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马光 | 大西洋史研究的新视野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1日,A7版
【编辑:汪书丞(报纸) 齐泽垚(网络)】

 

最近,国内翻译出版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雷弗·伯纳德(Trevor Burnard)的《大西洋史》(The Atlantic in World History, 1490-1830)一书。

大西洋史,主要指15世纪后,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个大陆及其附属岛屿之间人口、军事、知识、宗教、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历史。作为分析术语,大西洋史有助于历史学家把大西洋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并考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大西洋史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欧美史学界。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大西洋史学逐渐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西洋史学逐渐成为欧美史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近些年来,中国史学界开始关注大西洋史,并引介翻译了一些论著,如法国布特尔《大西洋史》(2011)、美国马库斯·李·汉森《大西洋移民:1607—1860》(2020)等。但是,整体而言,中国的大西洋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引进、吸收国外的高水平研究。因此,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推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雷弗·伯纳德《大西洋史》,正逢其时。

特雷弗·伯纳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目前就职于英国赫尔大学,任威尔伯福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西洋历史书目资料库主编。伯纳德教授的学术成果丰硕,已出版多部殖民历史、奴隶制历史和帝国历史等方面的重要著作。伯纳德出生和成长于新西兰南部海岸,之后他又在牙买加、英国和新西兰等地多所高校讲授大西洋史课程。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促使他不断思考大西洋研究。

《大西洋》是伯纳德教授的最新力作。该书以大西洋史为视角,通过综述和概览1490—1830年的大西洋,全景探究和展示了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个大陆之间如何通过这片海洋互相联结、碰撞和竞合的历史联系。该书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构思布局巧妙,多维度展示复杂的历史

历史学家编写国家通史或区域历史,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将前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开而写。这样处理有明显的优势:线索清晰,条理明确,史料较易处理,各个内容之间不易交叉重叠。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研究方法过于“传统陈旧”,容易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同时,还有可能蒙上历史目的论叙事色彩。

伯纳德一开始就强调,该书是一种综合,而不是教科书。作者意在展示大西洋史历史诠释的主题和主线,而无意详述这一地域内所有事情。为此,他巧妙地将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历史书写、时间、空间和主题四个角度展开。第一部分讨论了大西洋历史的概念,并回顾了学术界有关大西洋的历史书写、理论概念及其受到的批评等问题。第二部分以时间变迁为主线,探讨了哥伦布大交换、殖民、原住民的反抗、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等一些基本问题。第三部分采用地理视角,分析了大西洋世界的兴起给西非、西欧、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洲带来的变革,考察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复杂互动、交流和传输。作者还详细描述了种植园作为“杀戮机器”的一些最残酷和暴力的方面。第四部分涉及大西洋历史的一些基本主题:战争和暴力(包括宗教争端、海盗行为、英法战争和原住民的反抗)、物品的流动以及全球意识中的大西洋。

这种结构安排,既能使叙事清晰,又能使专题凸显,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借鉴。但是,这种布局并非完美无瑕。作者为了满足四大部分的不同需求,有时不得不将同一主题的内容分散到不同的章节中,如此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主题的重复。比如,“暴力”主题,同时出现在了第二部分第五章和第四部分第十三章;“奴隶”主题,同时出现在了第一部分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二部分的第八章和第十章;“原住民的反抗”主题,同时出现在了第三部分第十一章、第四部分第十三章。尽管同一主题在不同章节会有些侧重,但如此分而化之的布局,无疑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

反对“欧洲中心论” ,提倡“多中心论”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西洋史都笼罩在“欧洲中心论”的阴影之下。一部大西洋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史,一部“描述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兴起和西方文明的胜利”的历史。在这种视角下,非洲人和美洲原住民的历史被遮蔽不见。这种带有缺陷的研究视角,最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不可否认的是,触发大西洋史显现的很多变革的确都是来自西欧,西欧国家在大西洋世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特别积极的角色,且目前保留下来的史料绝大部分也是欧洲人所书写,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学者自然而然就对欧洲多了一些笔墨。但是,作者明确指出,历史学家不能重拾过去的旧观念,即认为欧洲人是活跃分子,而非洲人和美洲原住民是被动接受者。大西洋史研究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就是既不能把欧洲人的历史经验当作标准形式,又要承认欧洲扩张在创造大西洋世界的作用。作者认为,强调文化流动性和适应性是起到穿针引线的恰当方式,这样既能中允评价欧洲人在塑造大西洋世界中的主动行为,又能关注处于反抗中的非欧洲人的影响。面对欧洲人的主动行为,非洲人和美洲原住民做出了改变和适应,同时他们的行动又在持续演变的大西洋历史中改变了权力和文化的轨迹。大西洋视角可以让历史学家抛弃原先的欧洲中心论叙事,而采用欧洲人、美洲原住民和非洲人三者相遇的多中心历史,自觉地远离那种一开始就支配着现代历史研究的权力范式。

采用全球史视角,强调互动与联结

近年来,全球史(global history)、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已成为国际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全球史”“什么是跨国史”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全球史、跨国史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视野,已得到史学家的普遍认同。全球史意在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从整体观和联系观来研究历史,强调不同国家或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关联。常见的全球史写作有三种:一是全球通史研究,二是各种全球性的跨区域、跨文化现象研究,三是做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研究,但是在全球视野下就具体问题提出新的想法。

该书主要借鉴了全球史后两种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西洋史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全球历史的交互性和多元性。伯纳德指出,大西洋史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而非几种民族国家史或区域史的简单集合。如果没有人员、商品、资本和观念呈指数级的流动,那么大西洋世界就不可能出现并发展。大西洋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文化、种族和经济体系交汇的地区,它的历史不仅反映了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互动,也是全球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疾病与环境问题时,作者指出,欧洲人所携带的病原体疾病,如天花、麻疹和流感等,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丧命,造成了严重的人口灾难。受此影响,加勒比海地区在与欧洲人接触的第一个世纪里,原住民死亡率接近99%。整个美洲原住民从1492年的5400万人下降到1570年的1350万人,到1820年时,仅剩下85万人。

通过考察人员流动(殖民、奴隶贸易)、商品(白银、糖、朗姆酒、棉花)交易、动物(马、牛、羊、猪、蚊子)和植物(玉米、马铃薯、木薯、烟草、可可豆、西红柿、花生、小麦)大交换,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互动和交流,作者充分论证了大西洋史最重要的主题:从15世纪至今,大西洋不仅仅是一个海洋或者真实的存在,更是一个交换、交流、流通和传播的特殊区域。这些交流和交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塑造了四块大陆上人们生活方式的内在结构。

总之,《大西洋史》一书不仅详细探讨了1490—1830年间大西洋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还深入分析了大西洋世界在全球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国内读者深化对大西洋史、海洋史和全球史的理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北方海洋史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2BZS010] 阶段性成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