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曹树基:陈世松先生擅长讲故事写历史

曹树基:陈世松先生擅长讲故事写历史

——读陈世松《明初胶东半岛川滇移民由来考》

文章来源:酒城新报 更新日期:2016-12-08 15:22:15

  陈世松先生是讲故事的高手,正好与我的不擅故事形成鲜明对比。20年前,我在写作《中国移民史》时,主要以数量分析的方法,揭示明清两代中国移民的主要方向与数量。几年以后,陈世松先生在其大著《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中,另辟蹊径,给学界一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移民史。凭借四川族谱中蕴藏的大量史料,陈先生告诉我们以下的移民史实:官府如何发动,民众如何组织;信息如何传递,路程如何选择;亲友如何相帮,邻里如何互助;晴日如何行路,雨夜如何住宿;食盐如何携带,粮食如何筹措;安家如何择邻,落地如何生根。一部几十万言的大著,读来轻松愉快,令人赏心悦目。
  如果认为这是陈世松先生本领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本月,他在《历史研究》发表论文《明初胶东半岛川滇移民由来考》,施展出他的另一种讲故事的能力。这一次,他一点都不草根,反过来讲一个宫廷内斗,权臣倾轧,皇帝专权,宿敌赴死的高大上的故事。
  20年以前,我曾发现胶东半岛居住着大量来自川滇地区军人的后裔。川滇地区本来属于军卫迁入布防的重要区域,何以从川滇调出大量的军队戍守胶东?胶东半岛本来就是人口密集之区,当地人口大量迁入山东西部地区,何以同时又接纳来自川滇的人口?移民的迁入与迁出同时进行,原因与结果相互纠缠,实在令人不解。直到2016年的11月陈先生论文发表,谜底揭开。

  陈世松先生说:明太祖朱元璋霸业之兴,始于陈友谅大汉政权之灭。陈氏久居江汉一带,大汉虽灭,众多兵勇散在各地,令人生惮。于是,在大力剿杀叛军的同时,朱元璋还将大量陈氏旧部编入军伍。对待江浙地区的张士诚军事集团,朱元璋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大批降兵编入军卫后迁入京师及北方各地戍守。
  接着,朱元璋遣将征蜀,大夏政权灭亡。大约20万明昇旧部,多沦为散兵溃卒。于是,朱元璋在四川建立卫所,征明氏旧部为军。有案可查的就有数万人,不可考者,尚不知凡几。陈先生从明代文献中广搜博引,发现编入卫所的明氏旧部“奉命”迁往南京、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大夏政权的降官庄丁,也依“户满三丁签一军”的原则,编入军卫。那些归降的大夏权臣,或安置异地,或沉船三峡。明昇本人,则从南京再贬徙至高丽。影响朱元璋采取这一行动的,根据陈先生的分析,应当有某种政治力量的暗中活动。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讲不清究竟是哪种政治力量在作崇。不过,这时的四川,一些对朱元璋政权不满的人,开始以秘密社会——白莲教为基础,展开反明活动,并酿成大规模的武装暴动。以“烧香聚众谋为乱”的彭普贵,具有元末红巾军的传统。正如朱元璋所言:“即今四川土人以妖惑众而起,延及旧日明氏伪宫人等,皆乘时为乱。”在民间文献中,也有大量的相关记载。这样一来,居住在南京的明昇,确实让朱元璋感到很不放心;将其流放高丽,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氏旧部的不安分,给明昇带来了灾难。

  朱元璋不能容忍远在四川的明氏旧部兴风作浪,担心他们还会闻妖作乱乘时而起,于是,就有了将明氏旧部集中的卫所调入胶东半岛的重大决策。作为证明,山东莱州四川移民原籍集中于成都府,正与明氏旧部于此大量编入卫所有关。众所周知,成都府是大夏政府的主要基地。
  以前最令我不解的是在胶东半岛广泛流传着先祖来自云南乌撒卫的传说。乌撒卫确实为明代军卫之一,地处今天云南省东北部。这是一个历史地名,早已不存。陈先生检诸史籍,发现了一段相当有趣的资料,即:元代末年,大夏军有远征云南之举,并在行动中收编有大量云南少数民族士卒。他们作为戴寿的旧部被遣散处置,最后随军卫远徙胶东。于是,成都就成为这批云南少数民族士卒东迁的中转站。
  事实上,在各种官修史书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四川军卫调往胶东半岛的相关记载;关于乌撒卫之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迁入胶东,更需要丰富的想象。然而,仅凭想像,那是小说,是八卦,而非历史。于是,正如陈世松先生所说,以明初移徙政策的产生与实践为主线,将因他事而附见于史籍中的那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拼接为一个完整的移民历史过程,就使一篇历史杰作的产生成为可能。我不喜欢看历史小说或历史剧,小说家或戏剧家将真实的历史写成荒诞的小说;但我喜欢阅读陈先生的著作与论文,他有将乡野传闻或野史小说演绎成真实历史的超强能力。谨以此文表达我对陈先生的敬意。(曹树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