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近代史资料》总目暨解题(第101-132号)

总101号目录

最近盐场录                                                      曹天生 点校(1)

旅顺大屠杀                                                     崔树义 选译(36)

本溪、北票“万人坑”证词                                        纪  成 整理(66)

鲍罗庭在华佚文                                                梁尚贤 整理(118)

英国政府与广州商团叛乱关系档案选译                            张俊义 选译(149)

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报告                                    知  者 整理(171)

金寨县惨案纪念碑文                                            徐修宜 整理(225)

有关天津战役的两组档案资料                                   张秀芳  整理(227)

沈沛霖年谱简编稿                                              沈建中 编著(238)

谭嗣同早年及其家族资料——《谭氏家书》简析                           贾  维(293)

王国维与清室关系拾遗                                                祁龙威(320)

关于《日军南京暴行纪实》的补正                                       张振鹍(322)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日伪政权档案介绍                                    陈正卿(326)

总102号 目 录

梅贻琦1937-1940来往函电选                                       黄延复 整理(1)

苏联档案中有关《中苏同盟条约》谈判的文件选译                      陈春华 译(45)

萍矿过去谈                                                             孟震(78)

日军战场日记(一)                                                韩泽 编(155)

1933年河南金融风潮电文选                                      周育民 整理(203)

被广西土匪捕获                       [日]森清太郎著  王倩 译  徐有威  校注(210)

惜阴堂辛亥革命记                                               赵尊岳遗作(246)

资源委员会档案介绍                                                 陆大钺(258)

总103号 目 录

1833年淇澳岛事件档案选编                            刘蜀永 标点  刘存宽校订(1)

清末民初镇江海关华洋贸易情形                            镇江市图书馆 彭菏成(11)

张勋复辟时之段祺瑞                                                   龚维疆(60)

留日学侨归国南方代表宣言                                        费民声 供稿(62)

翁文灏日记选(1938年)                                         知  之 整理(66)

沈钧儒收文录(1940-1947年)                                              (123)

日军战场日记(二)                                                韩泽 编(166)

东宁要塞慰安妇调查                                          东宁要塞调查组(222)

东宁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介绍                          陈学泉  韩茂才  宋吉庆(230)

日军细菌战“特别输送”案例调查(一)                       杨玉林  刁乃莉(240)

读史札记——《棣秋馆日记》(己亥、庚子、辛丑年)读后                周新国(265)

总104号 目 录

为光绪帝进讲“各国政略”稿                                        张毅君供稿(1)

严复未刊书信选                                                  马  勇 整理(51)

毛泽东、叶楚伧与上海《民国日报》

    ——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馆藏档案之一                             梁尚贤(95)

翁文灏日记选(1941年)                                          史丽克 整理(108)

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临时工作委员会会议记录                       周秉德 供稿(165)

抗战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行内债总额考   潘国琪(190)

·口述史料·

铁岭乱石山金州龙王庙日军军事工程劳工证词及资料选               纪  成 供稿(201)

日军细菌战“特别输送”案例调查(二)                          杨玉林  刁乃莉(245)

总105号 目 录

任鸿隽自述                                                       胡宗刚 整理(1)

俄罗斯有关外蒙古独立问题未刊档案选译                 栾景河 编译  陈春华 校(50)

毛泽东任广州农讲所所长的两篇函稿

——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馆藏档案之二                             梁尚贤(66)

李公朴日记(1937年9-11月,1939年2-5月)                                 (73)

日本在华北掠夺虐待强制劳工档案文献选                                      (118)

《王世杰日记》选——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                                  (174)

中国人民救国会会员大会、中常会会议记录                                     (229)

解放前长沙市陶瓷饮食等行业沿革及组织经营情况      雷韵伯 遗稿  雷永金 整理(258)

陆筠与《海角续编》、《劫余杂录》                                         周新国(265)

苏联境内1918-1937年期间出版的中文定期刊物    [苏]丘古耶夫斯基  黄纪莲选译(275)

近代史资料》总94-103号篇目解题                                      建光(279)

总106号 目 录

吴景濂自述年谱(上)                                吴叔班 记录  张树勇 整理(1)

帝国主义列强与袁世凯帝制——俄国外交档案选译                     陈春华选译(62)

梁漱溟残片一通                                                           (105)

廖仲恺与黄埔军校——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馆藏档案之三               梁尚贤(107)

红10军团兵败怀玉山探究——兼对《粟裕传》中相关史实的修补          唐洪森(134)

武汉时期的救国会会议记录                                       古为明整理(148)

陈布雷有关抗战时期金融物资管理问题的手稿                           程道德(201)

溥仪申请留居苏联和引渡回国档案资料                              孙思源 辑(210)

台湾的工矿事业                                                     翁文灏(229)

二十年代中东铁路上的俄中学校                [俄] O.叶罗普金娜  黄纪莲选译(240)

总107号 目 录

王茂荫未刊稿选录                                                曹天生 点校(1)

吴景濂自述年谱(下)                              吴叔班 记录  张树勇 整理(19)

梁启超佚札                                                     汤志钧 辑注(91)

陈幹与王正廷《论地权书》暨秦树声跋                                  佟立容(98)

胡适致胡近仁未刊书信二则考释                                        陆发春(103)

原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队员筱塚良雄证词资料                      王希亮 译(109)

侵华日军细菌战“特别输送”山东省受害者调查报告             杨玉林  刁乃莉(134)

·口述史料·

抗战时期的国立八中追忆                                             徐成龙(162)

张发奎回忆录选译                                              胡志伟  译注(208)

总108号 目 录

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                               近代史研究图书馆 供稿(1)

沈钧儒民初教育轶文                                              郭之莎 整理(42)

甘肃天水县风土调查录                                            张显菊 整理(76)

秉志致胡适等函札                                               胡宗刚 整理(121)

入满打工的中国劳工问题                   (日)川锅诚一 著  邓  嵩 萨殊利 译(159)

满支劳工供求关系调查                   (日)吉田美之 著  孟宪梅 萨殊利 译(186)

潘友新回忆录选译(上)                                       栾景河  选译(216)

西藏对外关系总结                                                蒋  耘 译(245)

总109号 篇目提要

张之洞(湖广总督府)往来电稿    东方晓白  供稿
  这批资料是1898(戊戌)年前后湖广总督府的来往电报。虽然数量不大,但是电报内容涉及了很多近代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电报起草者主要是张之洞和他的幕僚梁鼎芬、梁敦彦、王秉恩、钱恂、邹代均及张曾畴等,对研究张之洞的幕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东方晓白供稿

塞切尼眼中的李鸿章、左宗棠    塞切尼 著  符志良 选译
  塞切尼·贝拉是匈牙利贵族,性好游历。1877年至1880年他自发组织了一次以中国西部地区为重点的东亚科学考察探险。考察结束后,他组织学者对所采集的各种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1890年出版了三巨卷长达2080页的科考成果汇编——《塞切尼伯爵1877年至1880年东亚之旅的科学成果》。在该书的导论中,塞切尼比较详细地记录了科考团一行的沿途见闻,其中在华申请护照和考察期间,与李鸿章、左宗棠等清廷大臣交涉这几部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李、左二人对当时世界的认识和对外交涉中的态度。现翻译发表的正是这方面的内容。

瞿鸿禨朋僚书牍选 (下)(1906—1907) 近代史研究图书馆 供稿
  瞿鸿禨(1850–1918),字子玖,号止盦,晚号西岩老人,湖南善化人。同治进士,曾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先后典试福建、广西,督河南、浙江、四川等省学政。后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政务处大臣、外务部尚书等。清末新政之时,清廷命载泽等编撰官制,瞿鸿禨与奕劻、孙家鼐总司核定。瞿鸿禨为清末重臣,门生朋僚众多,往来书牍内容涉及广泛,今发表的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三十三年(1907)的部分内容。书牍以涉及清末官制改革为多。由于官制改革涉及各级官吏的既得利益,这些书牍集中反映了清廷与内臣、外臣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于研究清末新政和官制改革极有参考价值。

英美传教士笔下的天津教案

——英国蓝皮书有关天津教案资料选译        赵树好 译  李增洪 校
  1870年天津教案是晚清时期影响巨大的反洋教斗争之一。此前学术界对有关该案的资料利用的虽然不少,但教会方面的资料尚付阙如。本资料译自《英国议会文件(蓝皮书)》中国第29卷:“天津大屠杀”第58号附件2—9,爱尔兰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29:“Tientsin Massacre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为四个寓津英美新教传教士在天津教案发生后致英国代理领事李蔚海(Lay)的信函。这些信函系首次完整地译为中文,它们详细记载了天津教案的起因、经过,以及中国地方官、英美传教士对这一事件的态度,为深入研究天津教案提供了新的史源。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初期史料选 赵晓阳 整理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Y.M.C.A),1844年创建于英国伦敦,逐渐从单纯以宗教活动为号召的青年职工团体,发展成以“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的具有宗教性质的社会团体。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创建于1885年,至20世纪2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共有240个城市青年会和学校青年会,会员近8万人,为近代中国重要的青年社团,其组织存在至今。但关于青年会的早期创建过程及其宗旨,现存记述说法不一。今选录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早期文件和来会理(由美国青年会派遣来华,任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位专职干事)、余日章(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对早期该会历史的回忆予以发表,对于了解研究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早期历史具有参考价值。原件藏中国基督教协会总会。

潘友新回忆录选译(下)   栾景和 选译
  潘友新,苏联著名外交家、情报专家。其回忆录《大使札记,中国1939—1944》,根据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原始笔记和个人的亲身经历撰写而成,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国共合作、抗日民族战线的建立和实施过程。

战后北平学生救济会史料选    渝 翥 整理
  该资料选录抗战胜利后北平学生救济会1946—1947年间有关救济学生的工作介绍和统计资料,从中可以了解该会战后的活动宗旨和内容。

西南联合大学八百学子从军记——1944届从军学生的译员生涯   何 宇 整理

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有大量在校学生应征从军,抗战胜利后镌刻的西南联大纪念碑记载了834名从军学生的姓名(实际从军的人数不止于此)。这些从军学生除少数直接战斗在抗日前线外,大部分是作为美军和英军的翻译人员在军队中服务。他们在军队中的活动和经历,除西南联大校史偶有涉及外,一直尘封在他们各自的记忆中。下面这些口述资料记载了西南联大1944届部分从军学生的译员生涯,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抗战期间学生从军的历史。

奉天工业大学学生反满抗日团体的形成与发展  董鸿书 口述 阎振民 张 红 整理
  奉天工大于1939年1月在奉天(即沈阳)成立,其前身为奉天工矿技术院。奉天工大反满抗日团体的形成与发展,与东北“一二·三○事件”中所涉及的东北左翼青年反满抗日组织有着密切关联,同时又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对此,以往研究均涉及甚少。2002年3月至10月,阎振民、张红对奉天工大学生反满抗日团体的重要成员董鸿书同志进行了专访,并结合大量史料印证形成了《奉天工大学生反满抗日团体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作为口述史,该文真实记述了20世纪40 年代前后,奉天工大部分中国学生出于对日本法西斯统治、殖民教育和民族压迫的切肤之痛,开始进行自发的反抗,进而发展到有目的研读各种宣扬民族、民主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主动参与东北反满抗日青年的联络与动员工作,并最终加入东北抗联执委部的过程。

总110号 目 录

清末新式娱乐活动                                                     闵  杰(1)

孙中山、宋庆龄致鲍罗廷的信                    [俄] K.B.舍维廖夫  黄纪莲 译(41)

农工商学兵联合起来                                             俞鸿昌 整理(50)

沈钧儒狱中书信选                                           沈钧儒纪念馆供稿(58)

日伪时期山东鲁西道各县状况(上)                                王士花 译(119)

《王世杰日记》选(1944年)                                    晓  伟 整理(183)

抗战时期大后方期刊介绍                                      马  勇 刘  丽(244)

总111号 篇目提要

日本政府关于戊戌变法的外交档案选译(一)    郑匡民  茅海建 选译
本资料是选译的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的有关戊戌变法的档案史料。

锡良镇压河口起义来往电文选    金  字 整理
  该资料选辑的是锡良任云贵总督时的来往电文,内容主要为与清廷密谋镇压黄兴等人领导的云南河口起义的经过,对于辛亥革命史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国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选译——清末禁烟运动史料    郭大松  张志勇

郭大松 校
  这里选译的是《海关十年报告》(Decennial Reports on the Trade, Industries, Etc., of the Ports to Foreign Commerce, 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中有关1902—1911年间各口岸禁绝烟毒的资料,这一时期恰值清政府推行新政,作为新政重要内容之一的禁烟运动成效卓著,报告以较为详细的文字记述了各地禁烟的措施和成效,是全面了解清末禁烟的可靠资料。

天徒自述(节录)   秦毓鎏 撰  周新国  刘大可 点校。
  秦毓鎏(1880-1937),字冕甫,号效鲁,入狱后自号天徒,晚号坐忘,江苏无锡人。1901年入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曾发起组织青年会;1903年任《江苏》杂志总编辑,并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在长沙与黄兴等人组织华兴会,为副会长;1907年参加镇南关起义,事败赴上海;旋任《神州日报》编辑。1911年11月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后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同盟会(后为国民党)无锡分部部长。二次革命时,与黄兴等起兵,讨伐袁世凯,曾被捕入狱。1924年,国民党改组,任江苏党部执行委员等职。《天徒自述》系其在二次革命失败被囚苏州狱中时所写的自传, 分甲、乙两篇,叙述自清光绪五年(1879年,该年阴历12月为1880年)至中华民国24年(1935年)的经历。这里节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情况,对于研究秦毓鎏其人以及辛亥革命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盛宣怀遗产分析史料    丁士华 整理
  盛宣怀身前曾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其详情一直不为世人所知。1916年盛宣怀去世后,由其好友、亲信、亲属等人员组成遗产清理小组,对其遗产作了全面的梳理并进行了财产分割。财产清单以及遗产清理处的会议记录等原始文件已佚,复旦大学档案馆保存的这些文件的抄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盛氏财产情况最完整的记录,对今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金融及房地产等情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西迁史料汇编    复旦大学档案馆 供稿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指示复旦、大同、大夏、光华四所大学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两所大学因经费无法落实而退出,复旦、大夏则组成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西迁。联大分为二部,第一部以复旦为主体迁往江西、第二部以大夏为主体,迁往贵阳。11月,联大第一部决定转道重庆,内迁贵阳,但遇联大第二部挡驾,而四川各界则欢迎第一部留在重庆。1938年2月两校分立,大夏在贵阳,复旦在重庆北碚分别建校。本资料辑选整理部分这两所大学西迁的档案史料予以发表,对于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伪满时期殖民教育口述史料选(一)    齐红深等 采访整理

本资料系伪满时期曾经在伪“满洲国”不同学校学习过的学生的口述资料,这些资料涉及伪满教育建制、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育特点以及日伪对中国学生的压迫和学生的反抗斗争等内容,较为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伪满殖民地教育的概况。

侵华日军军事工程幸存劳工口述资料    李秉刚  高嵩峰 采访整理
  本资料是在日军占领东北时期曾经被日军强征的幸存的中国劳工的口述资料。这些劳工曾经为日军修筑军事工程。这些口述资料,反映了日军残酷奴役和屠杀劳工的暴行。

总112号 目 录

陕西巡抚刘蓉致李云麟函札                                        严  扬 整理(1)

中美商约谈判记录(第10-41次)                                    茹  静 整理(34)

北京民房典卖出倒契约选                                         张小林 整理(168)

美军情报部所存《石井文档》介绍                                 王希亮 编译(224)

《资源委员会公报》中有关台湾经济史资料介绍                          史  芝(249)

抗战时期大后方期刊介绍                                       马  勇 刘  丽(255)

·口述史料·

我所知道的“中村事件”                                                董建成(286)

总113号 篇目提要

日本政府关于戊戌变法的外交档案选译(二)    郑匡民  茅海建 选译

农本局概况    知之  整理

农本局是曾经对民国时期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及抗战时期后方棉花纱布的购销、调剂、手工纺织有过重要影响的机构。本篇资料系1943年农本局自行编印的内部报告,介绍了该局发展过程及办理各项业务的统计数据,对于经济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关东军劳务处理要领及细则    权芳敏 译  李秉刚 校

   这是日本侵华期间,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强征和奴役中国劳工而制定的一份绝密文件。该文件详尽地规定了军用劳工的征用、输送、划分、管理等方面的事宜。

东北革命根据地与苏联——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文件选译    薛衔天 选译

本资料是反映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民主政权与斯大林、联共(布)中央相互关系的核心文件。其中林彪给斯大林的信,科瓦廖夫的几份呈斯大林的报告、联共(布)中央的有关决定,是研究东北革命根据地与苏联相互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文献,也是研究中苏两党相互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文献。

民国时期合作运动文献述要    刘纪荣

本篇是关于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合作运动文献的综述。

我的“部艺”生活    彦  克 口述  郭锦华 整理

这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部艺”的口述资料。根据著名军旅作曲家,曾经是“部艺”第一期学员的彦克回忆录音整理而成。

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部队艺术学校(简称延安“部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旨在培养部队艺术干部的学校。成立于1941年4月10日,校址在延安东郊桥儿沟乡的东山坡。由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莫文骅任校长,并从留守兵团政治部烽火剧社和“鲁艺”抽调大批骨干担任教员。学员以烽火剧社和鲁艺的“部队艺术干部培训班”为基础,又从部队中的其他文艺宣传单位吸收了一批学员,先后来校学习的学员约800人。1944年,“部艺”与延安青年艺术学院合并,成立联防军政治部宣传大队(简称“联政宣传队”),从而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部艺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材。解放战争期间,一部分曾经在延安“部艺”学习过的学员又在东北、中南等地建立部队艺术学校。彦克的口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了解“部艺”历史的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总114号 目 录

癸丑日记(上)                                                         黄琴坞(1)

赫德关于邮政事宜的训令                                          吴弘明 选译(39)

康有为致梁启超未刊手札                                          张荣华 整理(53)

湘鄂米案电存                                                    杨鹏程 整理(72)

张謇与黎元洪等往来电                                           庄安正 编注(108)

胡适在北平兄弟会上的演说                         闻黎明 供稿   杜继东 翻译(111)

上海日资纺织厂罢工资料选译                                      王士花 译(116)

华北蒙疆的鸦片                                          房建昌  农伟雄 译(159)

抗战时期的中越关系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馆藏档案解读                                罗  敏(180)

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舆图特藏介绍                                      李孝聪(207)

中共党史革命史史料书目提要(一)                            卫香鹏  曾景忠(225)

·口述史料·

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                                                  宗志文(258)

总115号 目 录

甘肃乡试条规及考试格式(1892年)                               程道德 点校(1)

《巢云簃日记》选(1906-1911)                                    许宝蘅 著(12)

中国海关《十年报告》选译(1902-1911)

——市政与卫生改良、博物馆、医院                           郭大松 选译(104)

留美中国学生战时学术计划委员会工作概要                             孟  治(149)

日军关东军宪兵队奴役中国劳工档案资料选译(上)                张玉彬等 译(159)

·口述史料·

记忆中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活                                         张树棣等(258)

总116号 目 录

癸丑日记(下)                                                      黄琴坞(1)

青海调查                                                            康敷镕(38)

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奴役中国劳工档案选译(下)                       权芳敏等 译(57)

旧政协会参加始末谈                                                  梁漱溟(124)

丁文江年谱                                                        欧阳哲生(162)

中共党史革命史史料书目提要(二)                            卫香鹏  曾景忠(217)

·口述史料·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古为明 整理(241)

总117号 目录提要

李鸿章未刊书札四通    程道德 整理

    均为李鸿章致其兄李翰章的私人信函,信函年代虽不连贯,但于当时的政情、军情等均有相当的反映。

俊明两等小学堂章程    张秀玉 整理        

    俊明小学位于江西赣州城区东北部的桥儿口巷,兴办于停办科举(即1905年)之后,学制为初等五年及高等四年。课程设置涵盖思想、文史、地理、数学、物理、图画、体育等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雏形。该学堂章程即为传统教育形式向现代教育形式转变的佐证。安徽省图书馆供稿。

中国海关《十年报告》选译(1902—1911)——教育改革史料    郭大松 选译

    该资料集中展示了本期报告十年间各口岸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概况,除重点介绍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私人兴办现代教育的情形以外,对外国传教士兴办现代学校教育的情况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内容涉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创办时间、办学概况、经费来源、师资来源及演变、课程设置、学生入学年龄和资格及待遇、毕业生去向,以及各地各级各类现代学校的数量统计、师生数量统计、教科书情况等等,可说是全方位展示了清末新政改革时期教育改革的面貌。同时,对教育改革同政府政策的关系、兴办现代教育的动力和阻力及困难、辛亥革命对教育改革进程的影响等,也均有所记述。

扬州辛亥吟    许幼樵 著  吴善中 整理

   作者为清末民初的画家、园艺家。该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扬州光复充满曲折与斗争的全过程。

丁文江年谱(续一)    欧阳哲生

复旦大学战后复员档案资料选编    复旦大学档案馆 供稿

    抗战胜利后,战时内迁的几十所院校,又面临迁返原地的问题。教育部虽然颁布了国立各级学校迁校办法,但人员及图书、设备、档案的运输成了大问题。为尽早迁返原地,各校使尽招数,水、陆、空并用,并准许学生自行迁返。复旦大学自1945年10月起即着手准备,至翌年深秋,经历无数艰难曲折,三千余师生及档案图书、设备方从四川北碚返抵上海。该资料集中反映了复旦大学战后复员情形,尤详于复员经费、具体迁移情形、迁移中的困难、与军方及地方政府的矛盾等方面内容,可以弥补相关资料的缺失。

克鲁季科夫回忆录选译    陈  晖 译

    康·阿·克鲁季科夫,1941年就读于苏联东方学研究所中国部。从1943年至1949年,他先后在重庆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京苏联使馆工作,担任过从顾问到临时代办等各种职务。后又出任苏联驻上海总领事、苏联驻柬埔寨大使等职。其回忆录《在国民党南京,1946—1948年》讲述了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发展、中苏关系的重大事件、苏联外交官与中国政界要人和美国外交官的接触,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虽然受自身的立场所限,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评述,难免存在一些片面性,但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原文发表在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2004年第2期上。

邱昌渭往来函电选    邱凯云 选编

    邱昌渭(1898—1956),字毅吾,湖南芷江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2年起出任南京国民政府情报司司长、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民政厅厅长。1942年调任重庆国防最高委员会中央设计司副秘书长。此后历任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立法委员。1949年7月,被代总统李宗仁任命为总统府秘书长,直至1950年3月蒋介石重新出任“总统”方辞职。

    资料均选自1949年7月至1950年3月邱昌渭在总统府秘书长任上期间往来函电,包括部分邱本人所藏的国民党军政人物的函电。这些函电反映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时期及败逃到台湾初期的情况,尤详于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矛盾和政治斗争,对于民国史研究均有裨益。

从孤岛到陪都——抗战时期流亡学生的回忆    潘君拯 著

   记叙了抗战爆发后作者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的同学从上海流亡到重庆的经过,对于了解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情形以及抗战史研究均有帮助。

总118号 篇目提要

天津英租界皇冕契及其他    俞鸿昌 译

1860年,根据《北京条约》第四款“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之规定,英国公使额尔金和恭亲王奕、直隶总督恒福、通商大臣崇厚就天津开埠开辟租界进行密议,划定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东临海河西岸,即紫竹林地区为原订租界。英国政府称之为皇家永租地,并以地主身份将租界地分段出租给英国国民。其间所形成的租界文件、契据、土地转让、租地人登记等档案资料是研究中国租界历史的重要史料。“皇冕契”是这些史料中最原始最直接的一种。

汤公介先生事略    居  正 撰   周年昌 整理

李鸿章撰王茂荫神道碑考    曹天生

陶成章两篇佚文钩沉    谢一彪

陶成章是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奔走革命十余年,对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两篇佚文,对于光复会以及大通学堂的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张曾敭档案》所存山西大学堂史料    近代史所图书馆 供稿  李  然 整理

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由西学专斋和中学专斋组成,它是在清末“新政”影响下,为解决山西教案的善后事宜、利用赔款而兴办起来的。山西大学堂不仅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而且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办学模式、鲜明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曾敭(1852—1920),今河北南皮人,同治七年进士出身,历任湖南永顺知府、福建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山西巡抚、浙江巡抚等职。1907年秋瑾案发后,迫于舆论压力,被调往江苏、山西,旋辞官归籍。张曾敭档案共29函206册,收录了他在各个任期内重要的往来公文、信函、文稿以及履历档案等。1903—1905年张曾敭出任山西巡抚期间,恰逢山西大学堂草创,因而在其档案中保存了这两年间关于山西大学堂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文件。这些档案内容或可弥补现存相关史料之缺漏,或可与之相印证,为深入研究山西大学堂的创立与发展,进而把握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丁文江年谱(续二)    欧阳哲生

韩国人眼中的临城劫车案——匪巢探险记    [韩]吕运亨 文  金志焕 译

作者吕运亨,号梦阳,韩国人。曾在邮务学堂学习汉学。1913年来中国。曾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英文,后至上海。1918年发起新韩青年党。1919年4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上海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任临时议政院议员。1923年5月6日,“临城劫车案”发生。5月25日,吕运亨亲自访问山东省临城调查这次事件,留下了探险记一文。以前虽然曾发表过一些西方人对此事件的回顾性文章,但作为韩国人,吕运亨是唯一对这事件表示关心、调查留下记录的人,所以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四次报告    知  之 整理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中国近代科学及学术发展重要时期。中基会的第四次报告,不仅记录和反映了民国政权更迭对于该会组织与事务的影响,而且记载了该会所资助的科学教育文化团体,如北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社会调查所、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社,以及科学家们的事业发展情况,可为近代学术与科学史研究提供参考。

1945年中苏莫斯科谈判斯大林与宋子文会谈记录补遗  曹孟玲 译  栾景河

1945年6—8月间,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就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行为期两轮的谈判。有关第一轮谈判的六次记录均已在秦孝仪主编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二)》中公布,并被学者广泛征引。但第二轮谈判的三次记录却未在该资料集中收录,今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解密的俄文原件译成中文。主要内容涉及旅顺、大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以及外蒙古独立等问题。

中共党史革命史史料书目提要(三)    卫香鹏  曾景忠

我与基督教女青年会    施葆真 口述  赵晓阳 整理

施葆真,1908年生于上海,1932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社会学系,1937年获得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奖学金赴美留学,193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社会教育硕士学位。从1932年起至1958年,在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和总务部工作,访问指导过全国13所教会大学女青年会的学生工作,是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执行委员,1938年曾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全体执行委员会会议。该口述资料涉及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经费来源、女青年会与基督教组织之间及基督教其他学生团体等的关系,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总119号 目录提要

塞切尼·贝拉伯爵在远东——从武昌到荆紫关    古斯塔夫·克莱特纳 著  任智勇

    此书原名为《在远东——1877—1880塞切尼·贝拉伯爵印度、日本、中国、西藏、缅甸游记》, 1881年德文版。这是一本奥匈帝国探险队的旅行记录。这支探险队由四人构成:领队是匈牙利伯爵塞切尼·贝拉,队员为语言学家卡特罗那、地质学家洛兹和地理学家古斯塔夫·克莱特纳。

    本文翻译的是原书的第十一章,即考察队从汉口沿水路前往荆紫关的行程。书中所记塞切尼一行在华经历与见闻,不论是内陆的普通百姓对于这些奇服异种的外国人的好奇,还是“丁戌奇荒”中的悲惨场面,以及汉江流域民众的生活、穿着、建筑等方面的重要记录,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史价值,可为研究者参考。

康有为日记(1886—1889年)    张荣华 整理

    迄今公开出版的康有为著述中独缺日记类文字,但未刊万木草堂遗稿中仍保存着康氏的四年日记。1960年康同璧编成《万木草堂遗稿》抄誊本十卷,仅油印十余部。前五卷于1978年由台湾成文出版社排印出版,后五卷则迄未刊布,康氏丙戌至己丑年(1886至1889年)日记即抄在卷六下“杂记”类中。《康南海自编年谱》此四年记载仅三千余字,而日记篇幅多出五倍,内容亦不重复,颇资了解康氏在这段时期里读书、交游和行踪等各方面情形。

静生先生遗墨    胡宗刚 整理

    范源廉(1876—1927),字静生,湖南湘阴人。毕业于时务学堂,为梁启超得意门生。后携胞弟范锐(字旭东)一同赴日留学。1902年,在东京创办宏文学院,为留日中国学生开办速成法政、师范等科。1904年归国后,出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东文分教习。1906年创设殖边学堂。又参与创办优级师范学堂、清华学校、南开学校。1909年发起成立尚志学会,梁启超及许多早期留日学生均为会员。该会以增进学术教育,发展社会文化为宗旨,开办尚志法政专门学校,设立尚志医院,编纂《尚志丛书》,翻译出版《哲学评论》等国外文化及科学名著数十种,邀请西方著名哲学家杜威、罗素等来华讲学,活跃中国知识界的思想。民国成立后,他曾三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上海中华书局编辑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与干事长。1927年病殁于天津寓所。其逝世之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尚志学会遵其遗愿,于1928年合组成立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该所后来发展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生物学最大的研究机构。

    范源廉于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学等诸多事业,贡献良多,然学界至今对其文字著述、生平交游皆未见整理刊行。现《静生先生遗墨》尚存七卷,分为会务、荐函、捐启、答谢赠书、复候吊唁、文诗联、柬约等,整理公布,以为研究参考。

倪嗣冲碑传四则    倪祖坤 供稿

    倪嗣冲生前死后先后有五人为其撰写“生祠碑记”、“神道碑”、“墓志”和传记,均收入《倪氏族谱》(未刊)。其中王树枬撰写的已收入本编辑部主编的《民国人物碑传集》内,其他四篇均未公开发表,今刊出,俾相互补充,供研究参考。

王世杰日记选(1937年)    晓  苇 整理

    抗日战争时期,王世杰先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宣传部长以及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军委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中央设计局秘书长等职,既是国民政府的重要官员,又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参与制定并执行了国民党的重大决策。在其日记中,记述了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及其政府有关政治、军事、外交、国共关系等方面的决策和实施,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情况,弥足珍贵。

周嘉彬自传    古为明 整理

    周嘉彬(1905—1976),黄埔军校第二期下级干部训练班毕业,曾任国民党陆军120军中将军长等职,为张治中之婿。建国后曾任水利部参事、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份自传系1950年底作者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时所写。传虽较为简略,但有些内容,如关于1949年9月国民党120军酒泉起义的记述,则有助于澄清某些史实。

丁文江年谱(续三)    欧阳哲生

对1937年7月28日以宋哲元名义签发的“作战命令”再考析    李惠兰

    在1987年日本驻华战友会为了纪念卢沟桥事变而编印的《纪念卢沟桥事变50周年文集》中,刊登了一份1937年7月28日午前10时由当时驻军军长宋哲元所签发的“作战命令”。该“命令”引起中国学者关注,作为重要史料不断被推荐、被传抄、被引用。作者通过考析,提出不同意见。

总120号 目录提要

荣禄等致伊藤博文书信辑注    权赫秀

伊藤博文政治生涯的相当部分是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本稿即是对近代中国各界人士致伊藤博文书信34通函件的整理与介绍,这些珍贵书信资料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伊藤博文与中国的关系,更在于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近代中日关系的高层内幕。资料来源于1980年东京塙书房出版的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研究会编《伊藤博文关系文书》八。

中国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选译——货币与金融(上)    郭大松  选译

    本稿选译的是旧中国海关《十年报告》(Decennial Reports)1902-1911年中的第4项“货币与金融”。这份报告集中反映了清末全国特别是通商口岸所在各省乃至各地区货币金融改革的全貌,有些还勾划出了各地颇具地方色彩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货币金融与贸易、经济、民生、民俗、社会及政局稳定与否的关系,较为翔实地叙述了各种不同新旧币、内外币的兑换比率,也涉及了货币金融的现代化进程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深入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整体了解全国货币与金融概貌和各省各地区的显著差异,价值不言而喻。

北洋政府振兴实业计划四篇    近代史所图书馆  供稿  茹  静  整理

对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学术界的研究不多,争议不少,对于官方经济政策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初资本主义经济昙花一现的黄金时期,除国际形势变化的外因,似与政府振兴实业的热情和制订的政策也不无关系。这组1915年左右北洋政府振兴实业计划书,是对国内实业调查基础上形成的,当时视为秘密,今天或可为研究提供参考。

泸州三次围城记    杨兆蓉  著

杨兆蓉(1880—1963),又名家彬,四川泸州人。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中策划泸州独立。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后,领导组织招讨军,与袁军激战。后任川军总司令部主任秘书、川军讨贼军联合办公处秘书长等职。

该篇资料记述了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混战中,泸州三次被围的经过,反映了四川军阀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军阀混战给泸州人们带来的痛苦。内容均为作者亲历亲闻,可供治史者参考。

王世杰日记选(1938年)    晓 苇  整理

日据时期的台湾工商业    纪欣榕  著

纪欣榕,身份不详。该篇资料详细记述了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后,作为殖民地的台湾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经过、概况,分析了其发展的原因,揭露了台湾工商业的发展不过是作为日本的附庸,是为满足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占领的需要,因而其经济结构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

日本侵华经济资料选译    马晓娟

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战犯时留下了极为庞大的文字资料,包括英文速记录、日文证据资料、英文证据资料、判决书及个别意见(英文)等内容。这些资料后来被日本法务省接收。1970年,法务省将这些资料转交给日本国士馆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1994年9月由柏书房制成《远东国际军事审判关系资料集》微缩胶卷,第1期收录了《英文速记录》、《日文证据资料》、《判决及个别意见(英文)》三种。该篇即选译自该《日文证据资料》部分,档案编号为“Je7-9”。由于战后有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资料极为稀少,很难了解法庭判决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证据依据,其次在已刊中文资料(包括翻译资料)中,关于日本在中国的投资统计数据,出入都很大,因此希望该篇资料能对远东军事法庭研究和战时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研究有所裨益。

俄罗斯、乌克兰藏清代档案文献概况    叶柏川  著

近代史资料》总121号

1、抚东奏稿 阎敬铭 著
  该奏稿为清朝山东巡抚阎敬铭于同治二年至五年间奏报的文件,内容涉及这一时期山东政治、军事、漕粮、田赋等各方面内容,是了解与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史料。
  奏稿按类编辑,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典制事例、吏治民生;第二部分为褒奖、参劾;第三部分为词讼及各类案件的处理;第四部分为夏秋收成、雨泽粮价、灾赈蠲缓、地丁钱粮之征解、漕务、盐务以及关税、厘金等;第五部分为镇压各地人民反清斗争、太平军及捻军在山东的活动、黄崖山事件,以及粮糈、公牍批文等。其中有关钱粮、刑律、收成、雨泽、赋税及漕务等折片,是了解和研究晚清典章制度,尤其是山东地方财政经济状况的重要一手史料。

2、中国海关《十年报告》选译(1902-1911)——货币与金融(下) 郭大松 选译
  本稿选译的是旧中国海关《十年报告》(Decennial Reports)1902-1911年中的第4项“货币与金融”。这份报告集中反映了清末全国特别是通商口岸所在各省乃至各地区货币金融改革的全貌,有些还勾划出了各地颇具地方色彩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货币金融与贸易、经济、民生、民俗、社会及政局稳定与否的关系,较为翔实地叙述了各种不同新旧币、内外币的兑换比率,也涉及了货币金融的现代化进程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深入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整体了解全国货币与金融概貌和各省各地区的显著差异,价值不言而喻。

3、蒙城县知事汪篪出巡日记(1914年) 吴修申 整理
该日记为民国初年蒙城县知事汪篪撰写的出巡日记。
1913年7月袁世凯任命倪嗣冲为安徽都督兼民政长。8月底倪嗣冲带兵镇压了柏文蔚等国民党人在安徽发动的讨袁运动。1914年初倪嗣冲要求皖省各属县知事必须深入社会底层,体察民意;并明确规定县知事每月至少下乡1次,并撰写出行巡察日记以备检查。该篇出巡日记记载了1914年2-5月份,县知事寻访农村社会,检查、督促团防、清乡、验契、禁烟、剿匪等工作。对研究民初安徽基层政权建设和皖北社会治安、风俗民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冷口战役经过纪要 古为明整理
该纪要辑录自参加1933年长城抗战的陆军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自编的《陆军第三十二军抗日纪念册》。冷口战役战斗经过,虽已有多方史书记录,但该纪念册并未见有研究者征引。其《冷口战役经过纪要》部分,按日记录兵力部署与战斗经过甚详,今整理刊出,以为研究者参考。

5、王世杰日记选(1939年) 晓 苇 整理

6、工业问题座谈会纪要
抗战后期,后方工业发展陷入困难局面,尤以民营工业为甚。为挽救危机,全国工业协会、迁川工厂联合会等五工业团体,于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连续举行四次工业问题座谈会,讨论面临的困难,提出各项应对举措。每一会后,均由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将会议形成的文件编印成《工业问题座谈会纪要》,共编四辑。1944年4月又将四辑纪要合编成《工业问题座谈纪要合辑》,作为《工业问题丛刊》第1号印行,封面标注“密件”二字。该纪要是了解和研究抗战时期后方工业发展情形的极为重要的资料,因当时印行很少,现已难觅踪迹。

7·口述史料·基督教信仰与爱国是有关的 司马桐 口述 赵晓阳 整理
基督教中国青年会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青年组织。司马桐先生的口述,对该会的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及方式,基督教与政治的关系,重要的中国干事的工作风格、性格特征都有生动的描述,并表明了基督教与爱国是有关的观点。

近代史资料》总122号篇目提要

作者:本刊编辑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65 更新时间:2011年07月27日

[本期全文]暂无

抚东奏稿   阎敬铭 著

  该奏稿为清朝山东巡抚阎敬铭于同治二年至五年间奏报的文件,内容涉及这一时期山东政治、军事、漕粮、田赋等各方面内容,是了解与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史料。

  奏稿按类编辑,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典制事例、吏治民生;第二部分为褒奖、参劾;第三部分为词讼及各类案件的处理;第四部分为夏秋收成、雨泽粮价、灾赈蠲缓、地丁钱粮之征解、漕务、盐务以及关税、厘金等;第五部分为镇压各地人民反清斗争、太平军及捻军在山东的活动、黄崖山事件,以及粮糈、公牍批文等。其中有关钱粮、刑律、收成、雨泽、赋税及漕务等折片,是了解和研究晚清典章制度,尤其是山东地方财政经济状况的重要一手史料。

清末新军秋操史料集佚   茹 静 整理

  清末新军的编练在军事史和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有极重要的意义,而已往公布的史料中有关新军编练的具体内容极为有限。清末新军曾举行过几次秋操,以检验训练效果,而今军事史家也难述其详。本组史料搜集有关1905年直隶河间、1908年安徽太湖和1911年直隶永平三次秋操的散佚档案,可略补其阙。

三十七年游戏梦 ——黄介民回忆录 黄志良 整理

  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海内外学术界近年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历史的研究颇多新见,其中曾受共产国际资助的大同党很受关注。然而,受限于史料的不足,不仅尚缺乏对大同党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其历史的记叙也存在诸多谬误之处。大同党创立者黄介民作于1920年底的《三十七年游戏梦》,于大同党成立的时间、发展脉络、宗旨、参加者,以及与苏俄密使博达博夫的联系,均有详细记述,是研究大同党和中共前史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黄介民(1883—1956),原名觉,字定保,号介民。江西清江(今樟树市)人。早年在江西参加辛亥革命。 1913年赴日留学,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李大钊等筹组“神州学会”,次年又发起成立“新亚同盟党”,旋回国运动新亚事业。1919年辅助韩国志士在上海成立“大韩民国”。1920年初,为与苏俄加强联系,与姚作宾、许德珩等人将“新亚同盟党”改组为“大同党”,并吸收李大钊、张国焘、刘清扬、康白情以及博达博夫等参加。1920年任中华工业协会总务部主任。1926年起,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司法院简任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江西省监察厅副厅长等职。

日本对海南的金融、物资统制政策 王 翔 选译

  本资料选译自《海南岛三省联络会议决议事项抄录》。1939年2月,日本军队攻占海南岛,随即成立了由日本海军省、陆军省和外务省派遣机关代表组成的 “海南岛三省联络会议”,又称“海南岛现地三省联络会议”,作为日本处理海南全部军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三省之间达成“谅解”:日方在海南岛的种种施政,皆须“依据现地三省联络会议之指令执行”。1939年2月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为止,三省联络会议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旨在对海南实行殖民统治的决议,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为日本占领当局统治海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海南海军特务部于昭和十七(1942年)年十一月选取“三省联络会议决议中之重要内容”,编纂印发了《海南岛三省联络会议决议事项抄录》(以下简称《抄录》),“为有助于执行公务上之参考”。该文件集真实地反映了日本占领海南岛期间的各项统治措施和施政方略,是研究日本占领期间海南军事、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实态,剖析日本在海南的殖民统治的第一手材料。

胡佛研究所藏孔祥熙文件述要   林美莉、王丽

  史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于2010年1月19日正式公开孔祥熙文件(H. H. Kung Papers),但并未对这批数据作妥善的分类整理,时见同一性质文件出现顺序错乱情形;另一方面,馆方欠缺娴熟中文历史材料的整编人员,无法判读文件内容并予以精确定名,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现将档案文件汇编成为一份目录,其中,第一栏为box-folder编码,第二栏为缩微页码,第三栏为内容摘要,以方便读者使用。

吕文经资料摘译   [美]罗伯茨 著 吕绍平 摘译

  吕文经(1838-1908),字纬堂,福建同安人。晚清福建海军组建后,历任“福星”、“伏波”等军舰管带,后又任北洋海军镇北舰管带等。晚年官至副将、记名总兵。因中法马江战役和中日威海战役的战败,两次遭贬。他的有关事迹史籍记载简略不详,有关著作有提及也语焉不详。

  本资料摘译自《THRILLING TALES FROM FAR CATHAY》(远方中国的传奇故事)。作者詹姆斯·赫德森·罗伯茨(James Hudson Roberts),是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曾长期居住中国。1885年左右居住在张家口(Kalgan),1900年义和团兴起时逃亡蒙古。该书是他在中国的见闻录,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管带吕伯》(即吕文经),是作者根据吕文经充军西北,在张家口期间的口述写成;第二部分《世上最有权威的女人》,写西太后的故事;第三部分《被义和团逮捕》,是根据一位被逮捕的基督教传教士的口述写成的故事。三部分都没有刊发出版过。书稿由作者后裔、第四代孙史蒂芬·S·罗伯茨(Stephen S.Roberts)保存。史蒂芬·S·罗伯茨是美国海军退役军官,1976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是海军史专家。

吕文经的第四代孙吕绍平,经收藏者同意,将书稿中《管带吕伯》摘译出来,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近代史资料》123号篇目提要

1、抚东奏稿 阎敬铭 著 

  该奏稿为清朝山东巡抚阎敬铭于同治二年至五年间奏报的文件,内容涉及这一时期山东政治、军事、漕粮、田赋等各方面内容,是了解与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史料。

奏稿按类编辑,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典制事例、吏治民生;第二部分为褒奖、参劾;第三部分为词讼及各类案件的处理;第四部分为夏秋收成、雨泽粮价、灾赈蠲缓、地丁钱粮之征解、漕务、盐务以及关税、厘金等;第五部分为镇压各地人民反清斗争、太平军及捻军在山东的活动、黄崖山事件,以及粮糈、公牍批文等。其中有关钱粮、刑律、收成、雨泽、赋税及漕务等折片,是了解和研究晚清典章制度,尤其是山东地方财政经济状况的重要一手史料。

2、吕海寰资料两种 李文杰 整理

  吕海寰(1842-1927),字镜宇,山东掖县人,寄籍顺天大兴。同治六年(1867)中式丁卯科顺天乡试举人,九年报捐主事,签分兵部学习,期满奏留。光绪九年(1884)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旋获传补。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帮办、总办。光绪二十年(1894)授江苏常镇通海道,二十三年(1897)任出使德国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历任外务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外务部尚书等职,长期以办理商约大臣身份参与清末修改各国商约的谈判,并发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清亡后仍被推为该会会长、名誉会长,并曾任袁世凯总统府顾问。1927年病逝。本组资料由《吕镜宇自叙年谱》和吕斅琦著《吕海寰八十寿辰征诗文启》组成。《年谱》记载时段起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吕海寰出生,迄于光绪二十年(1894)常镇通海道台任内,保留了吕海寰早期经历的诸多细节。《诗文启》,详述吕海寰生平,其中内容多闻自吕本人,对吕在1894年之后事迹记录尤详,可补自叙年谱之不足。

3、游美同学录 清华学校 编 

  留美归国学生于近代中国影响颇巨,而其早期学生的资料存世者极少,研究者往往辗转征引,不免讹误错漏。此册编印于1917年的《游美同学录》,收录近代早期留美归国学生400余人的中英文对照之小传,详记各人学历及职历,且由于各人小传乃依据问卷调查得来,故史料价值极高。

4、参与国际联合会调查团赴东北调查报告 顾维钧 著 

  国际联合会调查团即众所周知的“李顿调查团”,1932年1月21日成立。由团长英国人李顿爵士,及美国代表麦考益,法国代表高禄德,德国代表恩利克· 希尼士,意大利代表阿特罗黄题组成。调查团1932年2月3日由法国出发,经伦敦、华盛顿,29日到达日本东京,并拜会了日本天皇裕仁、首相犬养毅。3月 14日抵达上海后,先后会见了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等,然后经芜湖、九江、汉口、重庆、宜昌、济南、天津、北平等地,于4月20日抵达沈阳。1932年 9月4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并于10月2日在南京、东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

奉派以中国代表处处长资格参加调查团在华活动的顾维钧撰写的这份《参与国际联合会调查团赴东北调查报告》,具体记录了李顿调查团在东北的活动,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5、中国的第一次民意调查 张民军 程力 译

  中国近代以来的舆论调查屈指可数,最早的一次是1922年11月心理学家张耀翔在北平组织的一次时政问题问卷调查,此后北京大学、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新华日报》、《大刚报》等单位也组织了几次有影响的舆论调查。其中,《大刚报》在1942年举行的民意调查在国内外影响很大。虽然新闻界与史学界均予以关注,但关于此次民意调查的具体内容则语焉不详。美国大学出版公司的缩微资料——《美国战略情报局/国务院情报与研究报告(III)中国与印度(1941-1949)》中由战略情报局(OSS)研究与分析处撰写的一份报告——《中国的第一次民意调查》,对《大刚报》的此次民意调查的内容及结果做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不但介绍了此次舆论调查的详情,而且其分析也颇具特色,展现了1940年代美国观察家对中国局势的洞悉。报告作于1943年2月26 日。

6、严庄自述 张尔平 整理 

  严庄(1886-1961),字敬斋,陕西渭南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之时,投身陕西起义,争取关中光复以响应武昌首义。民国初年,曾任陕西省财政部部长及监理,省临时议会议员。后赴美留学,1917年,获美国密歇根矿务学院(M.C.M.)获理学士和矿师(B.S.E.M.)资格。毕业后在美国铜铁矿公司任工程师。是中国科学社的早期会员,中国科学社第一次年会(1916年 9月,美国麻省)的筹备筹款委员,早期《科学》杂志的活跃撰稿人。1919年秋回国后,任山西省省长公署矿务工程师。1925年4月,代表中国出席日内瓦国际劳工会议。1927年发起成立中国矿冶工程学会,并任理事;1928-1929年任学会会长。1927年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后任江苏徐州贾汪煤矿公司总经理。1930年夏,就任国民政府实业部劳工司司长、矿业司司长。1932-1949年4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自传著于建国初期,虽刻有时代的印记,不失为大变迁时代有价值的个人记录,对民国史研究或有补益。

7、钱玄同的名、字、号 张荣华 

  作者对钱玄同所用过的50多个字号及其来历做了细致的考察,对认识钱玄同的思想发展轨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代史资料》总124号篇目提要

作者:liuping 文章来源:《近代史资料》 点击数: 1052 更新时间:2011年09月05日

近代史资料》总124号篇目提要

1、抚东奏稿(四) 阎敬铭 著 

    该奏稿为清朝山东巡抚阎敬铭于同治二年至五年间奏报的文件,内容涉及这一时期山东政治、军事、漕粮、田赋等各方面内容,是了解与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史料。

    奏稿按类编辑,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典制事例、吏治民生;第二部分为褒奖、参劾;第三部分为词讼及各类案件的处理;第四部分为夏秋收成、雨泽粮价、灾赈蠲缓、地丁钱粮之征解、漕务、盐务以及关税、厘金等;第五部分为镇压各地人民反清斗争、太平军及捻军在山东的活动、黄崖山事件,以及粮糈、公牍批文等。其中有关钱粮、刑律、收成、雨泽、赋税及漕务等折片,是了解和研究晚清典章制度,尤其是山东地方财政经济状况的重要一手史料。

2、游美同学录 (下)   清华学校 编 

    留美归国学生于近代中国影响颇巨,而其早期学生的资料存世者极少,研究者往往辗转征引,不免讹误错漏。此册编印于1917年的《游美同学录》,收录近代早期留美归国学生400余人的中英文对照之小传,详记各人学历及职历,且由于各人小传乃依据问卷调查得来,故史料价值极高。

3、黄介民信稿选  黄志良 编注 

    本刊总122号刊载了大同党的创建者黄介民所作《三十七年游戏梦》一文,为研究大同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前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今再选登其1927 ——1945年的部分信稿,其中大部分是他写给大同党同仁的,内容涉及他早年组建大同党所遵循的政治理念,以及国共分裂后、抗日战争时期的行动准则等,可与前篇互相补充。

4、大同党资料两则

5、台湾省咖啡增产计划  陈国荣著 刘佳整理

    此计划是台湾光复初期陈国荣草拟,并报当局批准。陈国荣,河南西平人,1945年10任台湾省农业实验所园艺系主任等职 。计划详细记录了台湾的咖啡种植情况,同时提出了完整的在台湾推广咖啡种植的方案,是了解台湾农业发展的重要文献。

6、王世杰日记选(1940年)  

7、知识青年抗战从军记  潘君拯 口述

    本刊总107号刊出《西南联合大学八百学子从军记》一文后,引起更多当年从军抗战的西南联大学生的关注。潘君拯这篇《知识青年抗战从军记》,生动具体地记录了他本人的经历,可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近代史资料》总125号篇目提要

1. 抚东奏稿(五) 阎敬铭 著

2. 左宗棠批牍四件 佟鸿举 整理

四件左宗棠亲笔批牍,一件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二件为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一件光绪六年八月。其中后三件均为光绪六年剿办甘肃瓜子沟藏民起事案,既涉及处理平叛事件的原则方针,也有具体部署安排,同时也体现了左宗棠主政西北时期的为政理念,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佐证与参考。批牍原件均由私人收藏。

3.晚清科举文书选 程道德 整理

本篇收录有关晚清科举文书六件,主要为获取乡试资格和进入科场的有关规则。其中有以捐纳获监生资格的文书一件,国子监监照、户部执照各一件,恭报、捷报各一件。恭报、捷报之类非官方档案,存世稀少,弥足珍贵。《四川乡试入场点名告示》,则对全面了解清末四川府、州、县学的分布极有参考价值。以上文献均系私人收藏。

4. 姚文栋年谱 姚明辉 编撰 戴海斌 整理

姚文栋(1852-1929),字子梁,一字东木,私谥景宪,上海南翔人。1882—1890年间作为随员,先后随同驻日公使黎庶昌、驻俄德奥荷公使洪钧出使各国。1891年奉委考察印缅商务、滇缅界址。1892年奉旨赴北洋随办洋务。1901年调山西,主持全省学务,历充山西大学堂督办、山西农工商总局督办等职。晚年归里闲居,主张尊孔读经。其人通洋务,尤精边疆舆地学,著述甚丰。

年谱原题《景宪府君年谱》,为其子姚明辉编撰,内容虽简,但附录原始文献较多,可为研究提供参考,今据上海图书馆抄本整理。

5.蔡元培湖南讲演记录稿十二篇 陶为衍 整理

1920年10至11月间,蔡元培应湖南省教育会之邀与罗素、杜威、吴稚晖、李石岑、章太炎、张东荪、杨端六等人赴湖南讲演,长沙《大公报》增刊《名人讲演录》陆续登载了讲演记录稿。是年冬,蔡元培在赴欧洲考察途中,将其中七篇演讲稿整理修订,并陆续寄回国内,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以往学界均认为蔡元培在湖南仅举行了七场讲演(一说包括各种场合的讲演共九场),且讲演时间、地点均不详。今整理者发现,长沙《大公报》增刊《名人讲演录》所载蔡元培讲演记录稿实有十二次,时间、地点清楚,且其中两次为毛泽东记录。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后收入《蔡元培全集》(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的《何为文化》、《对于学生的希望》、《对于师范生的希望》、《美术的进化》、《美学的进化》、《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美学的研究法》七篇,除《对于学生的希望》、《对于师范生的希望》两篇,与记录稿内容基本一致外,其余五篇均与记录稿内容有较大差异,从中可见蔡元培思想之微妙变化。今将十二篇讲演记录稿全部整理刊载,可补以往之不足,于蔡元培研究亦极有补益。

6.安平事件美方文件选译 陈 卓 选译

1946年7月29日,北平至天津间安平镇附近的公路上,美国海军陆战队运输队和中共部队之间发生武装冲突,是为“安平事件”。事件发生后,军调部成立由国、共、美三方组成的调查小组,即“第25小组”对事件展开调查,但最终未能形成三方一致的调查报告,事件不了了之。

近年有学者对关于安平事件真相及中共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新的探讨,引起学界的关注。今选译美国国家档案馆马歇尔使华档案中(RG59,Entry1097,Box003)有关该事件的档案文件,包括调查小组美方代表戴维斯的报告、调查小组的会议记录、军调部的各种指令、美方代表向军调部美方委员提交的报告和建议等,希冀对安平事件的研究有所裨益。

《近代史资料》总126号篇目提要

1. 抚东奏稿(六)   阎敬铭 著

2. 郭嵩焘书札 史  资 整理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1862年任苏松粮储道,擢两淮盐运使。翌年升广东巡抚。1875年3月授福建按察使,12月署兵部侍郎,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1876年首任驻英公使,后兼驻法公使,1879年以病辞归。本书札共14通,其中有4通缺首页,各札均未署年代,仅有少数署有月日,也无标点,有些函中有校改或旁注,想系底稿,1979年 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据原件影印。书札主要反映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期间整顿吏治、清理厘务和进剿捻军情况,以及他任驻英公使时与副使刘锡鸿在近代中国应该怎样对待西方问题上的矛盾与斗争,和他对国家富强之本的探讨认识等。今将书札标点,并根据书札内容,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蒋复璁先生的考证酌加时间,按照其先后重新排列刊出,供研究参考。

3.1876年李鸿章与森有礼保定会谈记录 王元崇 整理翻译

1875年11月,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赴华与清政府辩论朝鲜的国际地位问题,目的是否定朝鲜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为日本侵朝扫除障碍。森有礼先与总理衙门大臣进行了会谈和书面辩论,未取得预期结果,遂赴保定面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1876 年1月24日晚间(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森有礼在直隶总督府与李鸿章举行了第一次会谈。次日上午,李鸿章回访,双方进行了第二次会谈。两次会谈均是通过英语进行,担任李鸿章翻译的是黄惠廉。1月26日(光绪二年正月初一日),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汇报了1月24日晚间的第一次会谈并附上了相关纪要,但对第二次会谈一笔带过,没有汇报具体情形。森有礼2月3日将保定两次会谈的英文纪要发给了外务卿寺岛宗则。

《李文忠公全集》收录有李鸿章1月26日致总理衙门信函《述森使议朝鲜事》,并附会谈纪要《日本使臣森有礼、署使郑永宁来署晤谈节略》(删除了信函首尾的套话,以及有关日本人北条时宗杀害元朝使臣事件的附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出版的《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收录了李鸿章致总署的信函及两个附件全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新版《李鸿章全集》,收录了信函全文以及24日的会谈纪要(仍未收北条时宗杀害元使的附件),但将信函正文与会谈纪要附件割裂。

《日本外交文书》第9卷,收录了两次会谈日方英文记录的日文译稿;大久保利谦编《森有礼全集》,则收录了第二次会谈英文记录的排印稿(有的地方亦不甚准确)。据查,第一次会谈英文记录的日文译稿(会谈记录英文稿已丢失)、第二次会谈的英文记录及其日文译稿三份文件(可见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 参考号:Ref. B​0​3​0​3​0​1​4​4​0​0​0),现存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和森有礼双方各自留下的保定会谈记录,在文本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颇有耐人寻味之处。现基于中日双方的外交档案文献,对该会谈的相关记录做一整理与翻译,提供学界同仁参考。

本文共分三部分:一、李鸿章致总署信函及24日会谈纪要(以《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所收档案为基准,并略去北条时宗事件附件);二、日方所作第一次会谈记录的中文译稿(据日本外务省日文译稿翻译);三、森有礼呈报外务省的第二次会谈英文纪要及中文翻译(笔者之中译文参照当时日本外务省的日文译稿)。

4. 锡良戊戌己亥日记   茹  静 整理

锡良(1853——1917),蒙古镶蓝旗人。巴岳特氏,字清弼,号梦如。同治进士。1898年和1899年先后任山西冀宁道、署山西布政使、山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和护理湖南巡抚等职。关于锡良这两年的所为,在已公布的史料中极为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存有他所撰《晋垣随笔》和《晋湘竹元》两册,可略补其阙。原文按日排列,虽较简略,仍能看出他在山西、湖南两省筹款赈灾、治河筑堰、兴办保甲、整顿武备,以及对戊戌新政的看法和新政后这两省的某些变化等,对研究锡良本人和晋湘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将其整理总以《锡良戊戌己亥日记》刊出,供研究参考。

5.安福秘史(一)   鸿隐生 编著 杨光辉 整理

本篇资料主要记述安福俱乐部的起源、成立、宗旨,及其凭借皖系的军事实力操纵政治的历史,并记有该系重要成员的简历。作者鸿隐生生平不详,但其在序言中说“余旅京日久,时从朋辈,得闻彼党(安福系)之秘史”,其议论多有偏袒直系军阀之处,可为研究安福俱乐部、安福国会活动和皖系军阀统治的重要史料。

6.王世杰日记选(1941年)    晓  苇 整理

《近代史资料》总127号篇目提要

1.抚东奏稿(七)   阎敬铭 著

2.李鸿章等致陈鼐手札    于思瑞 整理

本篇收录李鸿章、李鹤章、李昭庆、彭玉麟、郭崑焘等致陈鼐手札11篇,时间起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之间,内容涉及相互之间的交往,兼及太平军及清军动态,可为相关研究之参考。

陈鼐(?— 1872),字作梅,江苏溧阳人,道光进士。咸丰九年(1859年)底入曾国藩之幕。期间,也间作胡林翼、李续宜、李鸿章之幕僚。同治九年(1870年)被曾国藩、李鸿章联衔奏保,补授清河道实缺。

3.庚子天津保卫战史料一则   刘  奎 整理

《武卫前军统带胡殿甲为报护院前后与俄兵接仗事给吉林将军呈文》,系天津保卫战中,时任清军武卫前军后路统领胡殿甲于天津失陷后的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七日,向吉林将军长顺呈送的所部天津作战详报,详细叙述了胡部自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1900年6月17日)天津保卫战爆发,到六月十八日(7月14日)天津失陷这段时间内的作战情况,是目前所见中方关于天津保卫战的第一手资料。原件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现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辽宁省档案馆联合编纂的《东北边疆档案选辑》(第99卷)所载,重新标点整理,可作为天津保卫战研究的参考。

4.康有为未刊函电稿    程道德 整理

本篇记录康有为致吴佩孚、张绍曾、林俊廷、萧耀南、齐燮元等人未刊函电42通,时间大约为1920年至1924年之间。内容除祝寿、请托外,相当部分涉及康有为的政治活动和政治主张,对于康有为研究弥足珍贵。

原件无时间、标点,今除加以标点整理外,并据其内容对部分函电时间加以考订。标题为原件所有,依旧抄录,未作改动。原件为私人收藏。

5.血  钟   翦去病 编  李彤 补注

黄爱、庞人铨,是湖南第一个真正的劳工组织—— 1920年成立的湖南劳工会的创始人;1922年1月17日被军阀赵恒惕惨杀于长沙浏阳门外,是中国最早牺牲的工人运动领袖。此案当时在国内外都引起极大关注。黄、庞遇难后,劳工会亦被迫移至上海,组织湖南劳工会驻沪办事处,并于1923年编印了这本由驻沪办事处宣传委员翦去病(1928年牺牲)撰写的纪念小册子《血钟》,记述黄爱、庞人铨事迹、被害经过及劳工会的历史。刘明逵所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与工人运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于该书略有摘引,但绝大部分内容未曾发表。此次整理公布的《血钟》,系由劳工会领导人之一王光辉保存(封面有王光辉印章),而且经劳工会领导人之一李彤(字鉴普)于1957年补注,增加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容,如毛泽东、何叔衡与劳工会的关系等,弥足珍贵,可为研究工运史及中共早期历史参考。

李彤(1891-?),湖南祁东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与黄爱、庞人铨、王光辉等共同发起组织湖南劳工会,任评议部主任,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黄、庞被害后,仍在纱厂组织工人运动,于1926年加入北伐军第36军,任军政治部统计股长、组织科长等。后遭国民党通缉,改名李鉴普,入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工作。

周年昌先生供稿并整理了李彤的补注,特志谢忱。

6.安福秘史(二)  鸿隐生 编著   杨光辉 整理

7.中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    夏秀丽   黑广菊 整理

中南银行由南洋侨商黄奕住及国内金融界人士胡笔江于 1921年倡议创建,总行设于上海,并先后在天津、北京、汉口、厦门、南京、苏州、杭州、香港等地开设分支行。其业务除存借款外,还兼保险、信托、证券等项,并投资纺织、煤炭、化工等企业,是民国时期发展最为迅速的私人银行之一,与盐业银行、大陆银行及金城银行合称“北四行”。兹选录天津市档案馆藏档“中南银行全宗”(档案号J0212)中有关该行成立至抗战前部分业务资料,这些资料是研究中南银行发展及民国时期金融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近代史资料》总128号篇目提要

1、抚东奏稿(八)  阎敬铭 著

2、曾国藩致沈葆桢手书五通  程道德  佟鸿举 整理

本篇所录为曾国藩致江西巡抚沈葆桢(字幼丹)的信函,时间大致在1863年(同治二年)正月至十月。该五函在已刊资料中均未著录,对研究江南一带湘军与太平军作战、防守捻军的军情和有关丁漕、厘务、用人等政情均有参考价值。原件为私人收藏。

3、弢园随笔  史念祖 著

史念祖(1842-1910),字绳之,别字弢园。江苏江都人。曾任山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广西巡抚等。为人多才多艺,性格豪放,能诗词。著有《俞俞斋诗稿初集》、《俞俞斋诗余》、《俞俞斋文稿初集》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

《弢园随笔》为其自传式笔记著作,原稿成文时间不详,民国六年(1917)由门人周肇祥为之梓行。本书所记,反映其一生经历与重要的战功治行,其中关于军事的内容颇多,如镇压捻军、平定回民起义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传本较为稀少,学界迄今少见关注,今特为标点刊行,以飨读者。

4、清末实行世界标准时史料  李侑儒 整理

1884 年,世界各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子午线会议”(The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以外交协商的方式划定“世界标准时间”。各国协定以英国格林威治(Greenwich)天文台所在之处为经度零度,故又称为“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reenwich Mean Time,简称GMT)。中国自1903年起开始加入世界标准时间的体系,以上海、青岛和天津为首,次年其它通商口岸和沦为日俄战场的满洲也陆续加入;台湾早在1896年即已加入。由于最初加入此一体系的城市多在海滨,且主要用于海关对外交涉、联络事宜所需,故当时又将中国各口岸所用之标准时称为“海岸时”或“海关时”。

本资料辑录《汇报》中相关记录,以反映当时中国进入世界标准时间体系的方式与世界各国大不相同,是由地方上各口岸海关的决议,且在徐家汇天文台的主导下,使中国被纳入西方各国所制定的体制之内。

5辛亥革命时期新编《三字经》三种 吴  密  黄  霞 整理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蒙学经典读物,三字韵文,极易成诵,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被改编和新编。本文所遴选的三种新编《三字经》,成书于辛亥革命前后。《新串革命之三字经幼学诗》出版年月及作者姓名不详,所述史事晚至辛亥革命前夕 “铁路国有”一事,封面有“咸嘉巷三元堂板”字样。咸嘉巷乃广州之地名,又文中多用粤语方言,以此推断此书大约成于辛亥革命前后广州一带的粤方言地区。《中华民国共和新三字经》署名东亚莱生氏编,上海铸记书局石印,出版时间不详。《绘图中西历史共和三字经》出版时间及作者均不详。这三本书所述史事晚至辛亥前后,内容和风格亦颇为相近,宣传革命主张,倡导民主共和观念,对于我们了解辛亥前后中国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将其整理发表。原件存国家图书馆。

6、知识青年从军记——张谦日记(上)  张  谦 著

1944 年秋掀起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不仅有大量的大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初高中学生投笔从戎。这篇国立高中学生的从军日记,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从参军到复员的详细过程,颇有参考价值。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生从军运动的资料尚不多见。本刊此前曾刊载过部分从军学生的口述史料,多偏重于从军过程,而于复员情况往往一笔带过。本篇资料有关战后复员情况的记录,对于了解相关情况多有价值。

张谦,1921年生,抗战时期为陕西洋县国立七中学生。1945年1月31日入伍,被编入远征军207师,赴印度拉姆加、雷多接受汽车驾驶训练,后回国从事军事运输。复员后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后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日记(1945年2月1日-3月2日)曾经在《西风》杂志1945年6月号上发表。

7、台湾省收复计划大纲  刘贺文  刘佳 整理

日本投降前后,国民政府不同系统曾制定了众多接收计划,《台湾省收复计划大纲》即为其一。这一计划为日本投降后,由赵连芳制定。赵连芳,河南罗山县人,著名农学家。时任农林部台湾特派员兼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农林处处长,1968年在台湾去世。此方案与1945年3月份制定的《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不同,彼“纲要”侧重于接收设想,而此“大纲”则是日本投降后所制定的具体接收方案,关于接收工作的政权组织、治安维护及国民党军兵力配备等均罗列其中,是研究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工作安排的重要材料。原件存近代史所图书馆,今整理刊出,供研究参考。

8、政治协商会议经过检讨  史  资 整理

1946 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大会、宪法草案、施政纲领、政府组织和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但遭到国民党内CC系等强硬派的反对和不满。本资料即为政协会议后,国民党内强硬派对中共和政协会议的攻击。藉此可见国民党对政协和中共政策的变化,乃至国共内战再起的原因。原件为国民党中统局上海特派员办事处1947年3月编印,书皮上有“呈局长叶,职胡潭渊呈”字样,书内有“内政部调查局资料室、分类号、著者号、登录号”等字样。今据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复印件整理刊出。

《近代史资料》总129号篇目提要

1.抚东奏稿(九)    阎敬铭

本期将刊载《抚东奏稿》最后一部分。

2.江南乡试题名录     程道德 供稿

晚清江南乡试规模盛大,所录取的安徽、江苏两省举人群体,亦为晚清时期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中坚。本篇收录晚清咸丰元年至光绪五年间江南乡试题名录8份,除正副榜举人名单外,还详细登有乡试考题以及主考官、同考官和监临、提调等官员名录。晚清江南乡试题名录存世不多,馆藏稀少,此8篇尤为已刊资料所未录,对研究晚清科举制度及地方乡绅群体均颇有史料价值

3.海外宜合公司以救君国演说    康有为 著  吴  整理

邓之诚在《骨董琐记全编•骨董三记》中曾据保皇会散发的小册子,抄录了保皇会初创时期二种文献的部分内容:一种为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冬印本《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康有为后人捐赠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的家藏康有为文献中存有一册,该书二十四叶,铅印,线装,封面红色,其内容早为研究者所熟悉。另一种为《海外宜合公司以救君国演说》,乃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时的演说词,邓氏抄录其中三条 “专言筹款”之内容,计八百余字。该册装帧、印刷和版式与前件略同,计七叶(第七叶重),封面黄色,不著撰者版本。该件产生和刊印时间大约与前者同。惟百余年来,该书难觅踪影,学界仅能据邓氏抄录,阅读残篇。今整理者从国家图书馆藏本中迻录全文,加以标点,俾使读者窥其全貌。

4.庚子北京避难记事    费德保 著   戴海斌 整理

《庚子北京避难记》系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下层京官逐日记载之见闻,起自庚子(1900 年)五月,迄辛丑(1901年)正月。全篇七千余言,分上下卷,上卷记义和团入京后所见种种情状及“避难”“返乡之全程经历,下卷综论庚子事变之缘起、经过与结局,多穿插有主观性的评论。篇末附录庚子七月二十六日至辛丑正月初六日若干重要上谕及辛丑条约议和大纲。原件为光绪年间手写本,封面书签题署“庚子北京避难记”,内页毛边纸,半页八行,四周双边,框外左上题“状元及第”,左下题“景元斋”,不署作者,无序跋,疑为原稿本。据整理者考订,作者为费德保,字芝云,江苏吴县人,监生出身,时为兵部主事。此书向未有刊本,亦未经著录,而所记俱系作者身历目击,颇多可采,故有整理披露之必要。原件今藏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5.章太炎、吕澂等论学函札辑注    姚彬彬 辑注

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收有章氏致李石岑之书信三通。函中所论,涉及唯识学及中西比较、儒佛异同等诸多重要哲学问题。但该书所收书信均未附对方来函,原编者李石岑之按语亦皆未录。章氏于函中提及一位“吕君”,谓“吕君除研法相,兼涉禅宗,诚求之不得者”云云,并对这位“吕君”的种种议论有所商榷。经查证,这位“吕君”便是被蓝吉富教授誉为“最有资格睥睨于当代国际佛学界的我国学人”的支那内学院学者吕澂(1896-1989)。关于此一论学公案,就当时所见,学界尚无论及者,更谈不上将来往书信整理出来。单从章太炎、吕澂各自的学术史地位来看,他们二人的思想碰撞,其重要性自然是毋须多言的。而吕澂所撰各书信,尚未被收进任何一本已出版的吕氏文集中,不得不说是颇为可惜的遗漏。今将全部有关书信辑录点校,并对论辩中涉及的一些内容酌加考释,公诸学林,希望对这一几乎被淡忘了的论学公案的考掘和钩沉,能对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另需指出的是,1921年《民铎》杂志 “柏格森专号”中刊发的吕澂的《柏格森哲学与唯识》、梁漱溟(口说)的《唯识家与柏格森》(罗常培笔记)、黎锦熙的《维摩诘经纪闻跋》诸文中的一些内容,偶有与此论学公案有所联系者,为便于读者理解,利用注释的形式将此三文中有关内容予以摘录引用。

6.知识青年从军记——张谦日记(下)    张 

张谦日记较为完整地记载了抗战时期从参军到复员的详细过程,对于了解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相关情况,多有参考价值。

7.《血钟》补正

对刊载于《近代史资料》总127号的《血钟》一文的编者按语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近代史资料》总130号篇目提要

1.锡良函稿(一)    锡 

锡良(1853-1917),字清弼,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以知县分发山西,在山西任职二十年,历任知县、知州等职。甲午战争时调山东,总理烟台营务处。后又任山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1900年入京勤王,任山西巡抚。后历任河南巡抚、热河都统、四川总督、云贵总督。1909年后任东三省总督。辛亥革命爆发后一度再任热河都统。入民国后未再出仕。锡良一生在仕途四十年,清末十余年任封疆大吏,以勇于任事著称,所历大事、要事颇多,是清末重要历史人物。

锡良私人留存下来的公私函牍等历史档案文献也颇为丰富,其中包括自任知县以后的札牍;任按察使,特别是任巡抚以后的奏稿;任巡抚以后的电稿。上述资料由其后人初步整理后,1950年代捐赠于近代史研究所。其中奏稿部分由本室整理后,以《锡良遗稿•奏稿》之名于1959年交由中华书局出版。

函稿部分,主要是朋僚函牍,大部分为地方事务,如赈灾、保甲之类。时间自光绪八年至宣统三年春,分为知县知府时期、司道时期、山西巡抚时期、河东总督兼署河南巡抚时期、热河都统时期、四川总督时期、云贵总督时期、东三省总督时期,共八卷,现陆续整理刊出,以为研究者参考。

2.阎敬铭家书    静  整理

阎敬铭的《抚东奏稿》在本刊陆续面世后,颇受学者重视,今再将其77通家书整理刊出,以为研究之助。这批家书是光绪甲申1884年至丙戌1886年间,阎敬铭与其子廼林、逎竹关于家事的通信。此时正值中法交战,阎以户部尚书入值军机,家书虽以家事为主,亦间涉时政、人事臧否,并较多地表露出其“无时不在忧危恐慛之中”的内心世界,从中亦可见阎敬铭做事做人之原则与态度。原件存近代史所档案馆。

3.婺学同登录    程道德  供稿

清代科举制度完备,于人才培养、选拔亦不无正面意义,但以往研究多重于乡会试,对科试、岁试涉及较少。本篇系道光二十八年至光绪十三年间安徽婺源县籍学生应考科试、岁试合格者名录,不仅有应考及格者名单,而且包含他们的住址、年龄、后来经历,以及试题、考官等信息,于晚清科举制度,特别是府县学的科试、岁试研究颇有价值,亦可从中窥见当年徽州科举盛况。原文系晚清写本,编者不详,未标点,今照原本整理,并酌加小标题。

4.河间太湖秋操资料补辑    彭贺超  整理

光绪三十一年的河间秋操,是清末新军的第一次大型会操,影响深远。本刊总122号《清末新军秋操史料集佚》中,收录河间、太湖和永平三次秋操部分档案,其中河间秋操部分仅有北军战斗详报。本篇则收录河间大操总教令、南北军接战序列、会操战状评判训词及地图等,更全面反映此次秋操之完整过程;另有1909年《南洋兵事杂志》所载阅兵大臣荫昌、端方会奏光绪三十八年太湖秋操情形折一篇,均可为上篇资料之补充。

5.清国教育视察报告    权赫秀  权慧颖  整理

振武学校创立于1903年,是日本参谋本部当局专门为准备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或陆军户山学校的中国留学生而设立的留学预备教育机构,到1914年停办,是近代中国留学日本史上由日本政府当局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一所留学预备教育机构。 1906年7月到9月,振武学校的舍监野村岩藏及教头木下邦昌一行,奉命来华考察北京、天津、保定、武昌各地的教育情况尤其是新式军事教育情况,并于同年 10月8日向参谋本部清国际陆军学生监理委员长福岛安正提出了“清国教育视察报告”,其内容不仅通过振武学校负责人所见当时清政府兴办近代军事教育的真实内幕,对于此后振武学校面向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失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乃至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史、近代中国留学日本史上的一份重要史料。该报告原件藏日本东洋文库,以工整的正楷缮写于左右两侧下端分别印有“振武学校”字样的专用稿纸,稿纸分左右两面,每面各有11行竖格。原文无标点,无页码,兹予以全文译介,并加以标点与简单注释。

另据日本学界相关研究,时任振武学校舍监的陆军军曹野村岩藏曾被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任为湖北武备学堂的教习,回国后还曾担任由日本参谋本部设立的另一所军校预备教育机构——成城学校的舍监,并在1903年振武学校创立时转任该校学生监,实际上相当于该校校长。至于与野村岩藏一同来华考察的木下邦昌曾任台湾总督府师范学校校长,1904年至1905年间还曾担任振武学校的舍监代理,时任该校教头,其地位相当于教导主任。由此可见,此次来华考察的两人就是当时振武学校的两个主要负责人。

6.宣统三年司法汇报规程    温乐群  整理

本篇原名《法部奏定司法汇报规程》,规定了各地审判厅等审检机关将其审理之民事、刑事案件汇总呈报的程序、册式、提要,呈报案件的条件、时限,不报及漏报的处分等司法体制与制度。该规程于宣统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911年9月12日)正式颁布,不一月,武昌起义爆发,或许是清末筹备立宪中最后颁布的司法文件,流传不广,今整理刊出,以为清末法制史研究参考。原本用馆阁体小楷缮写,竹纸线装一册,计二十六页,由私人收藏。

7.傅斯年佚文六篇    欧阳哲生 整理

本篇所刊傅斯年六篇佚文(其中一篇为译文),是新近发现的一批傅斯年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为已出版的《傅斯年全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0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所未收,而且在各种有关傅斯年的文献或研究中亦少见甚至未见提及。佚文的内容涉及傅斯年对“清党”的态度等,内容颇为珍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近代史资料》总131号篇目提要

锡良函稿(二)

锡良

本期所刊发的锡良函稿(二),为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间,锡良担任山东沂州知府,兖沂曹济道,调任山西冀宁道道台和按察使期间的来往函牍,内容涉及地方赈灾、保甲、剿匪等事宜。特别是有关处理巨野教案经过,以及山西开办新式学堂事宜等,可补已刊史料之不足。

长城抗战之喜峰口战役

过家芳等 著 李惠兰 整理

过家芳(1908-1998),字馨庭,安徽蒙城人。其父过之翰为西北军系统高级官员。过家芳早年经同学彭雪枫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后长期在西北军系统任职,参加长城抗战、枣宜会战等,1948年于淮海前线起义。后任解放军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等。此篇为其所撰亲历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之经过。

陈果夫日记摘录(上)

温乐群 整理

陈果夫是于民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身后留有1936至1951年间日记16册,由未署名编者整理摘录,成《陈果夫先生民国廿五年至四十年日记摘录》一册,内部印刊,但10卷本《陈果夫先生全集》并未收录。日记摘录本为陈果夫后半生经历的重要记录,存世稀少,今整理刊出,可为研究者参考。

徐永昌七七抗战日记

敖凯 整理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时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的徐永昌,在日记中对事变每日发展状况、南京政府军方决策过程等,均有较具体记录,对于卢沟桥事变研究弥足珍贵。选辑整理自《徐永昌日记》影印本。

第十一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

宋希濂 著 知之 整理

1944年的滇西作战,是抗战后期正面战场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战役。时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的宋希濂撰有《第十一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内容包括兵要地理、战前敌我态势、作战经过及经验教训总结等,1944年在陆军大学内部刊印,作为教学参考。因系作者亲历且内部刊印资料,故较为切实,其中亦不无为龙陵作战辩解之意。

•口述史料•

抗战时期的红色文艺(上)

李丹阳等 采访整理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编发一组由李丹阳等采访整理的口述史料,讲述者都是抗战时期在敌后根据地或大后方从事文艺工作的著名老艺术家。本期发表的是,曾任解放军军乐团团长、中央广播乐团团长的著名指挥家罗浪;曾任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副团长的著名女歌唱家孟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的著名美术家李琦等三人的口述。

《近代史资料》总132号篇目提要

锡良函稿(三)

锡  良 著

本期所刊发的锡良函稿(三),为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间,锡良担任山西巡抚期间的来往函牍,主要有关庚子事变中山西地方政府的应对举措,如防务、保甲、漕粮供应等,以及与相邻省分的防务协调、与各国的交涉谈判等内容。

六二回忆(一)

李景铭 著

系民国初年一直在北京政府财政系统任职,并担任过财政部赋税司司长的李景铭的晚年回忆录,保存有大量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及北方政局的内幕材料,可补已刊资料的不足。

1919年北京大学法科诉讼实习章程

程道德 整理

1919年,北京大学法科为适应形势需要,为四年级学生设立模拟法院,举办实习课程,并制定了《北京大学法科诉讼实习章程》,学生并自主制定了《假设法院细则》,是清末民初传统司法审判制度向现代司法审判制度转型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有着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陈果夫日记摘录(下)

温乐群 整理

陈果夫是于民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身后留有1936至1951年间日记16册,由未署名编者整理摘录,成《陈果夫先生民国廿五年至“四十年”日记摘录》一册,内部印刊,但10卷本《陈果夫先生全集》并未收录。日记摘录本为陈果夫后半生经历的重要记录。本期刊载 1944年至1951年部分。

蒋介石斯大林战时通信

李玉贞 编译

本期发表的32个文件,取自《20世纪俄中关系》第4卷《苏中关系1937-1945》(上下册,莫斯科历史思想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历史文献司和俄罗斯联邦档案局合编。主要内容为1937-1945年蒋介石围绕中苏关系和中国多边外交关系,以及世界重要动态,同斯大林和苏联驻华使节进行的交涉,揭示了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特别是对苏外交中鲜为人知的内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口述史料·

抗战时期的红色文艺(下)

李丹阳等 采访整理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编发一组由李丹阳等采访整理的口述史料,讲述者都是抗战时期在敌后根据地或大后方从事文艺工作的著名老艺术家。本期发表的是,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的著名音乐家孟波;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的著名版画家王琦;曾任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指挥组组长、中央乐团团长的著名指挥家严良堃的口述。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