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图书信息|孙正军著:《路径与技艺——中古官制、碑志、史料批判研究及其他》出版


【图书信息】《路径与技艺——中古官制、碑志、史料批判研究及其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5月。

 【作者简介】

孙正军,1982年生,江苏泰州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官僚制度及历史文献的史料批判研究,著有《禹迹茫茫:唐宋岭南九州分野言说的知识史研究》《路径与技艺——中古官制、碑志、史料批判研究及其他》《〈历代帝王图〉的诞生》,主编《中国中古史研究》第8卷“‘文’与‘物’的生成”专号,另发表论文数十篇,译作多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对中国史部分领域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回顾与思考,内容涉及古代官制研究、石刻文献研究、史料批判研究及历史研究整体。相关思考一部分源自作者平时的学习与探讨,一部分是在授课和指导学生过程中萌发。这些思考大抵结合学界已有成果展开,避免空谈理论,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同学或能提供些许启示。

 【目录】

 【后记】

本书收录的十一篇文字,涉及中国古代官制研究、中古石刻文献研究、史料批判研究及历史研究整体。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是我的“老本行”,自2002年准备本科学年论文始,我便在阎步克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官制研究。阎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诸多典范性的个案研究,帮助我很快度过最初的迷茫,在底蕴深厚的官制研究领域找到自己的小小领地。求学期间(包括博士后阶段),身边有幸可以经常问学的还有其他好几位在官制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老师,譬如邓小南老师、王小甫老师、陈苏镇老师、罗新老师、王铿老师、侯旭东老师、赵冬梅老师、叶炜老师,等等。他们或以官制研究擅名学林,或官制研究只是他们诸多研究领域之一,无论如何,他们都以胜义迭出的精彩讨论,向我们这些学生展示了官制研究的独特魅力。更为难得的是,他们不仅致力于具体问题的探讨,还对官制研究的理论方法倾注心力,尤其是邓、阎、侯三位老师,先后明确揭举“活”的制度史、制度史观、技术原理、日常统治研究等概念,用以界定自己的研究理路。这些概念一方面吸引我们更为专注且兴奋地投入官制研究,另一方面也促使我思考不同概念下研究理路的异同。这样,在2008年上半年驻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期间,我完成了本书第一章的初稿,尝试比较三位老师各自研究理路的理论阐释与研究实践,借以展示在不同学术兴趣和个人经历下学者研究理路的差异。当然,他们的工作都很成功,无论理论建构还是具体研究。

阎老师的制度史观,瞄准的是对中国历史长时段的整体思考,这对学殖尚浅的我们来说,自然难以模仿。那么,我们能否退而求其次、立足制度史观的字面意义——通过制度观察其他历史图景,发展较少受限制的中短射程的制度史观?本书第二章即是在此“不求上进”的想法下酝酿产生的。限制少了,自然海阔天空,不过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如何提升制度史观的效应以及避免陷入“观非所观”的陷阱,构成了本章重点讨论的内容。

制度史观是从制度观察其他历史,那么其他历史是否也有助于观察制度?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笔者最终将目光停留在语言、符号、礼仪等附着于官制的文化表征上,后者恰是新文化史研究的“宠儿”,由此本书第三章尝试提出新文化史视角的官制研究。其实这样的做法,学界并不陌生,不少研究即循此展开。本章只是希望借助揭举概念,凝聚共识,以期更好地发展这一研究取径。当然,这一提法是狗尾续貂还是偶有一得,只能留待读者去评判了。

关于中古石刻文献研究,笔者虽然之前修习过碑志课程、参加过碑志整理,也写过两篇小文,但事实上并没有长期深入的积累。不过因为从2018年开始讲授中古碑刻文献研读的课程,迫使我思考对于初涉石刻文献的学生而言,什么内容是最需要的。我理想中的碑刻研读课程,除了碑志基础知识、碑志查检途径、碑志学源流这些常规内容外,还应包括如何利用碑志进行学术研究。碑志研究部分的三篇文章就是在此设想下陆续产生的,2018年写作第一篇,2022年完成第二篇,2024年完成第三篇。三篇文章均围绕中古碑志的研究视角展开,试图以对相关研究的梳理为基础,展示中古碑志研究丰富多元的发展方向。当然,这里仍想强调,虽然这些基于新视角的研究显示出碑志研究新的可能增长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碑志研究都需循此展开。正如阎步克老师时常提起的一个比喻,“各种史观,好比从不同角度投向历史客体的一束束探照灯光,它们各自照亮了不同景象,也必然各有所见不及之处。学术进步,就在于不断探索、寻找新的角度。”碑志研究亦是如此。碑志所包含的信息是多元的,没有哪个视角可以“一网打尽”,好的研究者应根据碑志提供的信息及自己关切的问题,选择适合解读的研究路径。唯如此,才能尽可能提取碑志中的有效信息,充分实现碑志研究的价值。

史料批判研究是笔者近十多年另一致力较多的领域。大约在20072008年,在徐冲师兄从事历史书写研究的影响下,同时受到日本学者安田二郎、榎本あゆち、安部聪一郎、津田资久等的启示,笔者开始尝试在史料批判研究的名义下进入文本研究,着重关注史传书写模式和史志书写策略。2009年初自京都大学留学归来后,叶炜老师嘱我介绍一下日本学者的史料批判研究,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即是在此因缘下产生的。文章写成后除呈请个别师友看过外,长期束之高阁,后蒙范学辉先生关照,发表在《文史哲》2016年第1期上。文章写得很粗疏,不过发表后反响意外不错,不仅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文史哲》与《中华读书报》联合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也有提及,前些时间孙齐兄还告知小文是《文史哲》近年刊发文章中引用率较高的一篇。来自学界的这些肯定,对我固是莫大鼓舞,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对不幸英年离世的范学辉先生的告慰。

2016年发表的第八章侧重介绍已有研究成果,同年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上的《通往史料批判研究之途》,则尝试对传统概念史料批判研究重新定义,并着重提炼其研究取径。受篇幅限制,文中很多内容没有展开。至2020年,借着讲授《历史文献学》的机会,笔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幅扩充,相关文字经修订后收入本书,是为第七章。本章的初衷是解决两个重点问题:其一,史料批判研究与其他文本分析诸概念间有什么异同;其二,史料批判研究该如何进行。本章虽尽力做了回答,但是否圆满解决这两个问题,对此笔者也没有十足信心。

和第七章一样,围绕历史整体研究的三篇文字中的前两篇,也出自《历史文献学》课程讲义。传统历史文献学大抵以版本、目录学知识及介绍各类历史文献为主,这些知识固然很重要,不过在我看来,历史文献学还应告诉学生如何研读文献。基于此,我在课程中安排了相当一部分内容介绍文献研读的理论与方法。二重证据法与古史辨派是20世纪文献研读理论方法的两座高山,课程各有一讲专论。讲义中原本有对两种文献研读理路基本内容、历史渊源等的系统讲解,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前人已多有论述,这里只收录了学者围绕两种研究理路的后续进展。当然,这两篇文字与其说陈述己见,更主要的毋宁说是展现学者在此问题上的思考。

本书最后一章《搁置历史理解的经典图式》,源自2019年举办的《文史哲》青年学者工作坊上孙齐兄的命题作文“重绘中古史的可能性”,后经修改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6期。文章因“离经叛道”,发表后颇有些非议,不过山东大学刘玉峰老师专门致电鼓励,以及文章入选《文史哲》公众号2020年读者最喜爱推文前列并被多家公众号转载,让我相信我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故再次收入本书,祈请读者批评指正。

以上大致就是本书所收各篇文字的写作源起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到,这些文字大抵围绕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展开。须得声明,我不是方法论主义者,不认为理论方法就是衡量文章好坏的绝对标准。不过,我也不赞成理论方法有什么“原罪”,历史研究谈理论方法就是“不务正业”。事实上,即便对于注重实证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理论方法也有其意义。另一方面,本书不少篇章都是教学相长的产物,有的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萌生的想法,有的原本就是课程讲义的一部分。正如俗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讨论一些理论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当不无助益。因此,尽管自己在历史学领域积累尚浅,不是谈论历史研究理论方法的最佳人选,但我还是愿意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

与专业从事史学理论方法的研究者相比,书中的思考肯定“卑之无甚高论”。不过换个角度说,来自从事具体研究的学人的思考,或许也有其优势:一方面,可以避免外来理论应用于本土研究时的“水土不服”;另一方面,相关思考或许也更贴合具体研究的需要。以此而言,本书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同学而言,或许能提供些许启示。

案理论方法的阐述,最常见的方式有二,一是基于逻辑推理,一是结合具体研究。本书大抵取径后者,这也使得书中多列举学界相关研究,以致好友仇鹿鸣教授戏言我喜好总结。老实说,书中较多总结固是事实,但这并非我的初衷。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也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列举“行事”亦即具体事例原本就是阐述理论的最好方式。因此,本书力求“摆事实,讲道理”,希望通过列举诸多具有典范意义的个案研究,展示某一课题的理论与方法。

当然,既然列举个案研究,就关乎是否完备的问题。“不幸”的是,书中所涉及课题,无一例外都正处于进行之中,有的还是学界热点,每年都有不少新作问世;加之部分篇章写作较早,对于后续进展关注不够,因此,本书无法覆盖相关课题的全部成果在所难免。稍稍可以作为托词的是,本书并非旨在总结,只是通过列举个案研究阐述理论方法,搜罗齐备、囊括无遗不是必备要求,遗憾和歉意得以略为减少。无论如何,本书不能提供相关课题的完整研究现状,这一点还请读者谅解。

本书部分内容曾刊于《文史哲》、《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国中古史研究》、《史学月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刊物,一些内容也先后于数个学术会议或讲座上公开发表,蒙编辑、审稿人、评议人惠赐诸多宝贵意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友胡文波兄为本书书名提示了很好的建议;责编乔颖丛女史严谨细致地编辑工作,保证了编校质量;高鑫、肖洋、施世泉、陈宇航、伍震宇、李凯旋、严雨頔等同学帮忙校核各章文字,纠正了不少讹误。当然,书中所余任何错误,概由笔者本人承担。又本书获得清华大学基础文科发展项目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共建经费的支持。对于以上帮助,谨此一并致谢。

本书涉及的领域较多,很多内容自己也是浅尝辄止,这里只是将学习的粗浅感受呈现给读者,一定存在诸多错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正。

作者谨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水木历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