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林广志:澳门学——历史阐述与现实关怀

澳門學(2022年第1期)|編者的話
1986年11月,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召開座談會,提出了建立“澳門學”的倡議;隨後,東亞大學澳門研究所、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社會科學學會等機構,分別於1989年、1994年、2000年舉辦了澳門學學術研討會,主要討論澳門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及其意義等問題。
2010年4月,澳門大學、澳門基金會、澳門歐洲研究學會以及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澳門學者同盟等機構聯合舉辦“首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澳門學進入了以理論性、學科性、國際性探索爲特徵的新階段。筆者時任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學術總監,在趙偉校長、郝雨凡代主任的領導和湯開建教授的指導下,參與策劃和組織了是次會議,並得到吳志良、麥健智、楊允中、楊開荊、徐靜慧等學者和朋友的支持;筆者還托鄭煒明兄協助,幸獲饒宗頤先生惠賜“澳門學”墨寶。這次“歷史性”會議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熱烈反響,八十多位學者就“澳門學”的學術範式、學科建設、學科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會後結集出版的《澳門學引論——首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爲澳門學研究迄今最集中也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此後,由澳門基金會、澳門大學牽頭,分別在里斯本、北京、廣州、澳門召開了第二至第六屆研討會。除了繼續就澳門學的概念、邊界、對象進行討論外,學界主要關注澳門學的學術價值、學科建設及其國際學術“能見度”等問題,如澳門學的學理結構與學術範式、澳門學與本土知識體系建構、澳門學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關係等。
經過上述兩個階段的討論,學界形成的共識是:澳門學是以澳門近五百年間中西文化交流乃至交融的歷程、形式和特徵爲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從澳門與世界的聯繫,澳門歷史文化及其“文化樣態”的豐富性、獨特性和案例性,澳門文化價值之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參考值來看,澳門學不能定位爲“地區性”的學問。
對於澳門學與“澳門研究”之邊界,有學者認爲,以歷史文化爲研究對象的謂之“澳門學”,以當代問題爲研究對象的謂之“澳門研究”;也有學者認爲,澳門學與“澳門研究”不可截然分開,“澳門研究”屬於澳門學範疇,澳門學是“澳門研究”的學科化,即澳門學是在“澳門研究”基礎上基於學科建設的概括和發展;還有學者認爲,澳門學有廣義、狹義之分,以歷史文化爲對象者是狹義的澳門學,以歷史文化及現實問題爲對象者是廣義的澳門學。
那麽,何謂“澳門學”?陳樹榮、黃漢強、許嘉璐、楊允中、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常紹溫、鄧開頌、章文欽、徐新、劉澤生、錢乘旦、郝雨凡、高翔、卓新平、薩安東、張西平、朱壽桐、李長森、林發欽、婁勝華、郭萬達、齊鵬飛等學者先後給出關於“澳門學”的定義或如何定義“澳門學”的思路。2010年,在回顧澳門學的研究歷程、主要成果的基礎上,筆者提出,澳門學必須從物質生產、社會結構、人群組織、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研究澳門社會的形成、變遷和發展的過程及其特徵,並且通過跨學科的、綜合比較的研究,發現澳門特有的政治模式、經濟模式和文化模式所蘊涵的意義,由此揭示澳門模式所呈現的一般性與特殊性規律。具體而言,澳門學是一門以豐富的文獻檔案、文化遺產爲基礎,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社會生活爲研究對象,探尋澳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藝術、民俗、對外關係之發展變遷及其規律與效應的綜合性學科。同時,把澳門歷史文化放在全球史視野來考察,提出“互動相生”的澳門學學術範式,希望以此解釋異質文化相遇相交所生成的新的“社會形態”。
顯然,澳門學是以歷史文化爲基礎和對象的。那麽,在新的時期又如何研究澳門歷史文化呢?2021年5月,在中國歷史研究院澳門歷史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高翔院長指出,“要以全域性、整體性、長時段的眼光,緊緊抓住澳門歷史文化的主綫和主脈,講清楚澳門歷史演進的總體過程,講明白澳門歷史發展所蘊涵的獨特精神、鮮明特質和社會發展規律,講透徹澳門與祖國內地密不可分的歷史聯繫和歷史邏輯”;吳志良博士也指出,“澳門最大的價值,是它的人文價值和文化內涵,而最能體現人文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又是它的歷史文化的底蘊和意義及其在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外交通史中的地位和國際人文交流中的作用”。以上精闢論述,既闡明了澳門歷史以及研究澳門歷史的價值,也爲今後澳門歷史文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當然,研究澳門學並非是在故紙堆中尋求滿足感,現實關懷也是澳門學的重要旨趣。中西文化數百年無間斷“互動相生”所纍積和“釀造”的現實社會,可謂澳門歷史文化的鮮活形態。研究獨特的澳門社會的形成及其原因,自然也是澳門學的研究對象和取之不盡的材料來源——從現實社會的影像回望歷史發展的軌跡,又從歷史的空間探尋未來發展的方向,歷史研究和現狀分析緊密相關。當前,澳門學的現實關懷表現爲,以史爲鏡、知史愛國,圍繞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的定位,挖掘澳門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爲“一國兩制”新實踐和澳門的長期繁榮發展注入人文動力,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學術力量。
2022年4月,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致力從歷史文化——澳門學的基本對象和核心內容——出發,闡釋澳門歷史文化、社會形態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發展模式及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和價值。該中心創辦的《澳門學》雜誌,既是澳門學研究成果發表的平臺,也是培養澳門學青年學者的園地,更是澳門學學術共同體的心靈家園。其欄目“文明大視野”開展以澳門爲樣態的關於中外文化互動相生乃至人類文明互動發展的討論;“澳門史新論”鼓勵基於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的原創研究成果;“專題研究”秉承回歸以來學界注重專題拓展的傳統,對相關專題進行縱深研究和集中呈現;“澳門學學人”則是學術史研究,評述和致敬長期從事澳門歷史文化研究的學界前輩。
作爲創刊號,本期看點頗多:普塔克教授考察了包括澳門在內的南中國諸島的歷史文化;熊月之先生重構了唐寶臣、容閎、唐廷樞、鄭觀應等香山人與“西風東漸”及民族覺醒的關係;岡恩教授重現了東南亞民族解放力量在澳門活動的歷史情境;金國平先生考釋了小橫琴的中外文地名,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頗具價值;湯開建先生論述了英國國家檔案館所藏粵澳漢文檔案的豐富性與重要性;由趙殿紅博士譯出的博克塞關於澳門議事會的考察並非“新論”,但仍具參考價值;黃文輝考證了客家人遷居九澳以及九澳建村的時間與過程;張中鵬、趙新良、何寧宇關於澳門近現代瘟疫防治以及城市公共衛生的論述,文德泉對澳門瘟疫防治史的回顧和高梅士關於1895年澳門鼠疫防治的報告,對當下新冠疫情的防控不無參考價值;楊開荊博士對黃漢強先生倡議和建設澳門學的貢獻的回顧與評述,是我們對澳門學前輩的深切緬懷和紀念。
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學》的創刊得到了學界的積極響應,金國平、吳志良、湯開建、李國強諸先生先後給予鼓勵和支持,尤其是金國平老師,不但代約普塔克、岡恩教授撰稿,代選文德泉、高斯華的葡文著述,還對雜誌的編輯方針提出指導意見;岡恩的論文由項方博士翻譯,葡語文獻由碩士生田一言、博士生楊楚喬翻譯。他們都是首次翻譯史學論文,經過查閱資料,反復修訂,最終呈現了頗爲準確、流暢的譯文。相信假以時日,這些年輕人一定會成長爲專業的歷史學文獻翻譯者。

編雜誌是個累人的活兒,而且吃力未必討好。2017年2月,當我卸下《澳門研究》執行主編之職,真的是如釋重負,且當下立志,以後再也不編雜誌了。沒想到的是,多年以後,卻又操持起這樣一本學術雜誌。雖蒙李行偉校長、唐嘉樂副校長、龐川副校長的支持,又得田衛平、趙殿紅、陳文源、張中鵬、葉麗鈺、项方、盧嘉諾、沈曉鳴諸君襄助編務,但作爲主事者,仍然“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耳順之年操此舊業,自知前路艱難,若能助推澳門學發展之一二,而學界諸君體其苦心,不吝指教,又或慷慨賜稿,扶持而行,則於願足矣。

作者:林廣志,歷史學博士,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歷史研究院澳門歷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澳門學學會會長;主要從事澳門歷史文化及公共政策研究,代表作有《盧九家族研究》《澳門之魂——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試論澳門學的概念、對象及其方法》等。

“澳門學”是以文獻檔案、文化遺產為基礎,以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為對象,探尋和建構澳門文化價值和知識體系的綜合性、國際性學科,致力闡釋澳門歷史文化、社會形態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發展模式及其對人類文明互鑒的意義和價值。

《澳門學》(國際刊號,澳門出版,半年刊)由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主辦,林廣志主編,是以研究澳門歷史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為宗旨的學術雜誌。該雜誌既是澳門學研究成果發表的國際平臺,也是培養澳門學青年學者的青蔥園地,更是澳門學學術共同體的心靈家園。其欄目“文明大視野”開展以澳門爲樣態的關於中外文化互動相生乃至人類文明互動發展的討論;“澳門史新論”鼓勵基於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的原創研究成果;“專題研究”秉承回歸以來學界注重專題史拓展的傳統,定期對某一專題進行縱深研究和集中呈現;“澳門學學人”則是學術史研究,評述和致敬長期以來從事澳門學研究的知名學者。






創刊詞

加強澳門歷史研究 服務澳門發展繁榮(高翔)

研究澳門歷史與編撰《澳門通史》(吳志良)

 

文明大視野

島嶼學何以可能——以宋明之際浙閩粵島嶼史為例(普塔克 撰  王洋 譯)

“雙視野人”與民族覺醒——以香山人在澳門、香港和上海的實踐為例(熊月之)

 

澳門史新論

又一座研究清代澳門歷史的資料寶庫——英國國家檔案館藏清代粵澳漢文檔案述評(湯開建)

澳門議事會的成立及其早期運作(博克塞 撰  趙殿紅 譯)

亞洲革命浪潮中的澳門——東南亞反殖民民族主義者的避難地傑弗里·C. 岡恩 撰  項方 譯)

小橫琴:中外文地名考釋及其歷史地位(金國平)

澳門路環島村落建置與客家民系遷入考析(黃文輝)

 

防疫史研究

瘟疫對近代澳門社會經濟的衝擊及其疫後恢復(趙新良)

近代澳門的疫情信息傳播及其防治效應——以1894-1895年鼠疫防治為中心(何寧宇)

清末民初澳門的瘟疫防控與城市發展(張中鵬)

19-20世紀澳門霍亂的流行與防治(文德泉 撰  楊楚喬 譯)

1895年澳門流行病腺鼠疫報告(高斯華 撰  田一言 譯)

 

澳門學學人

黃漢強與澳門學(楊開荊)

 

編者的話

澳門學:歷史闡述與現實關懷(林廣志)







 END 

長按二維碼

就可以關注我們啦~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濠江新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