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书|元明嬗代之际中朝政治关系变迁研究

关于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视角专注于对东亚或东北亚的整体性思考,出现了多种体系说或秩序说,如朝贡体系、册封体系、天朝礼治体系、华夷秩序等。

费正清将古代东亚国际秩序解析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即“中国的世界秩序”。他认为朝贡体系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媒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是“夷狄地区”“在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无所不包的世界中获得一席之地”的机制,古代中国构建朝贡体系,目的只是“从它的世所公认的文化优势中得到政治上的安全”,而周边国家接受这一制度的动力“似乎明显地与贸易有关”。

韩国学者全海宗和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也都强调朝贡制度在东亚世界的地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全海宗将中韩历代朝贡关系划分为三类。(1)典型的朝贡关系,主要表现形态为贡物和回赐,以封典为主的国家间礼仪形式关系,相互求兵及出兵,年号、年历采用,内政干涉和人质等;(2)准朝贡关系,主要包括边界及越境问题、经济交易和思想文化诸交流;(3)非朝贡关系,指两国间敌对关系、朝贡之外的和平交易及往来。这些结论多来源于定量分析,就古代中朝关系而言,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的。滨下武志认为“以中国为核心的与亚洲全境密切联系存在的朝贡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朝贡贸易关系,是亚洲而且只有亚洲才具有的惟一的历史体系”,他强调明清东亚朝贡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商业贸易行为,即使西方国家进入东亚经济圈,也需要利用这一朝贡贸易体系,因此“亚洲的近代化是以其对朝贡关系如何处理的内容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西洋化取代的程度来决定的”,“由亚洲各国、各地区成为整体共同构成的朝贡贸易体系,已是既定的历史事实,和西方发生的新的关系,顶多只能算是亚洲历史发展的契机或手段而已”。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以“文化移动中心说”来解释东亚历史,他指出“所谓的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即中国文化向周边国家扩张,以及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扩张做出反应的历史。西岛定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册封体制论”,认为册封体制在意识形态上是传统的“中国中心论”的反映,在制度上是中国国内身份制度的外延。

信夫清三郎则提出了“华夷秩序”,他认为这种东亚所特有的国际秩序,其总的关系就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后者向前者朝贡,前者羁縻后者。这种国际秩序本身并不能由周围各民族国家相互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来扩大,秩序的扩大和缩小,完全取决于“中华帝国”皇帝“德化”力量的大小。中国学者何芳川也认为“华夷秩序”是“自汉代直至晚清在古代世界大大小小国际关系格局中发展得最为完整”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古代类型的国际关系体系”。

华人学者黄枝连提出的“天朝礼治体系”概念,主要是从华夏礼治层面考量中国传统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在十九世纪以前,即西方文化、西方国家、西方殖民帝国主义兴起之前,这里有一个突出的区域秩序,是以中国封建王朝(所谓‘天朝’)为中心而以礼仪、礼义、礼治及礼治主义为其运作形式;对中国和它的周边国家(地区)之间、周边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起着维系与稳定的作用,故称之为‘天朝礼治体系’”。他认为该体系构架中,中华帝国强盛的内在实力和优越的文化是基础,周边各国朝贡和接受册封是政治纽带,朝贡贸易则是经济秩序的保证。 

上述对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理论审视角度不一,但目的均是希望构建一个符合古代中国人思维、逻辑性强、易于操作、可以解释古代中外关系的理论范式。无论是朝贡、册封制度还是礼治、华夷观念,其存在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它们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不能包含外交实际的全部内容。众多体系说的出现本身也表明古代中国与东亚他国的交往中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动机和战略需求,很难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能够涵盖所有事实存在的东亚国家关系,因此采用任何一种相对单向度的研究视角,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简化纷繁复杂的中外关系史,使我们忽略了外交史丰富多元的内涵及形态。例如在各种体系说中均以典型代表出现的明清与朝鲜的关系,虽然常常被以朝贡制度概而论之,但制度上的延续性难以掩盖明鲜关系与清鲜关系存在的实质性差异,“朝天”和“燕行”字眼充分体现出朝鲜士人对于明清易代的心理定位,朝鲜与明、清两朝关系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

就本书研究主题而言,从元到明的王朝更替必然导致中国对外政策发生变化,而同时期朝鲜半岛亦出现了丽鲜嬗代,其对华政策也有所调整,由此使得两国四王朝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学界对这段历史过程予以较多关注,《剑桥中国明代史》曾将明鲜朝贡关系的进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朝鲜努力赢得明政府的信任,这是一个困难的时期。至永乐朝末年,双方关系是稳定的”。造成这个“困难的时期”的直接原因乃是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新兴政权之间并不熟悉,导致摩擦不断,外交危机频现。这就需要经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那么在元末至明前期这一阶段中,双方在已经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史无前例”的新局面是如何不断调整外交政策从而使双方的外交博弈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状态,进而形成稳定的、终明一世都未曾发生重大冲突的外交关系,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鉴于元明嬗代、丽鲜更替几乎同时发生所导致的纷乱外交局面,本书在各种体系说的理论基础上,以两国关系变化为经、以重要历史事件为纬,详细论述元末至明前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变迁的实际过程,从而展现出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考析双方外交政策的得失,以求有鉴于当代。

元明嬗代之际中朝政治关系变迁研究

作者:   屈广燕     

 ISBN:   978-7-300-29035-5    

定价:   69.00    

出版日期:   2021-03-15    


本书深度挖掘元朝、明朝、高丽、朝鲜史料,将元末至明前期中朝政治关系变迁的实际过程细化为五个阶段(1351—1368:元朝“世祖旧制”动摇与高丽部分主权恢复、1369—1388:明朝、北元战局与高丽向背、1389—1397:时断时续的朝贡与渐行渐远的关系、1398—1424:从分庭抗礼到亦步亦趋、1425—1450:明朝与朝鲜关系的稳定化与制度化),以展示元明嬗代之际中朝政治关系的演进实态与复杂内涵。通过对双方关系从纷乱复杂走向稳定和睦这一过程的梳理与分析,本书将影响此阶段中朝政治关系的主要因素概括为四点,即儒家文化的主导性、朝贡制度的纽带性、边防安全的现实性以及国家实力的决定性。


作者简介:

屈广燕,1979年生,河北唐山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中朝关系史。著有《文化传输与海上交往——元明清时期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历史联系》(海洋出版社,2017年),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清史研究》《青海民族研究》《东疆学刊》《韩国研究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


本书目录
绪论
一、本书主旨


二、研究框架及内容


三、学界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史料


第一章元明时期中朝两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元明嬗代与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一、元朝的征服者姿态


二、明太祖奠定的“不征”基调


三、明成祖的“广示无外”与“恩威并施”


四、仁宣以后的外交收缩


第二节高丽、朝鲜的实利外交本质


一、高丽对华外交的特点


二、朝鲜“事大”政策的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1351—1368:元朝“世祖旧制”动摇与高丽部分主权恢复


第一节元丽特殊关系在恭愍王初年的延续


第二节默认、清算、拉拢:元朝对高丽反元活动的态度变化


一、恭愍王反元活动与元朝暂时默认


二、元朝清算与高丽德兴君之乱


三、顺帝退守计划与元朝对高丽的拉拢


本章小结


第三章1369—1388:明朝、北元战局与高丽向背


第一节明太祖的“积极招徕”与恭愍王的隐性中立


一、明朝主动遣使与高丽犹豫称臣


二、高丽“绝元”意识展现与北拓疆域实质


三、基本的和睦与渐露的矛盾


第二节明太祖的“自为声教”与高丽禑王的两端外交


一、金义杀使与明丽封贡关系的中断


二、金山之役与明丽封贡关系的重建


三、铁岭立卫与明丽封贡关系的瓦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1389—1397:时断时续的朝贡与渐行渐远的关系


第一节明太祖的“不干涉”与高丽“事大保国”希望的破灭


一、高丽政权危机与李穑出使明朝


二、明朝的“不干涉”态度


三、高丽政局的加速灭亡


第二节两位开国者的对峙


一、明朝对丽鲜更代的默认


二、持续不断的外交风波


本章小结


第五章1398—1424:从分庭抗礼到亦步亦趋


第一节建文朝对明鲜关系的心余力绌


一、靖难之役前后明朝对朝鲜态度的转变


二、明朝对朝鲜的考察与册封


三、朝鲜的两手准备与波折的马匹贸易


第二节永乐朝对明鲜关系的强势主导


一、朝鲜的“首贺”之功与明朝安南之役的现实震慑


二、明朝东北事务的强势作为与朝鲜的“退婴”政策


三、永乐朝与朝鲜关系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1425—1450:明朝与朝鲜关系的稳定化与制度化


第一节明朝对朝鲜的怀柔


一、准许“金银代贡”


二、蠲减耕牛贸易


三、约束宦使买卖


第二节明朝前期搁置的朝鲜问题


一、朝鲜“宗系辩诬”的曲折历程


二、贡道请改的漫长等待


三、子弟入学的终世之限


第三节明朝与朝鲜边界的初步形成


一、明辽东防御体系的逐步衰落


二、朝鲜北拓的渐进式发展与四郡六镇的设立


第四节明朝与朝鲜朝贡关系的制度化


一、明朝礼制规定与朝鲜国俗折衷


二、朝鲜对朝贡制度的增补


三、朝贡贸易制度


本章小结


第七章分歧与认同:理学思想对外交关系的内在影响


第一节理学的东传及其对明丽关系的影响


一、高丽末年理学的输入


二、高丽理学士人的弃元投明


第二节朝鲜前期理学地位的确立及对明鲜关系的影响


一、性理学在朝鲜统治地位的确立


二、理学影响下的明鲜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防范与合作:边防安全对外交关系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共同面对的“倭虏”之患
一、女真的双向侵扰


二、倭寇的频繁来袭


第二节渐进的信任积累与有限的军事合作


一、从相互猜疑到逐渐信任


二、从情报传递到有限的军事合作


本章小结


第九章现象与本质:数据分析下两国关系的动态变化


第一节官方贸易的政治烙印——马匹和买贸易


一、历次马匹和买贸易概况


二、两国关系对贸易的影响


三、马价的经济因素


四、马匹贸易的意义


第二节物品表现的外交情怀:贡赐价值衡量研究


一、朝鲜进献的价值取向


二、明朝赏赐的政治内涵


三、贡赐往来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出使任务的外交本质:使臣往来数据研究


一、东国定期使的量化分析: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标志


二、东国非定期使的结构化分析:国家关系发展的推动力


三、朝鲜遣使的内涵分析


四、明朝遣使的内涵分析
本章小结


第十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351—1450年中朝关系大事年表 

致关心学术作品的你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微信号 : xueshushouwangzhe

新浪微博:@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读点好书        很有必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