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北京论坛】分论坛“历史和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2017年11月3日至5日,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北京论坛将在钓鱼台国宾馆和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北京论坛共设八个分论坛和一个学生论坛,其中,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将联合承办“历史和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分论坛。以下为分论坛题旨概述:
社会转型是今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是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历史进程,而且也是一个遍及全世界的宏大过程。西方的社会转型开始于中世纪末期,近代早期在英国首先获得成功,然后几经波折,到了二十世纪才基本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转型,欧洲国家在一系列折冲樽俎之后成立了欧洲联盟,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为区域一体化进程立下了一座里程碑,也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在冷战之中与之后的转型。介于欧洲共同体正面临“英国脱欧”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出发,重新探讨欧洲在冷战时期向一体化曲折前进的历史便更加意义深远。欧洲社会是在与相邻地区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演变的,而其中的一个明显例子就是与土耳其的互动。不管是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还是现今的土耳其共和国,都是塑造了欧洲社会的重要推力。在欧洲共同体面临危机之际,此前曾试图加入欧盟的土耳其将在未来以何种方式与欧洲互动,无疑将对互动双方在未来的社会转型造成影响。
中国的社会转型,可以追溯到宋代,尔后也历尽曲折,在晚明时期方变得比较明显,以致学界认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何从长时段、大范围的角度认识社会转型的性质,是中外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学界对社会转型的研究不断挑战既有陈说,无论是加州学派的经济史研究,还是历史社会学的纵深发展,都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传统中西方社会发展动力以及互动关系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更加关注社会转型(形态、动力、条件及差异性)比较,而非地方史或局部社会研究;更加关注社会演变研究的新资料、方法和视角运用;更加关注跨学科交汇的议题交流、历史及社会分析可共享的思想资源;更加关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
本次分论坛邀请了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学)、徐泓(暨南国际大学)、黄宽重(长庚大学)、黎志刚(昆士兰大学)、李和承(首尔数码大学)、李伯重(北京大学)、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刘志伟(中山大学)、Alan Macfarlane(剑桥大学)、茅海建(澳门大学)、Peter Nolan(剑桥大学)、Kenneth Pomeranz(芝加哥大学)、Fred E. Schrader(复旦大学)、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静(北京大学)、赵鼎新(芝加哥大学)、赵世瑜(北京大学)等学者。具体议程见下表(其中3日需凭邀请函进入钓鱼台国宾馆会场,4日-5日可凭北京大学学生证进入英杰交流中心会场):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