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海洋史

刘义杰 | “去怕七洲,回怕昆仑”解

七洲 “去怕七洲,回怕昆仑”解 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开始记载航海谚语“去怕七洲、回怕昆仑”后,直到清末,它一直是航海家恪守的航海要诀。过往史地专家大多局限于对“七洲”地望的考证,而疏于对其航海本意的理解。本文以航海针路簿和舆地图为证,确认航海谚语中的“七洲洋”就是海南岛东北方海域中的七洲列岛。并提出了解读“去怕七洲、回怕昆仑”的正确方法,即从《顺风相送》、《东西洋考》和《指南正法》等更路簿中寻… 阅读更多 »刘义杰 | “去怕七洲,回怕昆仑”解

蔡香玉 | 广州十三行法语文献略述

广州十三行法语文献略述 十三行时期(1684——1842),曾有一批以法语为母语、或者是能够熟练使用法语的商人群体在广州口岸活动。前者主要是法国人,随法国东印度公司而来,个别商人来自瑞士,后者则来自荷兰、德意志等法国周边国家或地区。而目前十三行研究中心所在地、也是广州大学城所在地的番禺区小谷围岛,在当时的西方文献中被称为法国人岛,主要即因该岛曾是法国东印度公司商船水手的居停游冶之所。这些商人群体留… 阅读更多 »蔡香玉 | 广州十三行法语文献略述

李玉尚 | 被遗忘的海疆:中国海洋环境史研究

【核心提示】 中国海洋历史的深入研究,使原先边疆与帝国核心区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多少纠正了过去多以“大陆”为中心的史学研究思路,从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海洋是联系各国、各地区间的孔道,由此产生海上交通、贸易、海港、移民与区域开发、国际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一百多年来,上述对象一直都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但仍“远未解决海洋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也缺乏社会思想的震撼力,甚至没有改变史学工作者以陆地农… 阅读更多 »李玉尚 | 被遗忘的海疆:中国海洋环境史研究

河世凤 | 近年来韩国海洋史研究概况

近年来“海洋”在韩国成了关键词之一。2008年出版的朱京哲著《大航海时代》达600页之厚,却销售了 14000本之多,这本书被三星经济研究所选定为”2009年大韩民国CEO假期必读书”之一而倍受关注。2008年《韩民族日报》开辟并连载了以“文明与大海”专栏,同年《世界日报》也开辟并连载了以“掌控大海”为主题的纪事。2009年《釜山日报》连载了 “海洋城市与海洋文明的故事”。2009年,… 阅读更多 »河世凤 | 近年来韩国海洋史研究概况

书讯 | 《海商帝国:郑氏集团的官商关系及其起源(1625-1683)》

刘强著:《海商帝国:郑氏集团的官商关系及其起源(1625-1683)》,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始于15世纪的大航海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并将已有的区域性贸易圈重新整合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全球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带来了全球性的商业革命,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正是肇始于此。17世纪正是全球商业革命的黄金时期,而1625-1683年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的郑氏集团是这场商业革命的重要… 阅读更多 »书讯 | 《海商帝国:郑氏集团的官商关系及其起源(1625-1683)》

许光秋 | 国外海洋史研究状况

海洋史是研究人类在海上活动的历史。虽然地方史、国别史、民族史也研究地方、民族、国家的海上活动,但是海洋史着重于从全球方面的视觉来观察、分析、研究人类的海洋活动,着重于人类与全球的主要海上通道,与各大海,以及与各大洋的相互关系。目前海洋史的研究范围相当广,包括航海、海上航道、捕鱼业、捕鲸业、国际海洋法、海军史、造船史、海上航行史、船只设计、海上探险、海洋探索、海底考古、海上贸易、海上灾难、海上灯塔、… 阅读更多 »许光秋 | 国外海洋史研究状况

“宋元交替时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6-02-26 来源:海交史研究 2015 年第 2 期 作者:肖彩雅 浏览:220次 2015 年 11 月 26—27 日,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史地与文化研究平台、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承办的 “宋元交替时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召开。来自国内、港澳地区及阳江本地百余位专家学者参… 阅读更多 »“宋元交替时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综述

明代巡洋会哨制度及其在海疆防务中的地位

牛传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4期 摘要:文章探讨了明代出海军巡洋会哨制度在沿海遭遇倭寇袭扰的背景下逐步完善的过程及其在海疆防务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出海军巡哨与沿海瞭探烽堠、墩台、陆上卫所营堡及巡检司军兵共同 构成一多层次、有纵深的海疆防务体制,而巡哨尤关紧要。巡哨军信汛地以海中岛屿为中心,联点成线,梭织成面,增强了海上防务的主动性、整体性与内部战哨区的层次性、协调性,拓展了 海上防御纵深… 阅读更多 »明代巡洋会哨制度及其在海疆防务中的地位

普塔克 :“亚洲海峡历史”导言

【编者谨按】随着海洋史研究的不断拓展,诸如港口、湾区、岛屿等海洋地理单元相继进入海洋史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一新趋势。2010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首席汉学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顾问普塔克教授在中心主办的“史学前沿论坛”上提出,应该尝试从“海峡的视角”探究亚洲海峡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发展轨迹,寻求构建海峡作为人类文明交流的“海洋通道”的功能与作用的历史解释和理论模式。毫… 阅读更多 »普塔克 :“亚洲海峡历史”导言

海舶生活史浅议

蔡鸿生 海洋史研究 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就是以海舶为载体,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舶人必须掌握新的生活技能,养成新的生活习惯,采取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从居民到船民的转变,在惊涛骇浪中有所作为。历史研究应当以人为本,陆上如此,海上也是如此。对海洋史来说,研究海舶的航行生活,并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这方面的课题,涉及海洋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交融会通,非三言两语所能济事… 阅读更多 »海舶生活史浅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综述 高元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内容提要:漕运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十分兴盛。相关学者就各朝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的社会职能、实际运转、管理系统、运输人员、漕弊、漕讼与减漕运动、漕运中的商业活动,以及漕粮河运和海运的变迁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 阅读更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漕运史研究综述

杨国桢:重新认识西方的“海洋国家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DH15)。 【作者简介】杨国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史。 【内容摘要】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重新认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科学与国家分析框架下的“海洋国家”话语,指出“海洋国家”实质上是马汉“海权论”话语策略中的一个概念;麦金德则通过海陆二分法和民主、专制二分法的组合,构建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对… 阅读更多 »杨国桢:重新认识西方的“海洋国家论””

海洋史与世界史认知体系

[摘要]海洋人的生活是冒险出海探索的延续,因此呈现出通过各种海洋信仰来祈求平安的现象。这应该算是一种心理保险。他们不满足于单一的信仰,而是呈现出一种依靠多种信仰获得心理上的安全的现象。 一、序言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封闭式”、“隔断式”的。朝鲜时代持续了500余年的“海禁”与“锁国”政策,其对历史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在开放化、世界化的当今时代,仍不知不觉地制约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研究被分割为韩国史… 阅读更多 »海洋史与世界史认知体系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张雪慧,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63~70頁 摘要:本文利用中外历史学、语言文学、考古学等数据、特别是以往不太为人注意的原始材料,考查论述元代中国同高丽经过海、陆交通进行的多种渠道、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贸易往来,种类丰富的进出口商品,及商业活动对双方社会风习和民众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元丽民间商人的交往更生动的反映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关键词:元 高丽 贸易… 阅读更多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明代登辽海道的兴废与辽东边疆经略

陈晓珊 辽东是明代北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区,其治乱形势直接关系到明王朝的兴衰。由于位置偏在东北一隅,明代辽东与内地之间的交往,只能通过两条道路进行。一条是 经山海关与辽西走廊的陆路,另一条则是经渤海海峡,从山东半岛北部的登州、莱州到达辽东半岛的海路。洪武初年,明军从登莱地区渡海北上,击败残元势力,将 辽东地方纳入明朝治下,而当时辽东驻军所需的粮食、布匹等后勤物资,也都要通过登辽之间的海路转运获得。… 阅读更多 »明代登辽海道的兴废与辽东边疆经略

以《巴达维亚城日志》为例,看十七世纪台湾的内政与外交情形

以《巴達維亞城日誌》為例,看十七世紀台灣的內政與外交情形 劉家銘 1680荷蘭人畫東南亞地圖 form wiki 一、    前言 巴達維亞城日誌:[1] a.貿易 第一冊(1624.1-1637.1),主要內容紀錄當時日商的對台貿易,日本在平戶的官員終止了荷蘭貿易,原住民順服。熱蘭遮成建城(1624~1632),與福州作自由貿易交涉(1624),與中國交易情形,而荷蘭人要佔領台灣最主要的原因是,… 阅读更多 »以《巴达维亚城日志》为例,看十七世纪台湾的内政与外交情形

陈谦平:中国的南海疆界线是如何形成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中,南海海域上标注有一圈断断续续的虚线,通常被称为“九段线”。它圈住一众岛屿,形成中国在南海海域的国界。那么,这圈虚线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地图上的?在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什么变化?   中国地图上的南海“九段线”   9月26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抗战史新探”学术沙龙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作了题为《抗战胜利与中国收复南海主权》的报告,其中对“九段线”的渊… 阅读更多 »陈谦平:中国的南海疆界线是如何形成的

宋元航海世家——澉浦杨氏家族的发轫与澉浦港兴盛

内容提要:澉浦曾是海上交通的枢纽,自唐后,一直是海外贸易的港口型市镇,澉浦港更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港口之一,是中国与日本和东南亚及波斯湾地区交流和贸易的主要门户。经历了唐起、宋兴、元盛、明禁和清复又淤而不畅的历史。盛时交广四方,塞后贫而外出谋生。正是这一过程对澉浦镇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氏家族,是澉浦港兴盛的经营者和见证人,也是元代中国的四大航海家族。杨枢下西洋,比郑和早了111年。由于缺乏研… 阅读更多 »宋元航海世家——澉浦杨氏家族的发轫与澉浦港兴盛

“卢作孚的中国梦——民生公司成90周年”纪念展开幕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又恰逢卢作孚先生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90周年,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精心策划举办的“卢作孚的中国梦——民生公司成立90周年”纪念展于9月1日正式拉开序幕。 本次展览基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的20组相关文实物,以及民生公司与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提供的25件实物,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大量旧照片、船舶模型等,生动叙述新、老民生公… 阅读更多 »“卢作孚的中国梦——民生公司成90周年”纪念展开幕

明代中国海防:游牧威胁导致陆防必须居首

中国式战争方式与中国式海防观念 以明王朝为例 对海患的防御并不构成中国式战争方式的有机组成,因此大陆安全政策在中国古代战争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明代以前我国并无专以海洋战略为主题的兵书。直至倭患大张方有论述。细剖之,明代海防观念仅以海岸防御为主要作战方式,近似于西方制海权学说中“海上拒止”,属于消极方式。这些观念是鸦片战争之前,古人留给我们的仅有教益。 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 倘若要回顾19世纪40年… 阅读更多 »明代中国海防:游牧威胁导致陆防必须居首

关于蓬莱水城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

内容提要:蓬莱水城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登州海湾、前登州港(或古登州港)、登州港、蓬莱水城等不同发展阶段,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海港之一。蓬莱水城位置险要,条件独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港口和军事基地。蓬莱水城平面布局构思精巧,独具匠心,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海港建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蓬莱水城地处要津,形势险峻,曾长期居于显要地位,其中军事地位尤为突出。 蓬莱水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 阅读更多 »关于蓬莱水城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

论13—19世纪的闽南海商与海外华商网络

闽南海商集团崛起于13世纪,全盛于17世纪的郑氏海上帝国时期,主导中国海外华商网络到19世纪中期,如同荷兰人被称为欧洲的“海上马车夫”一样,较早进人远东贸易网络的荷兰人也誉称闽南人为中国的“海上马车夫”,是17世纪中国的“世界主义者”(Cosmopolitan) 。中国海岸线漫长,沿海地区广阔,闽南地区既非中国最佳良港所在,亦无便捷交通往中国内陆地区,更无富庶广阔经济腹地可依托,何以 16世纪中期… 阅读更多 »论13—19世纪的闽南海商与海外华商网络

“新海洋史”悄然兴起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史研究日益成为国际性的学术潮流。全球史注重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从宏观视野和互动视角来考察历史,注重比较研究。在这种学术氛围下,作为自古以来人类交往的重要场所,海洋日益进入史学工作者的视野,海洋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路也发生了诸多转变,“新海洋史”正在悄然形成。   海洋本位在历史研究中登场   长期以来,史学研究以陆地为本位,并依此构建起世界历史的学科框架。… 阅读更多 »“新海洋史”悄然兴起

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记 亲历者细述发掘过程(组图)

1974年,沉睡了近七个世纪的宋代海船在泉州后渚成功发掘,举世震惊,它的发现、发掘充满了故事,40多年后,亲历者细述发掘过程—— 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记 林祖良(左)向本报记者细述古船出土的往事 (陈小阳 摄) 当前,在“一带一路”国家政策的带动下,“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近日,广东媒体来泉追寻“海上丝绸之路”的踪迹,其中,泉州开元寺古船陈列馆内的宋代海船备受关注。这艘古船对… 阅读更多 »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记 亲历者细述发掘过程(组图)

填补浙江元代海船发现空白

本报讯(记者张进中 通讯员张晗晗)日前,浙江宁波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遗址野外考古发掘保护工作结束,此次发掘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空白。 慈溪市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宗汉街道新华村段)在近期施工时,发现一艘沉船。经宁波、慈溪两级文物部门鉴定,该船系元代沉船,于是立即组织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应急保护。 考古工作者根据沉船的出土遗物、船体结构以及慈溪海塘筑造历史等综合分析,确定该船的年代为元代晚期。沉船船… 阅读更多 »填补浙江元代海船发现空白

试论明初海运之“运军”

作者:陈波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摘要:本文试图结合元明鼎革之际东亚海域的大背景,以中国史料《卫职黄志》和朝鲜史料《李朝实录》为基础,来描述明初海运的主体“运军”的来源,构成及就役状态,以求揭示明初海运体制的若干特点。 关键词:明初;海运;运军  元代实行漕粮海运,对于元朝而言,海运联系起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关系到国计民生,重要性不言而喻。明初在洪武与永乐两朝也实行海运… 阅读更多 »试论明初海运之“运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泉州开幕

本报泉州2月11日电(记者纪博、高建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11日在福建泉州开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蒋建国在致辞中表示,围绕“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题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外专家学者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发展良策,是一次智力对接、舆论对接的有益尝试。 蒋建国说,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秋天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的建设“丝… 阅读更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泉州开幕

曲金良:环中国海文化共同体重建大战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精义

  【摘要】 “环中国海文化共同体”,既体现了环中国海地区各国文化的历史基因、基调和积淀,又体现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为主轴的共同的主体文化特质,其基本的内涵,即“环中国海汉文化圈”。重构和建设“环中国海文化共同体”,就是重构和建设一个由拥有数千年中华汉文化主导的、追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伦理秩序的海洋文明的和谐世界。这是建设“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阅读更多 »曲金良:环中国海文化共同体重建大战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精义

海上丝路申遗 青岛准备着

宁波、广州、南京等九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已经顺利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根据工作日程,2015年我国将完成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2016年开始申报。在古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青岛也曾是其起源地之一和重要一环,写下过辉煌的篇章。记者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获悉,本市目前也在加快调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遗存,争取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行列。 海上丝路 成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军 … 阅读更多 »海上丝路申遗 青岛准备着

学术集刊发展取向浅议――以《海洋史研究》为例

学术集刊发展取向浅议 ――以《海洋史研究》为例 李庆新 [提  要]学术刊物向专业化发展是当今国际学术的一个潮流。无论集刊还是一般刊物,其共同目标都指向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追求高品位学术境界;有所不同的是,一般刊物以综合见长,集刊则以专精取胜。因而集刊欲在学术期刊中占据不可取代的一席地位,就应该扬长避短,立足专业,将专业优势转化为集刊优势,在优长领域做特做强,占领学术高端位置,引领学术潮流,为学… 阅读更多 »学术集刊发展取向浅议――以《海洋史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