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器物的西传

中国和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

张西平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22284

1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梳理了1500-1800年间中国和欧洲早期相遇后在思想上交流与汇通,分别介绍欧洲文化、科技、宗教、哲学思想的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和哲学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全书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和欧洲早期的思想文化交流与融通,揭示了中国和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在相互影响下发生的,纠正了长期以来仅仅从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角度所得出的相关结论,在文明互鉴中说明了任何文化都无法独自成圣,从世界史的角度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当代意义。

2

作者简介

张西平,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原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为主要研究领域,已完成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景点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藏明清天主教文献整理与研究”。

3

目录

导    论    重新回到平等对话的元点上

第一章    站在全球化的起点上


上编       欧洲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二章    明清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章    入华传教士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介绍

第四章    入华传教士对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的介绍

第五章    入华传教士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介绍

第六章    入华传教士所介绍的基督教神学

第七章    天主教哲学与理学、佛学的理论争辩

第八章    利玛窦儒学观的困境与张力


下    编    中国思想文化在欧洲的早期传播

第九章    明清间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第十章    罗明坚与中国宗教和哲学的西传

第十一章       利玛窦与中国宗教和哲学的西传

第十二章       礼仪之争与中国哲学的西传

第十三章       儒、释、道在西方的早期传播

第十四章       中国哲学对法国文化的影响

第十五章       中国哲学对德国文化的影响

第十六章       中国哲学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


结束语    寻求世界近代思想的起源

参考文献

后    记


一、丝绸
 
丝绸素有盛名,它不仅在中古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向西方,近代以来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向西方。
 
据记载,“每年由葡人输出之绢,约计五千三百箱之谱(每箱装 缎百卷薄织物一百五十卷)”。卫匡国在其《中国新地图志》中说:“葡人每年由中国贩运至欧洲者,为绢一千三百箱,金块二千二百枚(每枚重十两),麝香八百斤,以及真珠、宝玉、瓷器、砂糖等品。”大宗的丝绸贸易使葡人获得丰厚的利润。“仅生丝一项,自公元1580—1590年间每年运往果阿的生丝约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竟达36万两。到公元1636年这一年的出口量增到6000担,利润达72万两。”
 
西班牙人则以吕宋为基点展开对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的贸易。由于获利大,西班牙人对华兴趣极大。“在1620年以1艘200吨的大帆船载运生丝从菲律宾到新西班牙,每年可赢利200万比索。”由于中国生丝和纺织物大量涌进拉美市场,西班牙的纺织业和白银的收入直接受到影响,仅此可见当时的贸易数额之大。
 
与此同时,法国的里昂也开始了自己的丝织业,并成为欧洲的中心。里昂的丝织品虽产于法国,但其风格和图案受到中国的影响,“甚至印花绸缎上的各种图像,如人物鸟兽等,都是仿自中国。由于把多种颜色混合起来,深浅匀称,能引起人们非常愉快的感觉,所以欧洲人对它特别喜爱”。
 
二、瓷器
 
瓷器历来受到欧洲人的青睐,它是中国同欧洲和中亚贸易的主要产品,门多萨(JuanGonzález de Mendoza,1545—1618)较早地向西方指导了瓷器制作的方法:“他们把坚硬的泥土粉碎,碾磨它,放进用石灰和石头制成的水池中,在水里充分搅拌后,上层的浆他们用来制作精细的陶器……”但这种介绍仍是似是而非的,于是有人认为它是用蛋壳制作的,但要埋在地下八十年;又有人认为并不需要埋在地下,只是要风吹日晒四十年;有的则认为它需要埋入土中一百年。总之门多萨的介绍引起欧洲无数猜想。实际上,直到法国传教士殷弘绪(Francois-Xavier d’Entrecolles,1664—1741)的《瓷器制作新释》寄回法国后,西方才掌握了制瓷器的秘密。
 
1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还是十分新奇的东西,只有在少数宫廷中才有。随着茶叶输入欧洲,茶具的需求造成瓷器使用的普及。最初的欧洲茶具大都是在中国定做的,荷兰当时是中国瓷器远销欧洲的一个重要中介国。“荷兰商人在福建和更远的江西景德镇订购大量瓷器。为了订购荷兰市场畅销的瓷器,荷商在荷兰制作多种样品、木模、图案送到中国,再在中国依样制造。其实,带有中国图案的瓷器在欧洲更受欢迎。”
 
1540年威尼斯人已有了自己的瓷厂,荷兰和德国也分别在1628年和1637年有了自己的瓷厂。“这个时候,欧人制造品大量采用中国的饰纹,又进而仿效中国的款式。瓷器本是被认为中国所独创,其仿效中国画法,也是很自然的。”当时欧洲“中国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瓷器绘画上的中国风格,拥有这种中国风格的瓷器成为一种荣耀。甚至有人作诗赞美这种中国风格的瓷器:
 
中华土产有佳瓷,
尤物移人众所思。
艺苑能辟新世界,
倾城无处亦如斯。
 
三、茶叶
 
茶叶最早由荷兰人引入欧洲。早在1596年,荷兰人就看到茶叶在亚洲备受欢迎,于是开始从福建进口茶叶到欧洲。
 
1728年荷兰商船“科斯霍恩号”(Coxhorn)直航广州,1730年返航时带回有268479磅茶叶,利润很高。1685年,荷兰的医生戴克尔(C. Decker)出版了《奇妙的草药——茶叶》一书,极力推荐茶叶的神奇作用,但当时喝茶的人大都为贵族,因为“一磅茶叶价格高达50—70荷盾,一磅所谓的宫廷用茶,价格甚至高达100荷盾左右”。大约二十年后随着进口茶叶的增加,茶叶价格大跌,从此茶叶才进入寻常百姓家,茶成为大众所喜爱的可口饮料。
 
喝茶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修养、博学和典雅的象征。在1742年出版的一本《膳食学·茶·茶颂》中,有这样的诗句:
 
只在巴黎人们喜欢品茗,
就会满怀荣耀到处咏唱我的美名。
 
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对茶叶的顶礼膜拜。
 
四、漆器
 
17世纪时中国的漆器已开始大量输入欧洲,法国人第一次仿制华漆并获成功。在路易十四时代,漆器还是一种非常珍贵罕见的用品。“1703年,法国商船‘昂菲特里特’号从中国运回了整整一船漆器,引起全国性的轰动。此后,法国成了欧洲漆器的生产大国,法国匠人马丁兄弟制作的中国式家具饮誉全欧洲。”
 
以后的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也有了效仿中国漆器的制造厂,各地所生产的漆器普遍受到欢迎。
 
传入欧洲的还有中国桥、中国扇和家庭养的中国金鱼、孔雀等,这些东西当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欧洲“中国热”的重要方面。


推荐阅读


洛克与中国:

洛克“中国笔记”考辨

韩凌 著

从邂逅到相识: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

【法】梅谦立 著

启蒙的先声:

中国文化与启蒙运动

张西平 李颖 主编

中国和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

张西平 著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pupwaiwen



点击“阅读原文”带走这本好书!



“在看”我吗?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北大外文学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