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滨下武志教授华侨史访谈

2020年8月25日14:30-16:00,由交大史学社与致远学院“珠三角归侨的历史与发展观察”社会实践团联合举办的滨下武志教授访谈会在zoom线上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蒋勤副教授主持,张志云教授参与指导,与会访谈学生主要有交大史学社社长黄一彪、归侨观察实践团组长陈杰奇,另有20余位史学社、实践团和历史系同学参会。

滨下武志: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前亚太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访问教授。2017年,滨下老师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及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等。

《华侨、华人与中华网:移民、交易、侨汇网络的结构及其展开》,东京:岩波书店,2013年。

活动开始由史学社和实践团的指导教师蒋勤副教授介绍交大史学社及归侨观察实践团的基本情况。交大史学社成立于2019年秋季,是聚集交大史学爱好者的校级社团。归侨观察实践团则由来自珠三角地区的2019级交大化学、生物医学科学、机械、航天航空等理工科专业的同学组成,此次实践活动主要是了解华侨历史并访谈归国华侨。

 

张志云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滨下武志教授的研究背景。滨下武志师从田中正俊教授,打下坚实的社会经济史基础,然后再加入东洋文库(那时称为莫理循文库),接触了海关史,最后自己成长为亚洲派学者。他最想理解的便是亚洲之所以成为亚洲,是否有特殊的社会经济网络在其中起作用,华侨与港埠之间的金融传播到底是怎么展开的?在此之下,滨下老师花了大量时间理解何为侨批与侨汇,并前往香港数百次、东南亚数百次调查,始得逐步将研究成果组合成为整体。

 

 

访谈前,滨下老师为我们简单讲述了研究缘起。滨下老师在阅读汇丰银行的档案时,即注意到了其中间杂大量侨批的问题,这需要具备经济史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此之下,滨下老师的研究呈现了与人类学、社会学学者理解华人华侨的不同面貌。滨下老师还认为,晚清时期在日的华商及其活动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而晚清逐渐衰败,在这历史背景下,华侨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尤其在神户、横滨地区却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滨下老师也强调到交大前身南洋公学是国内研究华侨的历史起点,如今华侨研究的中心南移,希望学生们可以致力于恢复传统或投身相关研究。

此次访谈问题围绕历史与现实两大主题展开。由黄一彪代表交大史学社与滨下老师访谈,主题包括研究概念的借用、近代华侨的经济活动与商业经营模式、近代东亚金融体系的优缺点、亚洲华侨与欧洲华侨的经济行为差异,以及研究所依赖民间文献的使用及其注意问题。陈杰奇则主要向老师提问近代与当代华侨活动的差异,以及中国新世纪移民浪潮的影响。

从滨下老师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来自国内不同区域的华人华侨群体具备着显著的区域特征,受其历史传统影响深刻。华侨参与海外活动的历史过程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受到各方环境与势力的影响。如新马华侨最长期、古老,而浙江青田华侨多数通过法国在东南亚殖民网络前往欧洲。华侨华人的民间企业经营模式也难以一概而论,广东商人的活动更具开放性特征,厦门、福建商人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而潮州商人主要从事泰国大米贸易,呈现了相对集中的表现。华人华侨的商业规模不一,多小规模运作,合股经营在海外的活动也不少,但面对外部较大的变化时,他们也容易改变经营与运作方式。近代以来的华人华侨活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助力。任何一个在外游历的人实际都是一个家庭的经济依托,他们送回的也不只是金钱,促进这些金融来往的沟通体系实际上也渐渐将外部的文化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各种知识和习惯引入了。近几十年,侨批资料不少已被馆藏机构收藏并数字化,在史料的市场化下,侨批资料也呈现了数量大,分散明显,难以还原历史情境的现状。

(注:此文已经过滨下武志教授本人审阅)

附录:滨下武志教授对有关访谈问题的推荐阅读资料

1:郑一省:《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2:马丽庄、邓广良、魏雁滨、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社会工作》,格致出版社,2008年。

3:朱崇科:《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唐山出版社,2004年。

4: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上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5:Frank H. H. King, The Hongkong Bank in Late Imperial China,1864-1902, Cambridge Universe Press,1987.

6: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年。

7: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8:王保树主编:《非公司企业法制的当代发展》(清华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9:张晓辉:《近代香港与内地华资联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李元瑾主编:《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対话》,南洋理工大学,2002年。

12:Liu Ho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Postwar Singapore,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贾海涛、石沧金:《海外印度人与海外华人国际影响力比较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Giovanni Arrighi, Adam Smith in Beijing, Verso, 2007.

撰稿:黄一彪

排版:刘致祥

审核人:蒋勤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交大史学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