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巴兆祥:试述《大明一统志》的刊本及其历史贡献


提要:《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重要典籍,流传广泛、使用者众多。通过考察《大明一统志》各 种刊本,选取其初刻内府刊本与万历万寿堂本进行比对,可以考证初刻内府本的特点,并从版式、体例、断 限、内容、取材等方面论述万寿堂本的变化及其存在的一些遗憾,进一步探讨《大明一统志》的价值与历史 贡献。
关键词:《大明一统志》 万寿堂 内府本

《大明一统志》是现存最早的全本“一统志”,体现了明代中国大一统的盛况,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必备文献。有关《大明一统志》的研究,在中国地理学史、方志学著作以及各影印本的前言中多有简要概述,较详尽的探讨有:傅贵九《读〈大明一统志〉札记》阐述了《大明一统志》的成书经过、后人增补、入清被限制流通等情况,并重新评价《大明一统志》。王剑英《明代总志评述》重点探讨了《大明一统志》对《寰宇通志》的修订表现,并对前人有关该书评述的不实之处进行了辨析。张英聘《论〈大明一统志〉的编修》主要通过对编修情况的阐述,论述《大明一统志》体例、史料价值及其对方志的影响。巴兆祥《〈大明一统志》的出版及其东传对日本地志编纂的影响》在总结《大明一统志》编纂三阶段的基础上,探讨明清时期《大明一统志》的东传及其影响。此外,陈蔚松《元明清一统志馆及其修志成就》论及明一统志馆及其对地方志的作用,杜锡建《元、明、清〈一统志〉比较研究》提到《大明一统志》 与元、清《一统志》的异同之处。《大明一统志》出版后传播甚广,有较多的版本,如天顺五年  (1461年)内府刻本、弘治十八年(1505年)慎独斋刻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归仁斋刻本、万历十六年(1588年)归仁斋重刻本、万历中万寿堂刻本、清初积秀堂刻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康熙三十八年(日元禄十二年,1699年)日本弘章堂刻本、康熙五十二年(日正德三年,1713年)弘章堂重刻本,1990年三秦出版社影印天顺五年刻本等等。各版本间的关系如何,仅见傅贵九论文中有提及。本文选取天顺五年初刻本与明代万寿堂刻本进行比较,全面考察两个刊本的异同,并论述其历史贡献。

一  初刻内府刊本的特点

《大明一统志》编成后,李贤等于天顺五年四月十六日上了《进大明一统志表》,五月十六日,英宗作序,“既藏之秘府,复命工镘梓以传”。是年,内府刻本颁行。内府刊本的特点是:
1.版刻美观大方。《大明一统志》版框高26.7厘米,宽18厘米。每半叶10行,行22字,注文双行小字,字数相同。大黑口,双黑对鱼尾,四周双边。中书口鱼尾内上记“大明一统“、卷第、下书页码。每卷首行顶格书“大明一统志卷之×”,京师、南京、中都于次行顶格“京师”“南京”“中都”,各布政司于次行空三格题布政司之名,各府、直隶州亦空三格题名。卷之首多钤有“广运之宝”大方朱文印。卷之末页末行,顶格题“大明一统志卷之×”。正文遇庙讳,如“太宗文皇帝”以及“本朝”提行顶格,注文则空抬。文中如城池、坛庙、山陵、 苑囿、文职公署、武职公署等小目以及朝代名,均墨盖子白文标识。卷首有署天顺五年五月十六 日《御制大明一统志序》,每半叶7行,行13字,时间落款上钤有“广运之宝”朱文大方印; 次为由“资政大夫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士彭时、翰林院学士奉政大夫吕原”领衔的《进大明一统志表》,每半叶10行,行21字;再次《奉敕修〈大明一统志〉官员职名》。刘若愚《酌中志 · 内版经书纪略》称:“《大明一统志》四十本,三千 一百五十叶。”全书版框宽大,行格疏朗,“字大如钱,赵体字写刻……典型的明内府皇家刻 本风范”。
2. 三级纲目体,体例有所创新。 《大明一统志》属于总志范畴,总志的体例滥觞于《汉书 ·地理志》,至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乐史《太平寰宇记》已形成定例:以政区或准政区为纲,下系沿革、户口、山川、城邑、风俗、人物、土产、四夷等目。如《太平寰宇记》先设道,道下置府,各府则先分沿革、府境、四至八到、户、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目记述,再按县叙沿革、古迹、山川、风俗等等。关于《大明一统志》的体例,李贤等《进大明一统志表》 载明:“表京师为四方之极,列方岳为诸郡之纲。疆域必系于九州,分野悉稽乎列宿,形胜、风俗录奚远迩之分,物产、山川载靡小大之间,藩封著维城之固,公署严御侮之威。书学校、书院  以重育贤,书宫室、关梁以昭资世。信方来则寺观、祠庙之兼录,鉴以往则陵墓、古迹之并存。 述宦迹备举夫诸司,取人才不遗于一善,列女彰节行之异,仙释见方技之奇。”《大明一统志》 基本继承了《大元一统志》的体式,第一层级以两京、十三布政司以及外夷为纲,但京师前有  《大明一统志图叙》《大明一统志之图》《京师畿内地理之图》,各布政司前有一幅《××地理之 图》,两京、十三布政司题名后直叙其建置沿革;第二层级以府、直隶州、宣慰使司等为目,在府、直隶州、宣慰使司题名下双行夹注四至;第三层级为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 土产、藩封、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 列女、仙释等小目。各小目中郡名、形胜、风俗、土产等总述,建置沿革、山川、公署、学校、 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等先府城(或直隶州)后属县,名宦、流寓、人  物、列女、仙释以朝代为序。《大明一统志》较《太平寰宇记》醒目,较《大元一统志》少了坊郭、乡镇,增加学校、书院,宦迹改名宦,改里至为夹注,古迹相关的分类更细致。
3. 记述简洁。《大明一统志》编纂主旨就是立足全而简,明英宗御制序明确宣示:“俾繁简适宜,去取惟当,务臻精要,用底全书……朕于万幾之暇试览阅之,则海宇之广、古今之迹,了然尽在胸中矣。”总裁李贤等《进大明一统志表》也有阐明:”自炎汉下逮有胡元,志地理者数百家,纪方舆者累千卷,若非泛而弗切,则或略而未明”,是书“文须省而意则赅,实足征而名不爽。欲使宇宙数万里之外,不出户而可知,庶几上下千百年之间, 一举目而毕见。以顺天府为例,涉及内容有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 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方面,如山记有天寿山、西山、香山、玉泉山、金山、庐师山、平坡山、觉山、棋盘山等100座以及岭、岗、岩、峡、崖、 洞、峪,水记有湖、河、淀、港、井、泉、池、沟、堰等,土产记有黍、稷、稻、盐、铁、藁本  香、银鱼、频婆、金桃、玉桃、绵梨、煤炭、石炭、琉璃、画眉石,公署记有署通州卫、兴州中 屯卫、密云中卫、密云后卫等26座,学校记有顺天府学等26座,书院记有太极书院、文靖书院  4座,宫室记有鼓楼、钓鱼台、玉泉亭等40座,关梁记有居庸关、天津关、卢沟桥等23座,寺观记有弘庆寺、玄宁观等89座,祠庙记有三皇庙、都城隍庙等12座,陵墓记有孙膑墓、朱能  墓等21座,古迹记有蓟丘、渔阳城等46处,流寓记有关羽等6人,名宦、人物始于周止于明, 其中明朝名宦有徐达、刘崧等16人,人物有董伦、刘英等22人,记载较全,然具体到某事或物则多寥寥数语。整部《大明一统志》90卷,不仅较《大元一统志》的卷帙大大减少,而且对同的单个事或物的记载也简单了。如陕西吴堡县沿革,《大元一统志》:“宋《九域志》、金《大定职方志》并云:本石州定胡县寨地,属西河郡。宋景德以来屡陷于羌,元丰五年尽复其地。 爰因险阻,筑起城壁,东临汾晋,西接鄜延,实为要冲,颛任武将以屯守焉。时与米脂、葭芦二  寨并兴。既成,以米脂属鄜延路,葭芦、吴堡则属汾晋。元祐二年,以米脂、葭芦给赐夏人,而吴堡等不系,可予地分委官画定界至,开立壕埃。金时定胡为夏人所夺,以吴堡隶通秦寨。厥后  又升为县,属葭州。国朝收附后,至元元年省之,二年复置,仍来属。”《大明一统志》:“吴  堡县,在州城南八十里。本唐石州定胡县地,宋置吴堡寨。金改为吴堡县。元初省,寻复置。本 朝因之,编户三里。”《大明一统志》明显简洁。
4. 史料援引较丰富。史料是编辑史书的基础,朝廷以及《大明一统志》的编者早已意识到资料的重要性。在该书编纂的起步阶段,明太宗就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明英宗“听治之暇,命文臣纂修《一统志》以颁行海内,先取郡邑志以备采录”。总裁李贤也称:“凡经书所载,咸在网罗。至若子史所传,举当收采,宜加参考,以正信疑是非”。从《大明一统志》所征引的资料看,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历代总志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大元一统志》,以《太平寰宇记》《大元一统志》为多;二是历代方志,如《古雄图经》《莫州图经》《(广平)旧图经》《清州志》《(河间) 旧郡志》《献州记》《景州旧郡志》《浚州志》《滑州旧经》祥符《江宁图经》《寿州图经》《宿州志》《颍州旧志》《广陵志》《真州图经》《高邮志》《吴陵志》《江阴图经》《(吴郡)旧图  经》《常熟州志》《风土记》《旧毗陵志》《庐州旧志》《长寿县志》《江津县志》《大足县志》 《垫江志》《涪州旧图经》《黔州旧经》《应州图经》《浑源州图经》《平阳志》《绛州志》《霍州  志》《平定州志》《忻州志》《岢岚州志》《石州旧志》《忻州志》《保德州志》等;三为图册, 如《泗州图册》《宜兴州图册》《无为图策》《宁州图册》《常宁图册》等;四为正史政书、类  书,如《史记》《汉书》《隋书》《金史》《宋史》《元史》《通典》《文献通考》《艺文类聚》等;五是题记、诗词、文集等,如韩愈《送董邵南序》、范镇《幽都赋》、沈括《尧山县厅壁 记》、朱熹《新安道院记》、元程文《临溪石桥记》《杜牧集》《苏轼集》《胡安定文集》等。由于《大明一统志》文中所引资料的注记十分简单和欠规范,常以旧志、图经、郡志、地志名之, 给考证具体准确的书名带来了困难。且众多的题记、诗赋、序文,是直接引自某原书,还是转引而来,尚待进一步考证。

二  万寿堂本的变化与缺憾

万寿堂刊本是《大明一统志》中比较流行的一个本子,国内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馆藏,日本有国会图书馆、公文书馆、爱知大学图书馆、蓬左文库、大垣市立图书馆等收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一统志》、清初积秀堂《天下一统志》以及刻本《大明一统志》多脱胎于此本。对比初刻本,万寿堂本有了不少变化:
1. 版式的调整。万寿堂本版框高21.5厘米,宽15厘米。每半叶10行,行22字,注文双行,字同。字形改宋体。白口,四周单边,上单黑鱼尾。上书口题“大明一统志”,中书口题 “x 卷”,下书口镌页码、万寿堂刊。卷之末页末行,多顶格书“大明一统志卷之×终”,如书  “大明一统志卷之一终”“大明一统志卷之二终”,但也有一些无“终”字,如卷38、39、71。卷首《御制大明一统志序》时间落款上无钤印,《进大明一统志表》改每半叶10行,行22字。《大明一统志图叙》也改每半叶10行,行22字。
2. 体例的微调。万寿堂本的体例仍然是三级纲目体,但也进行了局部的更张。首先在目录上,如将京师所属的隆庆州改为延庆州,河南布政司所属开封府后增加归德府、汝宁府后增加汝州,陕西布政司所属省去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湖广布政司所属增加兴都、承天府、郧阳府、容  美宜抚司、五寨长官司、湖广行都指挥使司,省去沔阳州,广西布政司所属增加上隆州、果化州、恩城州、归德州、归顺州、程县、五屯守御千户所,将思明府、思恩军民府、镇安府移至田 州之前。其次,增加第二层级府、直隶州夹注中记事事项。在编纂《大明一统志》时曾经就是否记载户口、赋税问题发生争议。“窃闻国朝集诸儒臣修《一统志》时,两人相诮。其一人欲载科目之数,则曰此非进士录也。其一人欲载户口、田赋之数,则曰此非黄白册也”。“《大明一统志》即景泰间修而未成者,天顺间始成之。初修时,学士钱原溥为副总裁,尝欲志户口,而李文达以户口户部自有数,虑伤繁而止。 ……文达既自用,而彭、吕诸公又皆务为简重,不相可否。”书中没有载入户口、赋税。时人对此有异议,唐顺之嘉靖间即称: “科目则别有录矣, 不载宜也。户口、田亩固天下之大命,而经国者所必稽也。且若彼之说,则《禹贡》《周职方》 其亦黄白册也哉?彼固以是为琐细俚俗焉而不载也。”有鉴于此,万寿堂本在不动体式的情况下于府、直隶州夹注中四至之后增记税粮。如顺天府增“粮一万四千石零”,保定府增“粮一万 一千石零”,应天府“粮二十万五千六百石零”。再次,部分调整建置沿革、山川、公署、学校、 书院等小目下事物的编排次序。如初刻本山东布政司东昌府以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丘县、莘县、清平县、冠县、临清县、馆陶县、高唐州、恩县、夏津县、武城县、濮州、范县、观城县、朝城县顺序记述,万寿堂本因临清县升州,领馆陶、丘二县,将各项有关丘县的事物移至馆陶县之后。再次地图注记符号调整。初刻本,政区、地名以墨盖子白文标识、图中有 “×卷一二前图×”(如《大明一统之图》“一卷一二前图三”,《南京畿内地理之图》“六卷一二 前图一 ”),万寿堂本改用墨围黑文标识政区、地名,删除图中有“x 卷一二前图×”,图中山均 不同程度减少。此外,个别图中内容也略有变化,如《湖广地理之图》襄阳府之西增加郧阳府, 之东增加承天府,《山东地理之图》增东岳。
3. 时间断限下延。尽管《大明一统志》在《寰宇通志》基础上的重编工作起始于天顺二年 (1458年),然叙事期限还是适当顺延。初刻本中涉及天顺三年(1459年)事有3条:卷89安定卫、阿端卫记载:“鞑靼别部……其地广袤千里,本朝洪武……八年立为安定、阿端二卫,俱 遣使入贡。天顺三年,安定王复遣使来贡。”卷90又记载天顺三年满剌加国、锡兰山国来贡。 涉及天顺五年(1461年)事有6条,均属藩封方面的内容。卷20平阳府:山阴王府、襄垣王府 俱在蒲州,灵丘王府在绛州,怀仁王府在霍州,“以上四府,天顺五年自大同迁于此”。卷21 泽州藩封:宣宁王府、隰川王府俱在泽州城内,“天顺五年自大同迁于此”。万寿堂本将叙事 时间下延到万历朝。傅贵九认为,“增补部分的叙事下限最晚到万历十五年”。经考,万寿堂本记万历十五年(1536年)事有3条:卷8崇明县学迁址,卷49南昌府祠庙澹台祠重修、黄司空庙重建。万历十六年(1537年)记事有1条:卷28卫辉府藩封:“潞府在府城内,万历十六年建。”可见,万寿堂本记事截止时间为万历十六年(1537年),较初刻本多记载了77年明代史事。
4. 内容的增补。纵向看,万寿堂本不仅补天顺五年(1461年)以前的人、事、物。如苏州府嘉定县学,在沿袭初刻本“在县治南,宋嘉定间建。本朝洪武六年重建”之后,新增“天顺四年俱重建”。太原府宫室新增:“博趣亭在府城内冀宁中道后园,本朝天顺四年建。”而且较多地增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朝的内容,如太平府繁昌县学,在“在县治西,宋建于旧县南,再迁东北。元毁。本朝洪武初重建”基础上,增加“天顺元年,徙县治,因徙治 东。成化间,再迁于此”。芜湖县学“万历十三年,改建于城隍庙故基”。横向看,除郡名、形 胜、风俗等外,其余各项间或有程度不等的增补。以应天府为例,建置沿革增高淳县,学校增高淳县学,陵墓新增周瑄墓、倪谦墓、张瑄墓、金绅墓、王厂墓等,名宦新增周忱、王恕、张升、 王安定、熊达、罗信一、胡谧、陈选、彭烈、戴珊、燕寿、陈琳、于凤等,流寓新增周瑄、童  轩、陈镐、蒋达、王銮、何遵等,人物新增倪谦、张瑄、金绅、卢雍、倪岳、李旻、凌傅、张 琮、丁沂、黄宏、梁材景等,列女新增花山节妇、吴复妻杨氏、石氏、刘彦阳妻女、陈忠妻王 氏、倪氏、魏氏、郑璀妻袁氏、赵和妻孙氏、凌氏女、倪夫人卢氏、任忱妻焦氏、俞氏江氏等。
5. 内容的修改与删减。对各政区下相同的人、事、物,经对勘,发现有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修改。如卷8苏州府山川,将初刻本“大海在嘉定县东四十五里,俗谓之海洲,渺无涯际, 昆山、常熟、嘉定亦皆滨海”。改为“大海在崇明县海中,潮汐所通,俗谓之海洲,渺无涯际, 昆山、常熟、嘉定亦皆滨海”。修改最普遍的要数县学改州学、州学改府学以及编户问题。如卷6应天府,初刻本:上元县“编户二百三里”,江宁县“编户三十六坊厢、七十四里”,句容县 “编户二百五十一里”,溧阳县“编户二百二百二十六里”,溧水县“编户二百五十二里”,江浦 县“编户二十四里半”,六合县“编户一十七里”;万寿堂本:改上元县“编户一百九十四里”, 江宁县“编户一百三十四里”,句容县“编户二百一十三里”,溧阳县“编户二百七里”,溧水 县“编户一百十里”,江浦县“编户三十七里”,六合县“编户一十九里”。二是删减,如卷72 嘉定州名宦减少门仲昌1人,流寓减少司马相如、刘环2人,列女、仙释也各减少1人。卷85 泗城州山川删除了布柳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行政区划调整与增补者见识的改变。
6.取材集中于方志。建置沿革、山川、公署、藩封、学校、书院等的增补、增订基本没有注明资料来源。寺观、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多注明取材于省志、郡志、志略、言行录 等。从当时的修志情况看,应多利用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的方志,当然主要是《南畿志》等通志以及部分府志。
当然,可能是增补刊刻时人手少、时间紧的关系,万寿堂本也留下一些缺憾: 一是个别地方目录与正文不一。如目录卷71为龙安府、镇雄府、潼川州、眉州,而正文中龙安府、镇雄府却在卷70马湖府之后;卷72目录中的播州宣慰使司,正文却为遵义府。二是政区发生变化而原来的内容没有随之调整。卷70龙州宣抚司正德中升龙安府时领县二,其建置沿革属县在石泉县后又有“平武县附郭,万历中新设”,则龙安府在万历时有三属县,但府沿革未调整为三县,应为失当。卷72邛州已从嘉定州属县升为州,所属的古城山、白鹤山、铜官山、相台山、七盘山当 载为在州何处多少里,但文中仍写在邛县何处多少里(如“古城山在邛县西七里”)。遵义府领播州长官司、遵义县、桐梓县、白泥长官司、容山长官司、真州长官司、重安长官司、草塘安抚 司、真安州、绥阳县、仁怀县,其山川所记拱辰山(在余庆长官司南一百五十里,山势北向, 因名)、小乌江(在余庆长官司南六十五里,源出椒溪,南流入涪江)、笔架山(在黄平安抚司  治南,形如笔架)、两岔江(在黄平安抚司西南十五里,其源一出于上塘, 一出于大原,流转三  波合而为一)照录初刻本,然此时遵义府已无余庆长官司、黄平安抚司,应当更改。三是增补  的不平衡。从行政区上考察,中东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方增补较普遍,而较落后、开发较晚  的地方增补就较少,或者照录初刻本。如广西布政司所属思恩军民府、镇安府、泗城州、利州、 奉议州记载的内容简单,基本与初刻本相同。从府、州下的各项小目上考察,建置沿革、学校、 流寓、名宦、人物、列女等增补较为常见,而本应、甚至有条件的风俗却没有增补。文中有不少地方应记的内容空白,墨钉常见。如卷21汾州府汾阳县缺编户数,卷73思曩日安抚司建置沿  革、卷85五屯守御千户所建置沿革缺,卷85、87归顺州、底马撒八宣慰使司空白。此外,文中尚能发现一些错字,如卷1京师顺天府之学校将“嘉靖”刻成“加靖”(其他的地方均用“嘉  靖”),卷2保定府之人物张玉、焦用把“以玉为第一将”“未尝妄杀一人”误为“以之士为第  一将”“未尝忘杀一人”,卷8南京苏州府之宫室将“宋朱长文题其阜曰”刻成“宋宋长文题其阜曰”,卷73四川布政司天全六番招讨使司之形胜将“司”字错为“西”字。如刊刻时再细致些,这些错字应当能避免。

三  《大明一统志》的历史贡献

《大明一统志》成书后,赞誉者有之,异议者也有之。明末清初后,学者对其错误与缺陷的指摘趋多,有的甚至有点苛刻。傅贵九、王剑英提出要重新评价,应当说是比较公允的。笔者认为,《大明一统志》除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存明代史料、传播中华文化等贡献以外, 还应当有如下几方面的价值与贡献。
1. 明代总志编纂工作的总结。为“昭同轨同文之盛”,使“功业永垂”,是我国历朝历代编纂总志的基本动机。《大明一统志》的刊刻从两方面体现了明代官修总志工程的收尾: 一方面,从总志项目的设置考察,洪武三年(1370年)命儒臣魏俊民、黄篪等编《大明志》,凡12省、 120府、108州、887县、3按抚司、1长官司,东至大海,南到琼崖,西至临洮,北到北平,都在记载范围之内,主要内容为“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洪武十七年(1384年)  刘基等撰《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24卷,专叙郡县建置沿革。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由刘基领衔纂《寰宇通衢书》,主记交通道里。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诏令户部尚书夏原吉、翰林学士杨荣、金幼孜负责纂修《天下郡县志》,虽未修成,但为《大明一统志》的编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景泰七年(1456年),陈循等人奉代宗谕旨编成《寰宇通志》119卷,次年正月正当准备颁行,适逢英宗复辟,遂已。天顺二年(1458年)八月,英宗以“《寰宇通志》多泛滥”下令重编成《大明一统志》。自此后,明代再未编有官修的总志。另一方面,从体式、 内容上考察,洪武间的几部总志都是记一方面的事情,永乐《天下郡县志》扩展了内容,然未成书。《寰宇通志》尽管内容较全面,惜遭毁版,传世稀少,利用者寥寥。《大明一统志》先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次依府、直隶州等,再列建置沿革、四至、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 藩封、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列女、仙释 等,自然成了明后期各类总志的样板。
2.支配修志话语权,提高修志质量。地方志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自其诞生之时起就存在着国家话语与地方话语的平衡问题。到隋朝大业年间建立官修史书的制度,地方志的编纂也逐渐纳入官修体系中。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令各地三年一造送图经,宋太祖开宝四年  (公元971年)诏修天下图经,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敕修诸道图经等等,都是朝廷强化修志话语权的体现。到明代,朝廷趁修《一统志》之机,进一步垄断了全国的修志话语权。其一, 朝廷下令修志,“分遣礼部职员,遍行诸司,搜访寰宇文献,缮写进呈,爰备述作”。通过行政体系展现中央权力话语的畅通。其二,《大明一统志 ·御制序》:“惟我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混一天下,薄海内外,悉入版图。盖自唐虞三代下及汉唐以来, 一统之盛蔑以加矣。 ……我 太宗文皇帝……特命儒臣大加修纂,必欲成书贻谋子孙,以嘉惠天下后世。惜乎书未就绪,而龙  驭上宾。夫念祖宗之志有未成者,谨当记述, ……继成文祖之志,用昭我朝一统之盛。 ……是书  之传也,不独使我子孙世世相承者,知祖宗开创之功广大如是,思所以保守之惟谨。而凡天下之  士,亦因得以考求古今故实,增其闻见,广其知识,有所感发兴起,出为世用,以辅成维熙泰和  之治,相与维持我国家一统之盛于无穷。”《大明一统志》及各地方志的编纂动机就是宣扬大  一统的盛况,支配维护朱明理学统治的舆论话语。其三,为编纂《大明一统志》,永乐年间曾两次颁布《修志凡例》,规定志书设置的类目应当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 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  迹、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对各类目的编纂方法与注意事项,从而把修志的“学术话语”统一到朝廷的轨道上来。只要对比一下,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永乐《修志凡例》大致上就是事先草拟的《一统志》编纂细则。正由于朝廷修志话语权的掌握,保证了各地为 《大明一统志》提供素材的志书类目与叙事方式的一致性,便于《大明一统志》取材。在《大明 一统志》成书之前,各地修志多以永乐《修志凡例》为规范,如永乐《乐清县志》、永乐《普 安州志》、永乐《潮阳县志》、正统《上虞县志》等“悉依今降条例书之”。《一统志》成书后,《大明一统志》便成了各地志书效法的对象,如陈道纂修弘治《八闽通志》,“纂修事目俱仿 《大明一统志》立例”。何纪纂弘治《衡山县志》, “凡纲目次第,则一遵《 一统志》而加详 焉”。唐交修嘉靖《霸州志》,其凡例云:“州志谨依《大明一统志》规式,尊制也。余并考群书,略加损益。”《大明一统志》对促进明代志书质量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3.促进朝廷方志图书收藏及方志学术地位的提升。重视方志等图书的收藏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优良传统。因编《大明一统志》之需,朝廷不断下令各地修志,上呈方志,派员收集方志。 正统《上虞县志》郭南序云:“明永乐戊戌岁,朝廷颁《凡例》,命郡县儒生采搜山川、人物、 古今事迹、户口、田粮等目,编纂以进。”永乐《南雄府志》陈赐序记载:“永乐己亥春,特命儒臣纂修郡志,以嘉惠天下。”即使是在《大明一统志》成书后,为其重修,朝廷还继续下旨修志、征集方志。“正德庚辰冬十月,有命征天下郡县志。”“嘉靖壬午岁,适圣天子御极之初,分遣进士征天下藩臬,采取民风节义,凡诸《一统志》所关者莫不广求博载。”由于朝廷三令五申,并将修志纳入行政管理体系中, 一方面促使各地修志工作的快速发展,如《萧山县志》在万历之前就于永乐、宣德、弘治、正德、嘉靖连修五次,同时也促使朝廷收藏的地方志大增。现在最早记录明朝前期藏书的目录为正统中杨士奇等编的《文渊阁书目》。该目录反映正统时朝廷文渊阁收藏的宋至明洪武间编纂志书达593部,永乐至正统所修志书达568部,有《顺天府志》《湖州府志》《杭州府志》《临安县志》《余杭县志》《仁和县志》《富阳县志》 《海宁县志》《嘉兴县志》《顺义县志》《大兴县志》《良乡县志》《昌平县志》《房山县志》 《宛平县志》等,远远多于《宋志 · 艺文志》著录北宋、南宋内府所藏包含方志在内的地理书  407部。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又约有《宁波府志》《孝丰县志》《安吉州志》《武康县  志》《德清县志》《归安县志》《桐乡县志》《昌化县志》等864部正统到万历所编志书入藏朝廷。另一方面,还扩大了修志活动的影响,吸引许多学者参与修志, 一定程度上有助方志学术地位的提升。在传统目录学中,地方志一般隶属于史部地理类,但到了嘉靖万历间这一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晁琛《晁氏宝文堂书目》置图志类,与御制、史、子、集、类书、政书诸类平列;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于史部设置方州各志类,独立与地理;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于经、史、子、集外,别立志乘一类。方志在公私目录归类上的变化,说明时人对方志重要性、独特性的认识提高了。
4. 展现明代政区的动态变化。政区是国家为实现有效统治所施行的行政管理制度,政区的变化一般反映了统治者的政治导向、施政管理需要以及地方的开发状况,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统治的盛衰、疆域的伸缩。考察明代政区的设置状况一般依据《明史 ·地理志》,但《明史 ·  地理志》反映的是明末的政区。如就整个明代政区而言,《明史 ·地理志》记载:“终明之世, 为直隶者二:曰京师,曰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东,曰山西,曰河南,曰陕西,日四 川,曰湖广,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广东,曰广西,曰云南,曰贵州。其分统之府百有四 十,州百九十有三,县千一百三十有八。羁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县六。”而初刻本《大明一统志》所记:“疆理之制,则以京畿府州直隶六部,天下分为十三布政司:曰山西,日山  东,曰河南,曰陕西,曰浙江,曰江西,曰湖广,曰四川,曰福建,曰广东,曰广西,曰云南, 曰贵州,以统诸府州县。而都司卫所则错置其间,以为防御。总之为府一百四十九,为州二百一  十八,为县一千一百五。而边陲之地,都司卫所及宜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与夫四夷授官封  执臣礼者,皆以次具载于志焉。”万寿堂本:“总之为府一百六十,为州二百三十四,为县一  千一百一十六。”显然三者并不太一致。再以云南布政司为例,《明史 ·地理志》:领府十九, 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县三十,宣慰司八,宣抚司四,安抚司五,长官司三十三,御夷  长官司二;初刻本《大明一统志》: “领云南、大理、临安、楚雄、澄江、广西、广南、镇沅、 蒙化、景东、永宁、顺宁一十二府,曲靖、姚安、鹤庆、武定、寻甸、丽江、元江七军民府,北  胜一州,者乐甸、马龙他郎甸二长官司,御夷孟定、孟艮二府,孟养军民指挥使司、车里、木  邦、老挝、缅甸、八百大甸五宣慰使司,干崖、南甸、陇川三宣抚司,镇康、湾甸、大侯、威远  四州,芒市、钮兀长官司。”万寿堂本领府同,其他有变:“曲靖、姚安、鹤庆、武定、寻甸、 丽江、元江、永昌八军民府,北胜、新化二州,者乐甸一长官司,御夷孟定、孟艮二府,孟养军  民指挥使司、车里、木邦、老挝、缅甸、八百大甸、大苦刺、麓川平缅、底马撒八宣慰使司,干  崖、南甸、陇川三宣抚司,镇康、湾甸、大侯、威远四州,芒市、钮兀、孟琏、茶山、麻里五长  官司。”可见,三者所记载的云南政区设置也是不一样的。这至少说明,《明史 ·地理志》的政区是《大明一统志》初刻本、万寿堂本政区发展演变的结果,《大明一统志》的这两个版本在展现明代天顺、万历时政区设置变迁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来源:《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1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明清史研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