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壬辰战争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2月12日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项目开题论证情况

本项目于2017年11月获得立项,于2018年4月14日在山东大学举行开题启动仪式暨开题论证报告会。出席开题论证报告会的专家有: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世界近现代史领域)、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明清史领域 )、暨南大学刘永连教授(中外关系史领域)、山东师范大学李云泉教授(中外关系史领域)。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壬辰战争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项目的开展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中日韩三国学者克服因异国史料缺陷所带来的以自国历史为中心而轻视他国作用的研究倾向,尤其是对于有助于东亚三国共同历史的研究,也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荣辱观、和平观和国际合作观。项目四个研究团队集国内研究壬辰战争史的中青年学术精锐,他们又具有扎实的韩国语或日本语基础,又有壬辰战争史的前期研究成果,必将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同时,随着项目的实施,将会形成一支以山东大学为中心的研究中日韩关系史的专门团队。另外,日本学者津野伦明(高知大学教授)、韩国学者金圀泰(高丽大学教授)、朴现圭(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加拿大学者许南麟(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卜永坚教授等研究壬辰战争史的专家也列席了项目开题论证报告会。他们认为,该项目不仅涉及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三国史料数量巨多,而且古代日语史料的翻译难度极大,需要随时得到日本古文书学者的帮助,希望能加大资金支持。

2、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项目团队每月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各子课题组进度、讨论整理资料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等。截至2019年6月,我们在广泛搜集保存于中、韩、日三国的有关壬辰战争传世文献基础上,已整理出相关史料277万字。原计划至2020年1月完成265万字的资料整理任务,目前约提前半年。

子课题一为“中国壬辰战争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现已基本完成对《明神宗实录》相关内容的摘选、录入、标点、校勘,并逐步展开对《万历起居注》《万历疏钞》《万历丝纶录》《经略复国要编》《孙月峰先生全集》《经略御倭奏议》《王文肃公文集》《敬事草》《内阁奏题稿》《张毅敏公文集》《明史》《明史稿》《明史纪事本末》《征东实纪》等相关度较高的明朝文献的摘选、录入、标点。目前,子课题一组已对15部明朝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形成了80万字的史料整理初稿。

子课题二为“韩国壬辰倭乱与丁酉倭乱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目前集中辑录和整理《朝鲜王朝实录》(该官方编年史书中有关壬辰战争的历史记载非常丰富),我们以韩国奎章阁所藏太白山本为底本,现已对1591年至1599年间的《朝鲜宣祖实录》相关内容进行了刷选、录入、标点和异体字处理。现已刷选(指在《朝鲜宣祖实录》中选录与壬辰战争相关的史料)和录入共计230万字,并完成对其中的194万字的标点和校核。此外,我们对柳成龙《草本惩毖录》、赵庆男《乱中杂录》、朴东亮《寄斋史草》、申炅《再造藩邦志》、郑琢《龙蛇杂录》等朝鲜王朝个人文集也进行了初步刷选和录入(目前录入80万字,尚未勘校整理)。

子课题三“日本文禄之役与庆长之役原始文书的翻译、整理和研究”为战时官方史料,由于这些文献属于古代日语“侯文”史料,此文体在现代日语中已不再使用,最初负责这个课题的宁波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郑洁西长于现代日语史料,对于侯文日语史料的理解和翻译有很大困难。所以,近一年该组的史料翻译只在项目组内进行了一定的试译工作。鉴于这个情况,首席专家陈尚胜在2019年4月20日专门重新组织识读侯文史料的相关学者,抱病从医院请假出来召开专题会议,达成调整该项目课题组负责人(由山东大学日语系教授邢永凤替换郑洁西副教授)的共识,一旦获得批准我们立即实施翻译整理工作。

子课题四“日本文禄之役与庆长之役战争日记与战后相关传记的翻译、整理和研究”为战时民间史料和战后重要文献,也多属于古代日语“侯文”史料,对史料理解和翻译的难度大。目前正在集中进行对两部重要史料进行整理和翻译,一部是小瀬道喜的《太閤记》(总计约6万字),另一部是大关定祐著、黑川道真编的《朝鲜征伐记》(总计约20万字),目前已经整理和翻译、校对3.3万字。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我们在对壬辰战争史料进行研究整理的同时,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在山东大学主办“壬辰战争研究(国际)工作坊”,每届研究工作坊确立不同主题(第一届主题“壬辰战争的历史记忆——以史料为中心”、2018年第二届主题“壬辰战争与日本、朝鲜、明朝三国政治生态”、2019年第三届主题“壬辰战争与日本、朝鲜、明朝三国经济”),并围绕主题在全球范围内邀请相关研究学者来济南参加讨论。参加研究工作坊的学者,除了我国大陆和香港学者外,还包括韩国、日本、加拿大以及德国学者。我们通过这个国际研究工作坊,既搭建了一个中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研究平台,为我们掌握域外相关史料和研究信息提供了便利,且为构建以我们为主导的壬辰战争史研究国际学术重镇创造条件(目前已得到部分国外学者的初步认同,甚有学者自费来济南列席会议)。

为了培养我国研究壬辰战争与16-19世纪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史研究的专门人才,我们自2018年4月起又以壬辰战争史为主题主办研究生论坛。现已主办两届,主题分别是“壬辰战争与16—17世纪之交的东亚”、“全球史视野下的壬辰战争”。每届邀请外校近十位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与我校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一起交流,并得到参加国际研究工作坊的与会学者的学术指导。

此外,壬辰战争项目团队成员也积极参加国外的相关学术研究活动。2017年11月,陈尚胜教授赴韩国国立晋州博物馆参加“丁酉再乱(1597)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论丁酉战争爆发后的明军战略与南原之战》的主旨演讲;2018年,陈尚胜教授先后两次出席由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主办的韩中历史论坛,发表《16世纪末—17世纪前期东北亚地区国际战争与认同问题》《17世纪朝鲜君臣关于“倭乱”与“胡乱”的历史记忆》;2019年,陈尚胜教授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参加“16—19世纪东亚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可能性国际会议”,发表《近世东亚约百年间(1592—1683)战争与国际秩序变化——以“华夷之辨”为中心》。

目前韩国史学界已经了解到我们研究课题情况,并保持对我们项目的持续关注。他们甚至在我们的影响下,主张韩国学者也应开展对三国有关壬辰战争史料的整理研究,如金一焕所写的《壬辰战争编年史集成与主题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韩国《李舜臣研究论丛》第29卷,2018年),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也启动了将《事大文轨》(原为古代汉语)翻译成韩文的研究课题,韩国国立晋州博物馆还准备开展壬辰战争史料韩文翻译的工作。从韩国学者心态上说,他们希望由他们来主导对壬辰战争史料的整理研究,而不愿我们来主导。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的这个项目,已经影响并刺激了韩国学界对于壬辰战争异国史料的研究。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三届“壬辰战争研究(国际)工作坊”举办情况均由山东大学新闻网头版报道,两届“山东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生论坛”举办情况均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头版报道。考虑到项目刚刚进行一年半,所遇困难不少,我们尚未积极回应相关媒体和学术杂志的采访。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从目前所设四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看,第三与第四个子课题进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史料属于日本古代侯文,现有课题组成员识读困难。同时,原来所制订的每千字按100元支付翻译报酬标准太低,根本无法聘请到其他专长学者参与翻译事务。同时,我们也在日本遴选刚刚博士毕业且通侯文的青年学者加盟课题组。目前,一名青年才俊(日本一桥大学胡炜权博士)已通过学院内审和校外专家评审,一旦通过学校进人程序就可加入课题组。第三与第四个子课题进展缓慢,还由于这两个子课题负责人现在皆不在山东大学工作。第三子课题负责人郑洁西副教授本来就在宁波大学工作,并且从日本读博士学位开始就一直从事壬辰战争史研究,也非常热心于参与我们组织的这项工作。不过,从我们启动这项重大项目后,他却困于自己单独承担的项目而无时间参与。根据郑洁西副教授本人的意愿,我们曾专门报告请示对第三子课题负责人予以调整(改为山东大学日语系主任邢永凤教授担任),亟待批准。而第四子课题负责人赵彦民副教授,已于去年七月份因夫妻分居两地(妻子在大连)并且需要照顾年迈父母原因,从山东大学调往大连外国语大学工作。他在新的工作单位面临到新的工作任务,使我们这项日本史料的整理和翻译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正在选聘胡炜权博士,以协助首席专家协调两个子课题组开展项目工作。

我们在开展项目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项目资金不足。按照原计划书整理史料500万字的任务,由于经费不足,我们不得不采取低标准发放汉文古籍整理和日文古籍翻译的劳务费,目前汉文古籍整理(包括录入、标点、核校等各环节工作)劳务费发放标准按每千字50元计算,日语(侯文)古代史料的整理与翻译费按每千字100元(现在申请提高到每千字250元)标准,都低于目前学界相关工作标准。因此,我们亟需申请滚动资助,以搞好壬辰战争史料的整理和翻译工作。

由于项目资金不足,我们在开展相关研究活动中,譬如主办的壬辰战争国际研究工作坊会议经费,以及平常项目研究开会召集外地学者来济南开会,我们都是通过申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来补充实施的。但明后年能否继续得到经费支持,还需要下半年提出会议经费申请并得到学校审评通过。

我们在整理壬辰战争史料和开展壬辰战争研究过程中,深切感到明朝作为当时大国在东亚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在不断向史料提出问题,明朝作为一个大国是如何与朝鲜王朝进行政治军事合作的?在合作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明朝在先后应对三场战争(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朝鲜之役)暴露出哪些问题短板?明朝在朝鲜战争中的后勤军需供应问题在哪些方面?同时,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正是从这场战争开始,东亚地区连续发生国家间的战争,造成了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东亚世界秩序开始解构,这是东亚地区发生重大变化的开始。

我们建议,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既有重要学术意义又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项目,由于重在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多国相关史料,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不限于80万)。同时,考核过程中也需要兼顾相关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的综合性因素。另外,我们也祈望领导充分理解这项工作,它对于支撑未来中国学者在壬辰战争与东亚传统秩序研究领域国际主导地位的意义。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赵彦民:《壬辰战争:耳冢历史记忆的再建构、越境与交涉》(《民俗研究》,2018年第4期,CSSCI来源期刊。)

该文认为,耳冢(今日本京都市东山区丰国神社门前,埋葬壬辰战争时期被日军割下的朝鲜军民及明军耳鼻,以及供养这些亡灵的地方)作为壬辰战争历史记忆的其中一个表象,随着不同时代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内涵。耳冢从丰臣秀吉时代建立至今,经历了德川幕府、明治—昭和、战后等不同时代。德川政权在否定丰臣秀吉侵朝行径的同时,有选择地保留了耳冢,一方面与朝鲜保持往来,一方面则通过丰臣秀吉的“武威”来震慑朝鲜,把耳冢当作与朝鲜进行外交的政治工具。明治时期,在明治天皇倡导下,举国上下重建丰国神社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丰臣秀吉的历史记忆得以复旧和圣化,耳冢也被重新赋予了意义。战后,耳冢虽没有被“抹消”,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被忘却的对象。1990年以后,随着以在日韩国人和朝鲜人为主的耳冢祭奠活动的定期化,耳冢的历史记忆成为日韩间共有的记忆。至今,在耳冢未来的归属问题上,日韩双方的交涉仍在持续。该文主要以历史记忆为着眼点,探讨耳冢作为历史的再记忆化之过程。以往研究主要从实证主义研究的视角出发,侧重于对耳冢这一历史客观事实的梳理、补充与明辨,以“还原历史”。与此不同,该文的研究焦点不是耳冢的客观历史事实,而是探讨这一客观历史事实作为记忆是如何被建构、形塑和利用的,具有哪些时代特征。

2、陈尚胜:《丁酉再乱时期明军援救朝鲜情况与壬辰时期的比较》(收于赵湲来、北岛万次、陈尚胜主编:《丁酉再乱史:韩中日共同研究》,韩国坡州:法友社,2018年。)

该文认为,考察和比较丁酉再乱与壬辰倭乱这两个时期明朝对朝鲜救援的不同情况,不仅有利于揭示明朝对朝鲜国防安全政策的性质,也有助于观察明朝在朝鲜和日本战争的战争状态下的政策调整能力和军事应对能力。本文从明朝对朝鲜遭遇丁酉再乱求援的反应过程、丁酉应援朝鲜的军事指挥体系构建、丁酉再乱时期明军的军事战略安排和具体兵力调遣、丁酉再乱时期明朝与朝鲜两国军队的军事合作等四个方面,与壬辰倭乱时期明朝的相关情况进行考察和比较,认为明朝对丁酉再乱的反应更为迅速;而明朝在应对壬辰倭乱时将掌管援朝御倭事务的“经略”由兵部侍郎提升为兵部尚书直接担任,是为了保证经略督促国内各地督抚协同配合以保障御倭战争的指挥权力;而丁酉再乱时期明朝于经略之外增设朝鲜“经理”,也是为了促进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军事合作和后勤保障能力;这一时期不同于壬辰时期只设一位总兵官而分设四位总兵官,则是适应所调入朝作战兵员来自中国多地的情况,并兼顾了军事战略安排的多路进攻方略需要。明朝调入到朝鲜的援军,从壬辰倭乱时期的四万五千余人,增加到丁酉再乱时期的九万余人,几乎增长一倍,反映出明朝对于援朝御倭战争动员能力的增强。这一切表明,明朝在丁酉再乱时期的政策调整能力与军事应对能力都有显著的加强,表明明朝维护朝鲜王朝国土安全的立场一直坚定。而朝鲜国王在丁酉再乱时期明确承认明朝经略和经理对于指挥御倭战争的主导权,也使丁酉战争时期明鲜两军合作得到显著改善,从而确保了丁酉御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3、陈尚胜:《论丁酉战争爆发后的明军战略与南原之战》(收于《第一次读到的丁酉再乱(1597)》,韩国首尔:青史出版社,2019年。)

该文认为,丁酉战争爆发后,明朝迅速做出了再次援朝御倭的决策,并重建军事指挥体系,进行战略部署,南原之战是丁酉战争爆发后明军在朝鲜遭遇的首场战斗。南原之战的失败不仅在于南原的明军主将杨元个人轻率寡谋,还在于朝鲜水军在闲山岛海域的覆没使南原失去屏障,还在于邻近明军与朝鲜军队缺乏相互配合与援救,更在于明军的战略失误以及相关决策者的急躁心理。不过也正是南原之战的失利,明朝及时调整了援朝御倭的军事战略。同时,文中批驳了韩国学者把南原之战失败原因完全归结为明朝军队的观点。

4、陈尚胜:《历史上的东亚体系与中国机制》(收于陈尚胜、杨鲁慧、余东华主编《东亚命运共同体》,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年。)

本文在考察古代中、日、韩之间国家关系基础上,揭示出朝贡和互市两种制度的功能以及演进原理。文章认为,中国汉唐王朝在与东亚邻国交往过程中所推行的朝贡制度,导致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而10世纪以后中国王朝所推行的海上互市制度,又促成了东亚经济体系的形成。表明历史上东亚体制的形成,皆由中国机制所构筑。

5、陈尚胜:《近世东亚约百年间(1592—1683)战争与国际秩序变化——以“华夷之辨”为中心》

一般来说,区域国家间相互认知的变化与这个区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相关。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东北亚地区进入了欧美史学家所说的“战争世纪”(The Century of Warfare),曾发生三场大规模战争,即日本侵略朝鲜战争(1592—1598)、明清战争(1616—1683)、清鲜战争(1627年、1636年)。该文认为,这些战争不仅在三国间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认识,而且由明朝遗民发动的“华夷之辨”还曾引起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儒者对战争是非的讨论。17世纪后半期东亚三国“华夷之辨”的讨论结果,形成了视自己为“华”而斥对方为“夷”的邻居观,从而改变了东亚三国原来以明朝为中心的区域认同基础。现有研究一般着重于从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形态来讨论区域国际关系秩序,相对忽略了人们对于邻国的相互认知。该文创新点在于就对这三场战争的讨论,结合三国对邻国的认知问题,来考察17世纪东亚国际秩序的区域共同心理变化。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明朝方面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

目前正在进行对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万历邸钞》、侯继高《全浙兵制考》等文献的整理工作。考虑到目前进度和预计体量,考虑今后将主要工作投入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献中,对原研究计划书中一些相关度较小文献暂不做整理。此外,为加强文献整理质量,今后考虑聘请有经验的文献学学者协助核校。

2019年8月—2019年12月,继续对东征将领的记述进行搜集和整理。如姜良栋《东征录》、明朝将士在朝鲜所写的书信《唐将书帖》、《唐将诗画帖》等。

2020年1月—2020年12月,对明人文集中所藏有关壬辰战争的内容进行摘录。如周孔教《周中丞疏稿》中相关奏议,以及《明经世文编》所涉原始文献、《明别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等大型丛书中的壬辰战争相关文献。

2021年1月—2021年6月,从“中国方志库”、“中国家谱库”中搜集参与壬辰战争的明朝将官人物资料。

2021年7月—2021年12月,开展对台湾地区及海外所藏相关明朝文献的补录工作。

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全面整理、核校前期工作,做好验收准备。

预计最终整理出明朝方面有关壬辰战争的史料200万字,并撰写文献解题3万字,子课题组拟发表研究论文2—3篇。

2、朝鲜王朝方面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

子课题二组现有文献整理成果已经超过原定总目标(230万字),原计划书中的部分内容今后将以解题的形式来呈现,不再逐一标点整理,并将以韩国学界壬辰战争研究论著目录的形式,详细介绍韩国学界的研究状况。

与此同时,将开展对《事大文轨》的整理准备工作。《事大文轨》是光海君十年纂辑厅编纂的从宣祖二十五年至光海君十年期间的外交文书集,收入朝鲜与明朝礼部、兵部等来往的咨文,还有奏、表、戕、诏、谕旨等,涉及壬辰战争时期文书的部分为卷一至卷十二。该内容涉及战争指挥、朝鲜军队的训练、各战役的战况、讲和交涉、光海君分朝的情况等,对壬辰战争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其收入的文献种类与形式相当复杂,整理难度巨大。

此外,目前至2020年12月,将继续整理官方史料《朝鲜宣祖实录》。

2021年1月—12月,将柳成龙《草本惩毖录》、赵庆男《乱中杂录》、朴东亮《寄斋史草》、申炅《再造藩邦志》、郑琢《龙蛇杂录》等个人战争记录资料录入原文,并进行标点整理,预计80万字。

2022年1月—10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解题工作。

3、日本方面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

子课题第三组将对《日本戰史 朝鮮役文書》,三鬼清一郎的《豊臣秀吉文書目録》、《豊臣秀吉文書目録(補遺)》,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的《大日本古文书》进行重要史料的选择性翻译,在2019年12月前完成10万字翻译任务,在2020年12月前再完成10万字翻译任务,在2022年1月前再完成剩下20万字翻译任务。

子课题第四组将在2020年12月前完成对《太閤记》和《朝鲜征伐记》的翻译任务,总计约26万字,在2022年1月前再完成对《黑田家谱 朝鲜阵记》、《西征日记》、《高丽日记》等史籍的翻译,完成剩下的24万字翻译任务。

2022年1月—10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日本史籍文献的解题工作。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