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钱英诰命”与宁津所归属问题初探

2021年春,笔者在走访时,发现一份“奉天诰命”。什么是“奉天诰命”呢?明清时,六品以上官员,如果功绩显赫会得到皇帝的封赠命令,即诰命。这份“奉天诰命”,系明永乐十四年(1418年),朝廷封赠一位宁津所的钱英百户武官,内中详细历叙了其履历和战功以及对其及家人的封赠。

在荣成市宁津街道的西钱家、东钱家、宁津所、所前杜家等村,分布有大量钱姓居民。他们大都为明代卫所世袭武官钱英的后代,而这份“奉天诰命”,即收藏在钱英的后代家中,被视为传家之宝世代珍藏。这份“奉天诰命”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虽然以前在收集到的族谱也有类似的“奉天诰命”,但都是抄写件,这是迄今威海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份“诰命”原件,属于珍贵文物,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为便于描述,以下称其为“钱英诰命”,见图一。 
图一 永乐十四年“钱英诰命”

一、诰命及文字

“钱英诰命”分为两片,质地均为织锦。一片为外包件,上有用提花技术织成的龙凤图案和“奉天诰命”四个字。另一片为正文件,毛笔书写,虽有少量破损,但文字完整。正文件前后各有一枚朱红印记,由于时间长久,难以辨认印记内容。前一枚印记较大,应为制作部门的印记,后一枚印记较小,上有3列小字,经辨认,右一列为“□字贰□拾捌号”,应是档案编号,后两列为“查考相同,并无洗改”,疑似钱英带着“诰命”赴任时,主管部门到朝廷核验真伪,朝廷相关部门根据底档查证后写的字、盖的印。
为了最大限度保留正文的文字和格式,“钱英诰命”文字照排,见图二。 

图二 永乐十四年“钱英诰命”照排文字

为方便阅读,把“钱英诰命”上的文字使用简化字并进行断句、加标点如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钱英,旧名亚宗,年五十三岁,浙江台州府黄岩县三十三都人。

有姑父王得名,原系方氏军。洪武十六年,起取、拨充府军卫水军所军。当年四月,有姑父病故,将亚宗补役。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出姓;八月,蒙调大宁右卫右所。洪武二十五年四月,调富峪卫后所。

洪武三十二年十月,大宁归顺,就调北京;十二月,随军奉天征讨,取紫荆关、广昌。洪武三十三年正月,取蔚州(今河北蔚县),攻围大同;四月,白沟河(今雄安新区北侧一带)大战,全胜;五月,攻围济南;七月,升小旗;十月,攻克沧州;十二月,东昌(今聊城)大战。洪武三十四年三月,夹河(今衡水一带)大战,全胜;闰三月,稁城(今石家庄)大战,全胜;四月,攻围顺德(今邢台);十月,攻克西水寨(今河北易县),升总旗洪武三十五年正月,攻克东阿、东平、汶上等处;四月,小河、齐眉山、灵璧县大战;全胜,攻破营寨;五月,至泗州本城,归顺,过淮河、克盱眙至扬州本城,归顺;六月,渡江;十三日,平定京师;十一月十四日,钦除昭信校尉、靖海卫宁津所百户。

永乐二年十二月二十一,钦与世袭;父钱与僧,赠昭信校尉、营军百户;母郑氏,赠安人;妻陈氏,封安人。

这份正文内容,详细记载了钱英在明初的从军和功封情况,为了便于进一步了解正文内容,加入彼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军户相关制度,进一步解读。
“钱英诰命”视频

二、诰命的文字解读及史料价值

钱英的姑父王得名,元末参加了浙东方国珍(13191374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一月,方国珍率部归降朱元璋。
洪武年间,朝廷为了增加兵源,征讨元残余势力,曾对元末群雄麾下已经解甲为民的将士进行广泛收集(亦称“招集”“起取”),重新收编为卫所旗军。就在这种情况下,洪武十六年,王得名被收集、拨充到皇家亲军二十六卫之一的府军卫水军千户所从军。收集从军的人也为世袭军户,父死则子代,不得豁免。当年四月,姑父病故,或姑父无嗣,或钱家与王家为同一收集编组,钱英以王得名的名额补役。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军册中的名字改为钱英(出姓)。八月,年富力强的钱英,被调到在宁中东一带驻防的大宁右卫右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又调至河北省承德一带的富峪卫后千户所。这期间一直随燕王朱棣抵御和追击元蒙古残余势力。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改元建文,随后开始了“削藩”。洪武三十二年(1399,建文元年)七月(注),朱棣在北京发动“靖难之役”,北平周边的通州遵化、密云等地归附;后攻破居庸关怀来等地,河北永平府大宁等地军队也先后归附。这年的十二月,随军归附的钱英跟随燕王朱棣,开始“奉天征讨”,经历了“靖难之役”主要战斗。洪武三十三年七月,攻围济南有功,功升小旗(辖10人);洪武三十四年十月,攻克河北易县的西水寨,功升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洪武三十五年(1402,建文四年)六月,平定南京;局势稳定后,朱棣开始论功行赏,十一月十四日,封钱英为昭信校尉、靖海卫宁津所正六品百户之职,进入武官序列。永乐二年十二月二十一,钦与世袭,即家族世代可以承袭百户的官职、享受百户的俸禄,并赠封钱英的父母和妻氏。

注: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废除建文年号,前后共四年。改建文元年(1399年)为洪武三十二年,改建文四年(1402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

康熙《靖海卫志》、雍正《文登县志》和道光《荣成市志》,只记录了宁津所下的五位百户,按编制彼时宁津所应有百户十员,其中记有“钱旺,南直山阳人,洪武间封。万历志无。”南直隶山阳县为今江苏省淮安市,钱旺与钱英的籍贯和始封时间都不同,是地方志误记还是钱旺与钱英分属两个钱氏家族,由于未收集到当地“钱氏族谱”之类的相关史料,暂时还无法确定。
根据2007版《荣成市地名志》记载“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始祖、钱晟、钱煜兄弟三人由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三十三都有庄村徙此分东西建村,兄钱、钱晟两人居西,故名大钱家,1944年大钱家以方位更名西钱家。弟钱煜居东,故名小钱家,1940年小钱家以方位更名东钱家。”对比“钱英诰命”的文字,两个钱家村的建村时间和始迁祖都需要进一步论证和修改。
这份“钱英诰命”除了对地方志和地名形成具有参考价值外,还有一处文字引起极大争议,那就是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文四年)钱英被“钦除昭信校尉、靖海卫宁津所百户”。宁津所的性质与归属,一直是地方史爱好者探讨的一个问题,此处文字对于进一步弄清明初卫与所的关系提供了一份实证,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明末清初《山东直隶盛京海疆图》中的宁津所


三、卫与所的关系

1.千户所的性质

明代,千户所分“守御”和“备御”两种,目前学者根据史料研究,这两种千户所的性质基本达成共识。
备御千户所,通常名字中还含有“左、右、中、前、后”等方位词,这就是卫下属的所,称“卫辖所”。有的备御所前面又加了与卫不同的地名,说明这个所不在卫城之内,属于卫的派出机构,有自己独立的防区和城池。就威海的海防卫所来说,“百尺崖备御后千户所”和“寻山备御后千户所”,威海卫和成山卫把它的“三所”中的“后所”派到了百尺崖和寻山建立所城,设立防区,但仍归威海卫和成山管辖。靖海卫无派出“所”,三个所均以卫城为根据地。
守御千户所,在明代大部分时间里与附近的卫无管辖关系,称“直隶所”,与卫一样,直接归都司管辖,如:威海境内的“宁津守御千户所”和“海阳守御千户所”,在明大部分时间里都直接隶属山东都司和山东备倭都司管辖。至于后期文献中记载“宁津守御千户所”归“靖海卫”管辖,那已经是清代的事情了,雍正《文登县志》卷之二记载“宁津所属靖海卫顺治十二年1655),裁并入卫”。
明代,由于守御所和备御所隶属关系的不同,兵种设置也不同,守御所与卫兵种的设置是一样的,有城守、京操军、屯田及捕倭等军余,备御所史书一般不记载所属兵种情况。比如,在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一中,宁津守御千户所、海阳守御千户所均有兵种设置数量的记载,而百尺崖后所和寻山后所就无兵种设置数量的记载。《筹海图编》在山东兵防官考中“沿海卫所”下记载的兵种更为详细,“百尺所”和“寻山所”只有守城军余,并无其他三个兵种配置。 

《筹海图编》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刻本

另外,在史料里守御所和备御所,都有自己的“墩”和“堡”记载,但守御所有自己名下的“屯”,备御所无自己名下“屯”。由此看出,守御所有为自己供给粮草的“屯田”,而备御所的粮草供给是由所属的卫负责的,屯田都是由卫统一管理,在卫的名下。

由此可见,虽然都是千户所,备御所和守御所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守御所相对更加独立而不是附属于周围的卫,所以史书关于守御千户所的记载更多、更详细。但由于史料在记述千户所时,全名比较长,经常省略“守御”和“备御”二字,甚至备御所的方位词也经常省略,这就为我们判断千户所的性质带来了困难,比如“宁津所”“寻山所”,单从名称就不好判断是“守御所”还是“备御所”。那“守御”和“备御”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所区分的呢?

2.“守御”和“备御”千户所的设立

史料并没有系统明确记载“守御”和“备御”千户所是什么时候分开的,从《明太祖实录》实录来看,有大量关于守御千户所的记载。例如早期就有“乙巳冬十月,立永新守御千户所”,“洪武元年三月,置广信守御千户所”等,乙巳年为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洪武元年是1368年,也就是说,元末明初,守御千户所就已经广泛存在。本地关于守御千户所的记载可追索到洪武九年之前的登州守御千户所,明·泰昌《登州府志》卷之十关于登州卫记有“洪武九年,升(登)州为府,知府周斌奏改(登州守御千户所升为(登州)卫”
备御千户所作为卫的下属编制单位,设立时间应随与卫的设立同步的,《明太祖实录》在卷之十一记“壬寅…十二月…以元帅吴复为振武卫指挥同知”。壬寅年,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记“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置莱州卫,在(莱州)府治东南”。至于备御千户所《明太祖实录》并未提及,或许是有上一级机构卫的存在,但其他史料里明确的记载了备御千户所,比如《明文登县石城修葺碑帖》就记载了洪武五年“莱州卫文登备御后右所”修筑了文登县城;·景泰《寰宇通志》卷七十六关于宁海卫记有“在宁海州(牟平)治西,本莱州卫左千户所,洪武二年调于此,十年升为卫”,也就是说莱州卫左千户所洪武二年调到宁海州驻防,完整名应为“莱州卫宁海备御左千户所”。
既然明初“守御”和“备御”千户所,就已经同时存在,且有所区别,那么作为守御所的宁津所,为什么会在“钱英诰命”中出现“靖海卫宁津所”?宁津所到底是靖海卫的一个备御所还是直隶于都司的守御所呢?

宁津所城城墙遗址

3.宁津所设立和性质

关于宁津所设立的时间,史料记载有所不同,现在基本统一到明·景泰《寰宇通志》记载“宁津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一年置”,这一时间也正是设置山东海防七卫(包括靖海卫)的时间。这一说法也被《威海卫志》收录的一篇永乐二年所作的《新设威海卫捕倭屯田军记》所证实,“今当险要之处,自威海而抵安东,凡设直隶卫者七;自宁津而至雄崖,凡设直隶所者四。”这里说的非常清楚,宁津所是“直隶所”,即直隶于都司的千户所,设置之初就是守御所。
从整个明代来看,宁津所是直隶于山东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得到其他众多史料证实的,比如明嘉靖《筹海图编》、《山东通志》、《宁海州志》都有明确记载宁津所是守御所,书中同时也记载了大量的备御所,用词和兵种等设置都明显不同。另外,《明代辽东档案汇编》里留下的嘉靖时期明代档案,从各级卫所呈文的格式和关系也充分说明宁津所为直隶守御所。
那为何在永乐十四年的“钱英诰命”会出现洪武三十五年…靖海卫宁津所的记述?历史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史料在记述历史时,往往只记录某一个时点上的状态。我们推测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某个短暂的时间段中,宁津守御所被调整为宁津备御所,曾归靖海卫管辖,或归在靖海卫名下,但由于时间较短,又错过史料记述的时间点,故而未记。

城墙砖砌筑的民房(宁津所村)


4.有关守御所归属关系的其他史料

在流传下来的成书于康熙二十三年的《赛氏族谱》老谱中,关于其始迁祖赛纳的记录,提示了宁津所可能曾为靖海卫中所的一种可能。康熙《靖海卫志》、雍正和道光《文登县志》均记:赛纳,山后人,宁津所镇抚。而《赛氏族谱》记载,其始迁祖赛纳,“永乐四年(1406年),始祖所袭其为陕西沙州卫后所镇抚尔撒力之职”;“宣德六年(1431年),陕西都司遣百户衷神保等伴送赴京进马,兵部奏袭职,调甘州卫任镇抚;正统二年(1437年)十月,调山东登州府靖海卫世袭中所镇抚”。后期光绪《文登县志》修正为“世袭靖海卫中所镇抚赛纳墓,在(靖海卫)卫城东三里。”。从《赛氏族谱》记载前几世祖葬地均为“葬卫茔”来看,赛家开始的居住地应为靖海卫而不是宁津所。
史料记载的矛盾不好解释,若早期方志和族谱记载无误,或许,宁津所曾一度为靖海卫的备御中千户所,但仅凭这条史料做出这一判断,略显牵强,还需寻找其他史料辅证。

《赛氏族谱》《靖海卫志》《张氏族谱》

与宁津守御所相同性质的奇山守御所(今烟台市),留下来的《张氏族谱》记“高祖张贵原任密云中卫前所副千户,故曾祖张升袭,宣德六年调今宁海卫奇山守御千户所”,族谱并未说明“”为何时,按时间推算应为嘉靖年间。前文所引正史记载显示,嘉靖年间奇山守御千户所应为直隶所无疑,难道守御千户所虽然是直隶都司的千户所,但和附近的卫还存在一种某种特殊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与卫属的备御千户所是不同的,只是我们现在还说不清这种关系而已。

四、结语

“钱英诰命”的出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珍贵史料的同时,也提出一个超出我们对历史认知的问题。那就是宁津所是否曾归过靖海卫,成为靖海卫的一个备御所;又或,直隶守御所曾挂在靖海卫名下,有种特殊的所属关系。虽然这一问题尚未解决,但在以后的史料查阅过程中,留意这一问题,积累更多的史料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希望将来的一天,我们能够彻底破解明代海防守御所与附近卫的所属关系这一谜题。

欢迎点击+关注“威海卫所”公众号



相关链接:

“莱州卫文登备御后右所”的发现

明代的封赠制度解读

明代的将军与校尉解读

津所东墩历史名字的探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威海卫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