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地图史学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作者简介

孙靖国,1977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96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宁欣教授学习,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李孝聪教授学习,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为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研究领域为历史城市地理、地图学史、边海史等,出版专著《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译著《地图学史》第三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第二分册,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冷门绝学项目“明代边海防地图整理与研究”,获得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等。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辑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内容简介
人类是具有空间思维的动物,对所处环境天然有着认知、探索、重组、分析和呈现的能力与愿望,地图就是一种兼备具象性与现场感的呈现方式。对古旧地图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其作为独特的视觉空间文献的史料价值,总结绘制历史地图的经验与方法,对于历史学、地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书致力于在世界地图学史背景下对中国古代边图、海图、专题地图和历史地图等进行研究和探讨,力图发掘中国传统舆图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
内容节选
序:地图作为对象、资料和方法(节选)
地图是什么?根据我国权威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图是“按照一定数学法则,经过地图概括,用特定符号将地面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缩小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也就是说,地图是用符号法来表示地理环境中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空间分布的图形呈现方式。
对于历史地理学,乃至于历史学来讲,地图都是重要的工具和成果呈现方式,这些地图既包括先民在历史时期所绘制的地图(我们将其称作“古旧地图”),也包括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的历史地图。当然,这二者也存在交集,也就是先民亦会绘制历史地图,以表现其语境中的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地图及其功能,体现在以下两种类型和三种功能:
一、古旧地图,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一个分支学科,即“地图学史”。
二、古旧地图,可以作为历史地理学,乃至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史料,成为历史学和地理学的文献学的一部分。
三、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乃至历史学和地理学相关领域研究的符号图形表现方式。
这三个领域,既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称作“地图史学”。下面,我试从地图学史和历史地图两个方面来进行回顾与反思。
一、地图学史的研究进展与几点思考
中国地图学史所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旧地图,以及中国历史时期绘制、使用、传播地图的情况。就整个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内容而言,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实物证据,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富的地图实物。如前所揭,目前所知最早的现代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论著,应属1911年陶懋立在《地学杂志》上发表的《中国地图学发明之原始及改良进步之次序》,文章将中国地图学史分为上古至唐代、宋元至明和明末至现世三个阶段,主张用现代地图学知识研究中国古代地图学史。从陶懋立开始,经过历代学者一百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近30年以来,随着曹婉如先生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和李孝聪教授所著《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等地图图录的陆续公布,大批中国古旧地图得以披露,围绕中国地图学史进行的讨论也日益深入与广泛。但时至今日,在深入挖掘中国地图学史的学术价值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就图论图、关注重点局限于中国古旧地图等问题,限制了古旧地图这一独特文献的史料价值的发挥。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应避免就中国地图学史谈中国地图学史,应该将其置于世界各地区地图绘制、使用与传播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地图的特点。具体而言,我在研究中国地图学史的过程中,常常因只就中国传统地图及其近代转型而论而深感困惑,在总结中国地图发展的“规律”或“特点”时往往不敢遽断,因为缺乏其他区域地图学史的总体认识,所以无法判定哪些属于中国地图的“特点”,哪些则是很多地区普遍经历的阶段。而且,如果我们将重点转到讨论面对同样或类似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地图绘制会呈现出哪些异同之处,反映了哪些地理观念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内容,也许会有很多收获。这些异同之处对于反观中国传统舆图,审视中国传统地理观念,衡量中国先民地理观念,亦应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参与了《地图学史》(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的翻译工作,负责翻译戴维·伍德沃德(David Woodward)主编的《地图学史》第三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Cartography in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的第二册。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我们对世界各地地图学发展的脉络和细节越清楚,就越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中国传统地图和地图学史的特点,究竟哪些是中国传统地图的独特之处,哪些属于人类地图学发展的共性。虽然衡量中国地图学史,应该是在包括欧洲等全世界各地区地图学史的背景下进行(这也是本套丛书的重要价值所在),但仅就欧洲近代地图学史而言,就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尤其是本书所提供的欧洲地图学发展的丰富细节,通过与中国古代地图互相印证,对于我们了解地图所呈现的地理知识的形成与不同使用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期待包括本人工作在内的《地图学史》的翻译,能够对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也期待着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深入与广泛,其成果能更好地丰富与推动世界地图学史的进一步发展。期待着古旧地图能够在历史学、地理学、科技史、文化、思想等广阔学术领域发挥其独有的文献价值,从诸多维度提供为读者启迪。
最后,古地图研究之所以呈现不同方法取径,恰是因为其与历史学、地理学、测绘学、乃至文化艺术等学科的密切联系。应充分展现古地图对不同学科研究的价值,大力推进从多种角度对古地图的研究,进而更全面地把握本就具备多重维度的中国地图史面貌。
二、历史地图编绘与历史地理学研究
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而且堪称历史地理学研究独有的成果,无论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展示,还是对于推动历史地理学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地图可以更加直观、更有效率地表现相关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结论,帮助读者更全面、更直接、更具象地掌握相关研究的结论。
二、历史地图可以直接提供历史时期相关地物的空间分布,并作为空间分析的工具和结果,一目了然地展示相关历史时期相关地域人地关系的情况和演变。
三、由于历史地图具有直观性和完整性,可以帮助研究者克服“集粹法”的弊病,促使研究者对文字文献中的模糊性、不完整性等问题进行反思和警惕,推动历史地理学向着更深层次研究。
四、在绘制历史地图过程中,必然要不可避免地处理到一些以往可以模糊处理的问题,比如治所、城市、聚邑等的具体位置、海岸线的具体轮廓、河流的具体走向、湖泊的分布范围、道路的经行路线等等,这些在很多研究中往往可以通过文字表述模糊处理,比如某地在今某地某方位,有的可能更精细一些,但总体以来并不精确,但在文字表述语境下似足可应对。但在绘制历史地图过程中,却是无法回避。再比如文化区域、风俗区域、气候区域、灾害波及区域、植物分布、动物分布等历史区域研究和表述,单纯的文字描述可以粗略地写为“幽并一带”“四川盆地西部”“长江下游等地”,有些相对模糊,有的甚至会跨越自然地理界线而无从确认。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历史地图应该成为历史地理研究的必备表现形式,正如谭其骧先生曾经指出的:“地理之学,非图不明”,应该呼吁历史地理成果发表时尽量绘制历史地图,以表现其成果的空间关系。二、历史地图编绘理论、方法和思路方面的探讨在近年来比较鲜见,应大力倡导此领域的研究,学界也应投入力量探讨新时代的历史地图绘制标准与规范。
要之,与历史地理学密切相关的地图,包括古旧地图和历史地图,前者是研究对象和资料,后者是成果表现方式。二者均为历史地理学独特且核心的文献和呈现方式,更应该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推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本书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将笔者十五年来的相关研究整合成书,希望能有些许裨益,也期待着同仁的批评。
本书目录
序:地图作为对象、资料和方法
第一章、边图研究
清顺治《整饬大同左卫兵备道造完所属各城堡图说》与明清之际宣大形势
古地图地理信息的量化研究方法探析
第二章、海图研究
郑若曾系列地图对岛屿的表现方法
明清之际的北洋海域与《登津山宁四镇海图》
《江防海防图》再释——兼论中国传统舆图所承载地理信息的复杂性
《山东至朝鲜运粮图》与明清中朝海上通道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及其系列地图的版本和来源
黄叔璥《海洋图》与清代大兴黄氏家族婚宦研究
古地图中所见清代内外洋划分与巡洋会哨
《直隶沿海各州县入海水道及沙碛远近陆路险易图说》与清后期直隶河海情形
从几幅海图看中国地图的近代转型
第三章、世界范围内地图文化研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地图学史三题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大明一统山河图》与明清东亚地理信息交流
第四章、专题地图与历史地图
从舆图看清东陵的管理与殡葬活动
《湖北省江汉堤工图》与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年日本人所绘盛京城镇地图与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古地图中所见延庆历史地理
清代钱塘江海塘地图举要
由“读史地图”到“历史地图”——《中国史稿地图集》对中国现代历史地图集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