J. B. Grosier,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Paris. 1785.

[145] J. A. M. M. de Mailla,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hine. Paris. 1777—83.

[146] W. Winterbotham,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Chinese Empire. Phil. 1796.

[147] François Pétris de La Croix, History of Genghizcan the Great. L. 1722.

[148] A. E. van Braam Houckgeest, Authentic Account of the Embassy of the Dutch East-India Company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1794—95. L. 1798.

[149] J. Osorio, History of the Portuguese during the Reign of Emmanuel. 2 v. L. 1752. V. 2. Discoveries in China.

[150] R. M. Martin, China,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Social. L. 1847.

[151] P. Auber, China; An Outline of Its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y, and of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Embassies to that Empire. L. 1834.

[152] R. Jocelyn, Six Months with the Chinese Expedition; or, Leaves from A Soldier’s Note-book. L. 1841.

[153] R. Gully and Capt. Denham, Journals during A Captivity in China. 1842. L. 1844.

[154] J. Ouchterlony, Chinese War; the Operations of the British Forces (1840—1842). L. 1844.

[155] G. Timkowski, Travels of the Russian Mission through Mongols to China and Residence in Peking, 1820—21. L. 1827.

[156] Tu-Li-shin.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Embassy to the Khan of the Tourgouth Tartars, 1712—15. Tr. By Sir G. T. Staunton. L. 1821.

[157]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Journal, No. 1, June, 1858. Shanghai, 1858.

[158]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 Compte-rendu de la Première Session. Paris, 1873. Paris, 1874.

[159] J. Scarth, Twelve Years in China; the People, the Rebels, and the Mandarins; by A British Resident. Edin. 1860.

[160] T. W. Balkiston, Five Months on the Yangtsze; with Notices of the Present Rebellions in China. L. 1862.

[161] J. Ros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hanghai. 1877.

[162] S. Osborne, Past and Future of British Relations in China. Edin. 1860.

[163] G. F. Seward, Chinese Immigration in Its Social and Commercial Aspects. N. Y. 1881.

[164] L. T. Townsend, Chinese Problem. B. 1876.

[165] S. Kidd, Royal Asiatic Society.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Library. London: John W. Parker, 1838.

[166] Alexander Wylie,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Introductory Remarks on the Progressive Advancement of the Art, and A List of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into Various European Languages.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London: Trübner, 1867. 该书没有中文题名,本文遵从黄兴涛、胡优静、“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的译法;国内另有《汉籍解题》、《中国文献录》、《中国文学札记》等译法。

[167] 转引自胡优静:《伟烈亚力汉学成就述评》,《汉学研究》2008年第11集,第346—356页。

[168] E. Leroux, Bibliographie Chinoise; Catalogue d’une Importante Collection de Livres Relatifs a la Chine. Paris: E. Leroux, 1874.

[169] T. H. Der Kinderen, “Bestuurs-verdadering van Dinsdag 6 Maart, 1875”, Notulen van de Directievergaderingen van het Bataviaasch Genootschap va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 Batavia: Bruining, 1875. 替换了能查到著者姓名的文献。

[170] Tweede vervolg-catalogus der Bibliotheek van het Bataviaasch Genootschap vanKunsten en Wetenschappen. Batavia: Bruining, 1877. 这份目录原书上确实没有编者姓名。

[171]E. Leroux,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sur les Colonies Phéniciennes Etablies sur le Littoral de la Celtoligurie. Paris: E. Leroux, 1878.

[172] Paul G. von Möllendorff,Manual of Chinese Bibliography; A List of Works and Essays relating to China. Shanghai: Celestial Empire Office, 1876. 该书也在英国伦敦及德国格尔利茨同时出版。【这部分的著录方式注明作者为好,纸稿上已加】本节脚注里面七处黄底字体是我这次自己加的。

[173] 《华洋通闻》(Celestial Empire),1874年7月4日发行,是《晚报》(Evening Gazette)的海外版周刊,主要向欧美读者介绍远东事务;《晚报》并入《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后,该报作为《文汇报》的海外版继续发行。

[174] “List of Works upon China”, Chinese Repository, XVIII:402—444; 657—661.

[175] W. F. Mayers, Bibliography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Collections of Literature. Hong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78.

[176] The Chinese Reader’s Manual,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London: Trübner, 1874.

[177] Chinese Government: A Manual of Chinese Titles. Shanghai: Kelly & Walsh, 1897.

[178] Catalogue of [his] Private Library, Newburyport, Mass. Boston: W. F. Brown, 1879.

[179] Hartmut Walravens, “Die Chinesische Büchersammlung Caleb Cushings (1800—1879) in der Library of Congress”,Monumenta Serica, 2016,64 (2):411—444. 文中指出:“(国会图书馆的)前十种汉文书是中国政府的礼物,1869年入藏;1879年,该馆又获得了一大批汉文书籍,来自顾盛的私人捐赠”。

[180] 张西平:《序言:西方汉学文献学的奠基之作》,《西人论中国书目》,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4页。

[181] 李真:《16—19世纪西方汉语研究文献书目初探》,《或问》2013年第24期,第107—116页。

[182] J. M. Armstrong, Catalogue of Valuable and Rare Books and Pamphlets on China, Japan, and the East Generally, including A Select Library of Chinese Standard Works. Hongkong. 1882.

[183] Henri Cordier, Bibliotheca Japonica: 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 Relatifs à L’empire Japonais. Paris, 1912.

[184] W. P. Courtney, A Register of National Bibliography, with A Selection of the Chief Bibliographical Books and Articles Printed in Other Countries. London. 1905.

[185] Gustaaf Schlegel, 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 qui se Trouvent dans la Bibliotheque de L’universite de Leide. Leide: E. J. Brill, 1883.

[186] Epitome de la Bibliotheca Oriental i Occidental, Nautica i Geografica. Madrid: Iuan Gonzalez, 1629.

[187] Quatro Cartas de la China. 未查到出版信息,估计为手稿。

[188] Arte y 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na. 未查到出版信息,估计为手稿。

[189] Asia. 历史学家让·西蒙德(Jean-Charles-Léonard Simonde Sismondi, 1773—1842)1855年在《南欧文献的历史考察》(Historical View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South of Europe)第2卷第515—519页对该书进行了详细介绍,但没有提供出版信息。

[190] R. Park tr., The Historie of the Great and Mightie Kingdome of China. London: Edward White, 1588.

[191]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Shanghae: the Mission Press, 1847.

[192] The Middle Kingdom. New York: Wiley & Putnam, 1848.

[193] Bibliotheca Sinologica. Paris: E. Tross/Frankfurt: K. Theodor Volcker/London: B. Quaritch, 1864.

[194] Valorum Librorum, Chinensium Variorum Librorum Bibliotheca. Amsterdam: Cornelis Claesz, 1605.

[195] Theophil Gottlieb Spitzel, De re Literaria Sinensium Commentarius. Lugd. Bat.:Petri Hackii, 1660.

[196] J. H. Plath, Proben Chinesischer Weisheit nach dem Chinesischen des Ming-Sin-Pao-Kien. München Sißungsberichte der Münchener Akademie, 1863.

[197] James Summers,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Repository of Facts and Events in Science, History and Art, Relating to Eastern Asia. London: W. H. Allen & Co./Paris: Benj. Duprat, 1863.

[198] Catalogue of the Library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9] 正丰印字馆位于上海四川路25号,曾刊印过《中国皇帝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the Emperor of China, at Peking on the 16th October, 1872, 1872)、《华北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North China, 1873)及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在中国各地的地理考察报告等。

[200]《文汇报》在1879年4月17日(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由英国人开乐凯(John D. Clark, 1840—1922)创办,到1930年被《大美晚报》(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合并,存续51年。

[201] 王毅:《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202] 孟庆波:《美国东方学会图书馆的早期汉学藏书(1842—1905)——兼论19世纪的美国汉学目录学》,《燕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第75—87页。

[203] 孟庆波:《俾列利查士威林向美国东方学会图书馆的赠书》,《汉学研究》2017年第22集,第338—356页。

[204] List of Works on Corea, Japan, and China. Boston: Boston Public Library, 1895.

[205] 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oeurs, les Usages, &c. des Chinois. Paris: Nyon, 1780.

[206] The Folk-Lore of China, and Its Affinities with That of the Aryan and Semitic Races. London: Trübner and Co./Hong Kong: China Mail Office, 1876.

[207] 根据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德库 (Christopher DeCou)的研究,此人在1830—1840年间出生于费城,幼年随父母到中国经商,汉名“谭记”(Tank Kee,笔者音译),曾加入戈登(Charles G. Gordon, 1833—1885)的常胜军,又传授清军炮术(见费志杰《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清史研究》2012年第4期,第37—52页)。1879年起,他在美国各地发表有关中国的演讲,并展示他收藏的器物和书籍。1892年有报道称,德克萨斯大学斥资150000美元从贝利手中购得38000册汉学图书。后因法律纠纷,他赎回了藏书,转卖给纽伯利图书馆。

[208]List of Works on China: Comprising in Part the Library of “Tank Kee.” 该书于1896年在爱荷华州的Marshalltown出版,未能查到出版商信息。

[209] Miscellaneous Works on China. 笔者未能查到1897年的出版地点。

[210] Chinese Games with Dice and Dominoes.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95.

[211] An Ex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Idioms of Chinese Sentences.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9.

[212] Supplement to A Catalogue of the Mercantile Library of 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 I. Ashmead & Company, 1828.

[213] Travels in China, Containing Descriptions, Observations, and Comparisons, Made and Collected in the Course of A Short Residence at the Imperial Palace of Yuen-Min-Yuen, and on A Subsequent Journey Through the Country from Pekin to Canton. Philadelphia: W. F. M’Laughlin, 1805.

[214] Sketches of China,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Original Drawings. Philadelphia : Carey & Lea, 1830.

[215]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British and American Authors. Philadelphia: J. B. Lippincott & Co., 1872.

[216] Journal of A Residence in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from 1829 to 1833. New York: Leavitt, Lord & Co., 1834.

[217] The Jews in China: Their Synagogue, Their Scriptures, Their History. &c. London: B. Wertheim, 1843.

[218] 西方汉学目录著作既收录各图书馆的汉籍藏书,也收录西方人写就的汉学著作,但以后者为绝对主体。关于前者,南京大学张伯伟先生的《域外汉籍研究集刊》、中华书局的《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工程(2015年启动)、山东大学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2018年启动)及上海师范大学宋莉华教授的《西方早期汉籍目录的中国文学分类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第151—180页)等,都对西方汉学目录有充分的利用和介入;受制于埃塞克斯学院的这份《汉学书目》,本文对西方汉学目录中的汉籍目录涉猎不足,主要关注的是后者,侧重了西方知识体系下西方人对中国的记载和研究。

[219] 张西平:《总序》,顾钧、陶欣尤:《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的传播编年》,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8页。

[220] 陈寅恪初到清华,就曾作过“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的讲演,见胡逢祥:《陈寅恪史学个性的再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第122—136页;桑兵教授也说,“陈寅恪任教清华之初,遵循地道的欧洲汉学及东方学方法,讲授欧洲东方学研究之目录学”,见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221] 该项目已产出系列成果:大象出版社2015年出版《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计44册;2019年出版第二辑,计22册。全套《丛刊》预计出版4辑,共300册。

[222] 周振鹤:《序》,王毅:《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23]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汉书叙例”条,有学者认为出自卷七,本引用见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28523)。


【作者简介】

孟庆波(1977- ),河北卢龙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国际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外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海外汉学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相关链接:

孟庆波丨俾列利查士威林向美国东方学会图书馆的赠书(1851-1865)

孟庆波丨美国东方学会图书馆的早期汉学藏书(1842—1905)——兼论19世纪的美国汉学目录学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书目文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