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倭寇

边关何处|马光:元末明初东亚海域的倭患与多边外交

整理丨成学远  审定丨胡箫白 马光 2022年4月23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柳诒徵学堂强基计划“边关何处:新视野下的明清边疆”线上系列讲座迎来了第七场,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马光进行了“元末明初东亚海域的倭患与多边外交”的专题演讲。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箫白主持,共300余位师生参与。 马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所讲之主题——海洋史的重要性,指出元明海洋史研究的发轫与南京大学… 阅读更多 »边关何处|马光:元末明初东亚海域的倭患与多边外交

王煜焜 | “正使”抑或“伪使”:16世纪中期的遣明使、倭寇与明、日通交的侧面考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 编者按 明代统治者利用朝贡体制,维持着国际秩序。通过贸易往来,给予朝贡国经济利益,保障地区安全稳定,憧憬着“万国来朝”的盛况。但明朝随着实力的衰弱,不得以下降了朝贡使节的待遇,致使朝贡使节与地方官员产生摩擦。明朝就曾多次,因日本使团违反入贡规定,而拒绝接纳。《“正使”抑或“伪使”:16世纪中期的遣明使、倭寇与明、日通交的侧面考察》一文便通过中日文献的互参,分析了日本入贡被拒… 阅读更多 »王煜焜 | “正使”抑或“伪使”:16世纪中期的遣明使、倭寇与明、日通交的侧面考察

【明清史】韩东育|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的关系实态——以中朝、中日关系为核心

韩东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东亚史、中日关系史。 东亚“封贡体系”,又名“册封体系”,脱胎于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原理。然而,这里有两大难题亟待疏解:其一,历史分期争论中看似真确的“秦汉以降无封建说”,能否说明展开于“天下”背景下的跨境体制?其二,形成于东亚地区的“封贡体系”,能否与“周制分封”等量齐观并因此而不言自明? 有学者指出,“封建制”否定… 阅读更多 »【明清史】韩东育|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的关系实态——以中朝、中日关系为核心

一块墓志讲述的“望海埚之战”

文/阎海  孙平 在近代以前,中日之间曾爆发过多次战事,同大规模的战争相比,明永乐十七年(1419)发生在辽东的“望海埚之战”只能算一场战斗,并且不是国与国之间交战,而是明朝边防军与日本海盗之间的战斗,但此战对于明代辽东地区的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是明代辽东重要的历史事件。 关于 “望海埚之战”的历史记载十分有限,与“望海埚之战”有关的文物资料则更为少见,辽宁盖州出土的明威将军徐瑞墓志中提到了其先祖徐… 阅读更多 »一块墓志讲述的“望海埚之战”

罗丽馨著《十九世纪前的日韩关系与相互认识》

罗丽馨著《十九世纪前的日韩关系与相互认识》推荐 刘序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 本书分三篇,第一篇「日本的朝鲜观」;第二篇「朝鲜的日本观」;第三篇「十六世纪末的朝鲜战争」,共十五章,是由作者于2004-2017年间在国内知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汇整而成。 主要讨论7-19世纪日韩两国间的政经往来和相互认识问题。由神功皇后征服三韩传说的塑造,到十三世纪元军东… 阅读更多 »罗丽馨著《十九世纪前的日韩关系与相互认识》

元代海防出现时间考辨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4日总第1906期,作者:赵彦风 在中国传统海防发展的过程中,元代处于一个由内向外的重要转折时期。元代中后期,倭寇的海上入侵则使沿海的防御进一步加强,启明代抗倭之先河。现有涉及元代海防研究论著中,在元代海防出现的时间、海防的对象、海防机构的设置等问题上还留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特别是对元代海防出现的时间,各方观点不一,对于了解和研究元代的海防,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阅读更多 »元代海防出现时间考辨

《历史与社会文摘》2019年第4期目录

【学术史】 仇鹿鸣 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5 崔志海 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 9 【经济与社会】 王 申 绍兴时期见钱关子至东南会子的演进 13 江 沛 传媒、政争、工商业与五四运动的形成 15 刘 芳 庚子中美地方赔款 17 倪正春许 诺 早期殖民国家的双重标准 19 【政治与社会】 代国玺 休耕制度与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 23 王安宇 秦汉时期的异地诉讼 25 余同怀柏 桦 … 阅读更多 »《历史与社会文摘》2019年第4期目录

孙卫国 孙中奇 | 近百年来中国对万历朝鲜之役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编者按:近百年来,对万历朝鲜之役的研究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深入,逐渐重视、严谨和全面。二十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者和研究专著都不算多。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界对于万历朝鲜之役的研究全面推进,学术活动日渐融入国际学术的阵营之中。本文就近百年来中国对于万历朝鲜之役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近百年来学术的成就与发展。直到今日,中国学术界对万历朝鲜之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问题依然很多。对… 阅读更多 »孙卫国 孙中奇 | 近百年来中国对万历朝鲜之役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开海贸易、自然灾害与气候变迁——元代中国沿海的倭患及其原因新探

按:2014年8月,小稿初定。2017年9月,在韩国访学期间,又做了进一步修订。从动笔到现在,一眨眼四年多过去了。最初,原计划只是写一两页的背景介绍,没想到随着思考的深入,感觉越来越有料,越好玩。拉拉扯扯,也就成了如今的模样。 一提倭寇,都会想到明代嘉靖大倭患,进而自觉不自觉讨论海禁与倭寇的关系。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谓汗牛充栋,不少经济史学家甚至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讨论二者的关联。本人学力不… 阅读更多 »开海贸易、自然灾害与气候变迁——元代中国沿海的倭患及其原因新探

李伯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商”与”盗”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16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印度洋海域和东亚海域的海上贸易中,不仅没有一种大家都遵循的贸易规则,没有安全保障机制和仲裁机制,甚至也没有一种共同的商业语言。   西欧殖民者来到东亚后,对活跃在这里的华人海上贸易商业进行打压,这是不争的事实。还应当注意:贸易不同于单纯的掠夺。各国商人在东亚,除了竞争,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   “市通则寇转… 阅读更多 »李伯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商”与”盗”

杨国桢 | 中华海洋文明的时代划分

海洋文明的演进即人类拓展海洋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历史进程, 可划为区域海洋时代、全球海洋时代、立体海洋时代。区域海洋时代萌芽于远古, 成长在古代,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主要在欧亚大陆, 大陆文明占据优势, 海洋文明的发展空间是区域性的。全球海洋时代萌芽于古代的大航海, 从近代早期“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现在, 海洋发展推动西欧的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 实现社会和文明的转型, 海洋文明的发展空间是全球性的。立… 阅读更多 »杨国桢 | 中华海洋文明的时代划分

谢贵安:《明实录》研究述要

《明实录》是有明一代最系统、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史料论原始自然首推明代档案,它是明朝中央及地方政权在行使统治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类别的文件。明代档案文件分为二十种:“凡上所下有十:一诏、二诰、三制、四敕、五册文、六谕、七书、八符、九令、十檄;凡下所上亦有十:一题、二奏启、三表笺、四讲章、五书状、六文册、七揭帖、八会议、九露布、十译。”[i] 它们是编纂《明实录》主要依据的原始资料。然而,由于明末战… 阅读更多 »谢贵安:《明实录》研究述要

黄修志 | 书籍与治教:朝鲜王朝对华书籍交流与“小中华”意识

摘 要:朝鲜王朝大规模的对华书籍交流,令日本、琉球、安南等难望其项背,这主要是由地缘格局、政治结构和治国理念所致。朝鲜“小中华”意识刺激了对华书籍交流,而朝鲜对华书籍交流又促进了“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和变迁。总体来说,朝鲜前期的对华书籍交流带有更多的“尊王”和“慕华”色彩,朝鲜后期则带有更多的“尊周”和“攘夷”意味,但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摆脱不了“事大”的影子,最终使朝鲜保持了政权稳定。朝鲜对华书籍交… 阅读更多 »黄修志 | 书籍与治教:朝鲜王朝对华书籍交流与“小中华”意识

滨下武志、舒小昀 |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文章发表于《南国学术》2015年第4期第4—15页 舒小昀(左),滨下武志(右) 滨下武志 1974年在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获硕士学位;1979—2006年任教于一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2006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全职教授;2008—2017年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2017年6月至今任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的研究,代表性著… 阅读更多 »滨下武志、舒小昀 |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新书|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1 目录 001  读《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感言/金国平 001  蜈蚣船和葡萄牙人 016  明代澳门与东南亚的贸易 047  1640—1667年间澳门与望加锡之贸易 065  澳门经济与人口的变迁——发展过程研究 085  澳门的奴隶买卖和黑人 094  《澳门记略》中的鸟类记载 120  澳门:中国面向拉丁世界的窗口 133  一部现代版的“澳门实录”——《澳门编年史》序 138  … 阅读更多 »新书|普塔克澳门史与海洋史论集

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 ——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

提要 这篇文章选择13~16世纪发生在东北亚的三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蒙古袭来”(1274,1281)、“应永之役”(1419)和“壬辰丁酉之役”(1592,1597),来讨论国别史与东亚史之间的差异。本文指出,如果仅仅站在一国历史的立场、角度和视野来观看发生在东亚的历史,会出现“死角”或“盲点”。因为,只有一个圆心(国家)的历史叙述,会使得历史有中心有边缘,中心虽然清晰,但边缘常常含糊甚至舍弃。其… 阅读更多 »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 ——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

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倭寇”与“日本”

【内容提要】“倭寇”问题,是影响明代官方对日本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洪武时期基于重构东亚封贡体制及宣示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在最初的对日诏书中,采取了将“倭寇 与“日本相关联的督促策略。随着双方交涉的逐渐展开,尤其是永乐至正德年间,明朝与日本“封贡”关系的日渐确立,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基本采取了“倭寇”与“日本”两分的看法。虽然嘉靖初年的“宁波争贡”事件及后来“大倭寇”的兴起,对明代官方“… 阅读更多 »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倭寇”与“日本”

中国明清海盗研究回顾——以英文论著为中心

摘要:1522年至1810年间,中国南方海盗的规模及范围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人们称之为“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在这段超越了三个世纪之久的时期内,海盗活动共出现过三次高峰:第一次发生在1522年至1574年间,明朝实施严厉海禁,商人海盗和倭寇活动频繁;第二次发生在1620年到1684年之间,明清鼎革之际的无秩序状态,使得海盗集团得以控制中国沿海区域;第三次则出现在1780年至1810年间,乾嘉时… 阅读更多 »中国明清海盗研究回顾——以英文论著为中心

陈尚胜 | 东亚海域前期倭寇与朝贡体系的防控

摘要: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是东亚海域史中倭寇的活跃时期,学术界把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的倭寇称为前期倭寇。文章考察了高丽、明朝围绕前期倭寇,与日本南北朝以及室町幕府之间的相关交涉活动。认为,高丽在14世纪后期与日本南北朝以及明朝之间,在倭寇情报和防范、解救被掳他国人口、帮助缉捕海洋犯罪逃犯等方面,开始有了初步合作。而到15世纪,随着明朝与朝鲜王朝、明朝与日本室町幕府之间封贡关系的建立,在防范… 阅读更多 »陈尚胜 | 东亚海域前期倭寇与朝贡体系的防控

元朝海疆经略的经验与教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7日第657期 作者:姚建根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肇建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最大时,“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过汉唐而成为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南越海表”一语,揭示出蒙古族这个跨马引弓的草原民族与海洋结下的不解之缘。从军事层面探讨元朝对海疆经略的得失,或许可以令人有所感悟。   多管齐下经略海疆   元朝对海疆的军事经略,可从三… 阅读更多 »元朝海疆经略的经验与教训

从明航海侯张赫与靖海侯吴祯的琉球大洋之战看明清与琉球王国的海上分界 ——我国东海专属经济区东界的历史依据

元末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将领中,有两位后来成为著名水师统帅,即张赫与吴祯,逝后分别葬于南京南郊的雨花区西善桥街道小刘村与东郊的板仓街3号新世界花园小区内,其中吴祯墓2006年还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史料数次提到,张赫与吴祯率水师抗击倭寇之事。杨国桢先生与刘璐璐新近有专文讨论这次追击倭寇的海战,但未详释“琉球大洋”的地望。本文拟就张赫与吴祯所至之“琉球大洋”为切入点,着重讨论明清中国与琉… 阅读更多 »从明航海侯张赫与靖海侯吴祯的琉球大洋之战看明清与琉球王国的海上分界 ——我国东海专属经济区东界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