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汉学资源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現況

美國國會圖書館創辦於西元1800年。今天它不僅是美國國會的圖書館,同時也是服務美國人民的國家圖書館。它的館藏總數是1.28億冊[1],每天新增加7,000冊[2]。是世界上最大、館藏增加量最高的圖書館。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和470種不同的語言,大概有3千餘萬種書刊文獻的書目資料可以在圖書館的網上目錄中(http://catalog.loc.gov/)查到。除此之外,不同的部門也編印了一些特別的館藏目錄供讀者使用。從創館之初,國會圖書館就以保存全人類的知識為目標,致力於建立一個包羅世界各國、各地的文明和知識精華的館藏。

美國國會圖書館總的使命

本圖書館的使命是要向美國國會及美國人民提供它的館藏資源,以供所用,同時也要為後代子孫維持及保存全人類知識和創新的紀錄。

(The Library’s mission is to make its resources available and useful to the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to sustain and preserve a universal collection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3]

在這個總的使命指引之下,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擬定自己的使命如下:

亞洲部的使命是要使亞洲部的館藏資源成爲有關亞洲地區及亞洲語言各種類型和時代的首要研究和學術資源,使之能配合21世紀知識和創新的驅動力;同時也要向美國國會、美國人民,以及全國甚至於全世界的學術界提供它的館藏資源及信息服務,以供所用。

(The mission of the Asian Division is to establish the collections of the Asian Division as the premier research and scholarly resource of all formats and times on Asia and in Asian Languages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to make these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vailable and useful to the Congress, American people, and the scholarly research community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4]

請注意最後一個詞語 é全世界的û(Internationally)。這表明了國際上的學術研究者雖然並非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首要服務對象,但國會圖書館人員也樂意為他們提供館藏資料及服務。美國國會圖書館是美國納稅人供養的國家圖書館,然而有足夠的胸襟,大公無私地服務全世界的學者。這符合中國的古老説法 é學術為天下之公器。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當中,三分之一是英文資料,三分之二是英文以外其他語文的資料。它可以說保存著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種族、語種的文獻。它收藏的各國的書刊資料,其數量常常可以和資料來源的該國所藏的相匹敵,有時甚至比他們本國的還要多。

舉例說,中文、俄文、日文、韓文、波蘭文的文獻,是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波蘭以外最多的,亞拉伯文文獻是埃及以外最多的。世界上最豐富的猶太文獻也被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5] 這裡也有世界上最多的納西文獻。

能夠履行 保存全人類知識û 這個重大使命,當然首先是因爲美國國力雄厚。但文獻的積累,除了財政因素之外,還有歷史因素。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先驅者高瞻遠矚,很早便定下了搜羅國外書刊文獻的遠大目標,經過長時間辛勤的收集,才有今天的成績。

亞洲部中文藏書的開始

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藏書的開始可以追溯到1869年。在1867年國會通過了國際書籍交換法案之後,中國清朝的同治皇帝在1869年就首先贈送了933冊中文線裝書。六年之後,1875年,日本政府也正式與美國國會圖書館建立了政府出版書籍的交換。

目前主管亞洲書刊文獻及服務的部門是亞洲部,它是在1928年成立的。最早稱爲中文部,1931年改稱為中日文部,1932年擴大為東方部,1942年改名為泛亞部,到1978年才正式定名為亞洲部。亞洲部現在有中國及蒙古、日本、韓國(南北韓)、東南亞,和南亞五個組。總藏書量(已編目的)有260萬冊。

除了亞洲部的收藏外,法律圖書館、地理及地圖部、圖片及照片部,電影及錄音部、音樂部、手稿部,西文館藏部及特類書籍部也收藏了很多關於亞洲的文獻資料。 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和大約160種不同的亞洲語言。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中文資料的過程,本身便是一部中美文化交流史。70年代初,余秉權教授將1898至197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年報中關於中文書的部分蒐輯出來,編成洋洋三巨冊的一套大書[6]。此外,胡述兆教授的博士論文亦以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藏書歷史為課題[7]。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經過長時間的搜羅,國會圖書館的中文收藏現況是:950,258冊[8],包羅廣泛的學科領域,以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為主,而文集、清朝文獻、民國書刊、醫書最爲豐富[9]。在2003年中文館藏增加了17,600種。中文期刊總數量是14,657種(其中持續訂購的期刊有5,500種)。此外,中文微縮膠捲大約有15,500捲。

國會圖書館的中文善本珍藏

中國近年經濟興旺、發展蓬勃,文化需求甚殷,使中國成為出版大國。儘管新書層出不窮,種數繁多,到底是能夠購藏得到的。比較之下,那些木版印刷的線裝古籍,才是 千金難買 的。這令我們聯想到,漢學圖書館中,最有價值的收藏部分應該是古籍,尤其是善本古籍了。

國會圖書館有幸是中國善本古籍的淵藪。到底有多少古籍,誰也說不清楚,因爲美國國會圖書館從來沒有投放大量資源在中國文獻的整理上,而且在美國能夠整理古籍的人才也很難找。早年曾經從中國請來專家幫忙,譬如朱士嘉教授協助整理方志,王重民教授協助整理善本;以至近年得到李孝聰教授協助整理古地圖,朱寶田教授整理納西文獻等。他們都在個別專題上考訂鑒別,出版專著,做得很出色。但是,要深入而且全面地整理目錄和撰寫提要,必須有具備這方面學識特長的專家長期服務才行。因爲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國古籍實在非常多,可以說比一家普通漢學圖書館的非古籍還要多,而且珍品無數,許多罕有文獻甚至不為人所知,更不必說能夠充分利用了。下面摘要介紹一些特藏。

善本書

40年代初期,國會圖書館邀請到王重民教授負責考訂善本,並且編有目錄。這個目錄的稿本在戰後(1945)由王教授帶回中國,準備由北京大學排印出版。後來由於中國内戰,跟著政權易手,美國國會圖書館跟王教授和北京大學再也聯絡不到,出版計劃無法實現。王教授的目錄稿本當時留有縮微膠片,便由袁同禮博士校訂後,在華盛頓用手抄本影印的形式出版了。這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10]。裡面包括宋版11種、金版1種、元版14種、明版1,518種,清初版70種、抄本140種、高麗版漢籍11種、和刻漢籍11種、拓本1種,共1777種。

但王教授其實並未全部完成善本書的整理工作。況且,四十年代以來,善本書的定義也有所放寬[11]。所以,王教授的目錄未能全面反映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善本收藏情況。該目未收、已經編目的善本起碼有近千種。此外,還有一大批數目不詳、從來沒有編過目的古籍深藏在國會圖書館的書庫,其中也有許多善本。粗略估計,王氏編目的書,加上不在其中的已編、未編的書,國會圖書館的善本書應該接近五千種,這比起一般漢學圖書館的普通本綫裝書還要多。

方志 約4,000種,60,000冊

國會圖書館很早即著力搜集中國方志,甚至曾經託人在中國刊登廣告,公開徵集。大規模的入藏則要歸功於施永高博士(Dr. Walter T. Swingle)。他是農林學專家,有志於把中國的優良蔬果種子移植到美國,他發現中國地方志有關於土壤和植物的記載,於是向美國政府建議擴大對中國方志的收集。他在1918年代表美國國會圖書館到中國各省去採訪地方志,成績非常良好。回國以後他仍繼續為美國國會圖書館間接地採購,直到1928年為止。美國國會圖書館現藏的中國古方志,有一半以上是1928年以前入藏的。

1928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正式成立中文部,由恆慕義博士(Dr. Arthur W. Hummel)擔任該部的主任。恆慕義曾經委託Dr. Joseph F. Rock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訪購方志。因爲Dr. Rock研究雲南地區,長期待在中國西南一帶,所以他所訪購的以西南各省的方志為多,尤其是四川的方志。到了1934年恆慕義也親自到中國採購了三百來種。隨後又設法在日本訪求中國方志,也得到好幾種珍本。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集中國方志,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1933年一次入藏幾乎全部山東方志。這批方志原本的主人是山東一位縣長高鴻裁(1851-1918)。高鴻裁字翰生,山東濰縣人,是一位研究金石學的學者。當時知名之士如繆荃孫、孫葆田和他都有往來。他用盡了二十多年的精神財力收集該省的志書,所以内中有許多極不易見的版本。他的藏品有 é濰高翰生收輯山東全省府州縣志印記û 的印章,可見他的立志所在。根據我們所藏的舊檔案,知道當時德國駐青島領事館曾經派員接洽,要購買這批方志。美國國會圖書館通過當時清華大學圖書館王文山館長的介紹,在這次蒐購行動中比當時要掌管山東的德國人領先了一步,得到了這批極具價值的山東方志。

後來其他著名的藏書家如抱經樓盧址、稽瑞樓陳揆、鐵琴銅劍樓瞿鏞他們收藏的方志也曾一鱗半爪地流傳到美國國會圖書館來。根據恆慕義博士在1954年所做的報告,方志收藏數目已經達到3600種。這一年以後,還陸續有所增添,不過以後再沒有專門就方志做統計了。

根據朱士嘉教授考訂本館方志時(見下文)的統計,修於宋代的有23種,修於元代的有9種,修於明代的有68種,修於清代的有2,376種,修於民國的有463種,總計2,939種。(朱教授之後,我們再沒有做這種方志地域統計了。)出版年代不是評定一部方志價值的關鍵標準。同樣要列入考慮的,是各方志所涉及的地區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和該方志的罕見程度。

從前收集方志,比較側重省志。比較小的行政區域,他們的方志便流傳不廣。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方志,遍及各省、府、州、縣、鄉鎮,而且十分齊備,有不少是他館難得一見的。

如果按地區分,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方志最多的是河北282種,其次是山東279種,然後是江蘇和四川各有252種,山西234種,此外,浙江、陝西、江西、廣東、湖北、安徽各省的方志為數也很可觀。

版本種類方面,也很多樣化,有永樂大典本、刻本、稿本、精鈔本。此外,我們還注意到有許多出於清代學者編修的方志。它們體例謹嚴、取材宏富,具有學術著作的規格,是編纂方志的範本。

總而言之,在中國以外的漢學圖書館中,方志收藏能夠和美國國會圖書館比肩的,實在不多。在王重民教授考訂善本的同時,美國國會圖書館得到朱士嘉教授所考訂方志,編有《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地方志目錄》,1942年用手稿影印的形式在華盛頓出版。

《永樂大典》41冊

1923年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藏書歷史上是重要的一年,因爲在這一年的春天購藏29冊《永樂大典》。連同先前已經擁有的4冊,一共是33冊。後來又再陸續得到了8冊,所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總共藏有41冊《永樂大典》,公認是中國以外收藏最多的了。

《永樂大典》一般誤會是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連同翰林院一起燒掉的,但據近人考證,當時翰林院内只有數百冊《永樂大典》。這部22877卷、11095冊的大書,早已經因爲典藏不善,散失殆盡了。翰林院内數百冊《永樂大典》,有很少數是當時居住在附近的外國人搶救出來的,但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永樂大典》,都沒有煙燻火燎的痕跡,所以推論不屬於這批給搶救出來的劫餘。

2002年4月,在北京召開“《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時,統計現在散藏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永樂大典》零本一共有400餘冊。美國國會圖書館大概藏有全世界現存《永樂大典》的十分之一。

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其中有3冊(卷11956-11960)詳細描述了商周“鼎”的形制,有插圖78幅,是考古學的珍貴資料。此外,有12冊(29卷)關於宋寧宗(1195-1225年在位)的史料,這無疑是研究宋史的一手材料。

《古今圖書集成》2套 6,672冊

《古今圖書集成》是10000卷5044冊的大書,編成之後,於康熙6年(1728)用銅活字印製。但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的《古今圖書集成》2套,都不是銅活字原版。

1908年,清朝政府為了答謝美國政府退還庚子賠款,贈送一套《古今圖書集成》給美國國會圖書館,並且派遣特使唐紹儀(1874年清廷選派赴美留學幼童之一)帶來華盛頓。這套《古今圖書集成》共5044冊,是1895-1898年影印本。

十多年後,美國國會圖書館派遣施永高博士(Dr. Walter T. Swingle)到中國訪求古書,前後幾年,買了大批古籍。其中最大部頭的書,便是現藏的第二套《古今圖書集成》。這部和前一部的版本不一樣,是上海Major Brothers於1884年鉛活字排印本,分訂1628冊。

雖然這兩部《古今圖書集成》都不是銅活字原版,但其價值不可低估。第一套因爲是清朝政府贈書,而具備特別意義。

古地圖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地圖收藏,從古地圖、近現代實測地圖,到近年的航空、航天照片,多達幾萬幅。這裡單説古地圖。

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藏有大約300幅中國古地圖,這些地圖或是繪畫的,或是木刻印刷的,包括長卷地圖、扇子地圖,和石刻地圖的拓本等。純以數量來説,是西半球最豐富的收藏。幾乎每個省的地圖都有,以河南省、山東省、湖北省數量最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136年石刻《禹跡圖》的拓本(拓本是19世紀做的)。還有幾幅明代輿圖和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的彩色繪本圖。

有一幅清朝康熙年間絹本彩繪的《臺灣輿圖》,用鳥瞰實景畫的形式描繪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山川地理景致、城鎮、村社以及生活場景,形象生動。在中國大陸也未有比之更早的臺灣地圖。

還有一幅清朝乾隆年間彩色繪畫的《熱河行宮全圖》,也是用鳥瞰式全景畫的形式描繪熱河行宮(即避暑山莊)和周圍的山水、廟宇,繪畫非常精細。據考訂為1775年以前的地圖,比中國大陸所藏的任何熱河行宮地圖都要早。

此外,還有一些很有研究價值的海防圖、駐防圖、運河圖、運河工程圖、黃河工程圖等。其中運河和黃河的工程圖剛好是同一系列中,中國圖書館所缺失的部分。

2002年,由居密博士和地圖部主任共同主持一項中國古地圖整理計劃,邀請到北京大學的李孝聰教授到來做過考訂、解題。今年十一月,印刷精美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敘錄》由中國北京的文物出版社出版。

在古地圖的資源共享方面,我們的地圖部將邁出闊步。已經和臺北的中央研究院簽約,由他們組織人力、物力,來國會圖書館掃描館藏的古地圖,以便公之於世。

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地圖資源不但限於地圖部收藏的、單張或成冊的地圖。更豐富的還有和亞洲部的中文藏書並行,或加插在書中的地圖。書中加插地圖,以方志為最多,但絕對不限於方志。譬如有一部明版《武備志》,書中附有長達24葉的鄭和航海地圖,標示了鄭和船隊到過的地方。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已經掃描了這些地圖,正準備上網。

清季試卷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一批清末科舉考卷,是江亢虎博士於1920年捐贈給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江亢虎在民國初年的政壇非常活躍,是中國無政府主義的創始者,曾經組織政黨,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人。有一段時期他在伯克萊加州大學教中國語言文學,每年夏天到美國國會圖書館協助編書。現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和卡片上,還有他的手跡。

江氏是考試世家,一連幾代中科名者不絕,尤其中進士、舉人的非常多。這批清季試卷原是江氏家族所收藏,共分兩類。首先是分冊刊印的個別考生的試卷(含小量題名錄等材料)、零散的個別試卷(含課藝、習作及小量詩文零篇)。

刊印的試卷列舉考生的履歷、家世、師輩、益友、名次(間有任官資料)、考官、考試篇題及答卷、評語。不但在科舉史上是重要的一手材料,也因爲其中的家世資料有時比族譜還要詳盡,所以也是家族史的重要文獻。

這批試卷中,有些光緒後期以至宣統年間的考卷,已經引入一些西學的試題,答卷中也不乏在當時相當前進的思想表現,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很有研究價值。

北美洲漢學圖書館中,藏有科舉試卷的不多,據我們所知只有洛杉磯加州大學有一個特藏。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這個試卷特藏,一直無人整理,到今年初才由居密博士和潘銘燊博士合作編出一個目錄。

太平天國印書

太平天國立國之初,就開始編寫、刻印書籍,用來宣示立國制度、宣傳思想、記錄事件等。當時太平天國自己稱之為 é詔書û,編有一部 é旨准頒行詔書總目û。太平天國失敗後,這些書籍被清朝政府盡數銷毀。但當年和太平天國有過接觸的西方傳教士、外交官等,往往得到贈書,帶回本國,使這些書得以保存下來。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太平天國印書十種十冊,都是上述 é總目û 之内的書。它們原是顧盛藏書的一部分。顧盛(Caleb Cushing)是19世紀40年代在澳門望廈村和清朝政府訂立第一個中美條約 é望廈條約û 的美國外交官,他和太平天國好像沒有聯係,這些書是簽訂 é望廈條約û 時的翻譯、傳教士禆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贈送給他的。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太平天國印書有曆法、詔書、禮制、啓蒙讀本等,對於研究太平天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北美洲的漢學圖書館除了耶魯大學有一個簡又文太平天國特藏以外,似乎也沒有很多這方面的史料。

1999年前後,應居密博士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王慶成教授來到美國國會圖書館考訂太平天國印書,已經編成目錄,準備在適當時機發表。

少數民族古籍

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古籍,應該可以算做漢學研究的一部分。在這方面,美國國會圖書館無疑是一個重鎮。

我們收藏的少數民族古籍,以藏文為最豐富,已經編目的有4000種,未編目的尚未知有多少。亞洲部常有喇嘛高僧到訪,借閲藏文經典。藏文以外,還有很多滿文和蒙文的古籍。

不過,我們收藏的少數民族語文文獻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應該是納西文獻了。納西文字是世界上僅有的、仍然有生命力的象形文字,在雲南麗江地區仍然有少數人在使用著。

1999年前後,我們邀請到雲南省博物館的朱寶田教授來美國國會圖書館考訂納西文獻。他認爲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的3038件納西寫本雖然並非全世界最多(最多是在中國),但卻是全世界最好的納西文獻。

朱教授和本館居密博士共同研究納西文獻的成果,最近放上國會圖書館的網頁,請大家參看。[12]

中國東北與日本之歷史文獻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時,大量的日本戰時文獻,其中包括政府公文、書刊、電影及其他文件等,被聯軍統帥部在1945-1952年間沒收。這些書刊資料及文獻大部分是從日本外務省、陸軍省、海軍省、内務省的思想控制警察、東京警視廳、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東京分社、東亞經濟調查局,及東亞研究所等機構收集來的。那些從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東京分社、東亞經濟調查局,及東亞研究所的大部分書刊資料都是研究關於中國東北(滿洲)、中國別的地區、臺灣、韓國、蒙古及太平洋地區的。大部分日本政府的公文檔案後來多歸還日本政府。

然而,在歸還前一年,一個特別的微縮膠捲製作小組倉促成立,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C. Martin Wilbur擔任組長。這個小組的目的是將一小部分經過挑選的檔案做成163卷膠捲(約四十餘萬頁)[13]。文件被製成膠捲的有日本對中國義和團之亂以及1911-1912年革命的情報報告、日本陸海軍在不同衝突和戰役中的活動及日本政府在發動太平洋戰爭時的行動。其他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如明治天皇(1868-1912)時期的軍事記錄、1919年韓人暴動事件、1931年的瀋陽事件及後來在東北延續發生的事件,和1939年洛門漢事件(Nomonhan Incident)。這些文獻當時多半被日本政府視爲秘密文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美國國會圖書館繼續將大量的文獻做成微縮膠捲。在1974年11月20日,日本議會圖書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簽定了合約,訂定互相交換這些文獻資料的微縮膠捲。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是在1906年成立的。成立的原因是根據日俄戰爭(1904-1905)的停戰協定將由俄國佔有的中國東部鐵路權轉交給日本。這鐵路原有1,128公里的軌道,因迅速的擴張,滿鐵變成在中國東北規模最大的經濟企業,也是日本深入中國的大本營。從一開始,日本政府就緊緊掌握滿鐵。同時日本的關東軍有權控制滿鐵的警察及鐵路監管。在整個滿鐵的存在期間,它實際上控制了東北的經濟命脈,如鐵路、煤礦、工業等。在戰爭期間滿鐵更發展到東北以外的地方。[14]

對這些滿鐵文獻作過極為詳細調查的學者楊覺勇(John Young)用英文寫了一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研究項目, 1907-1945:歷史與書目》(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 the South Manchurian Railway Company, 1907-1945: A History and Bibliography),由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在1966年出版。

據估計在1945年日本投降時,滿鐵在東京的分社共藏有十萬冊的書刊資料,其中有三萬冊是西文書刊,來到國會圖書館的大約有六萬冊,其中二萬五千冊已歸納入日本藏書,其他三萬五千冊多半是中文、韓文及西文書刊,已送去了中文、韓文,及西文組收藏。有些還分配給法律圖書館、地理及地圖部、圖片及照片部、電影及錄音部等。其他多餘的版本則送到美國及琉球的東亞圖書館去收藏。

根據楊覺勇(John Young)書中的報道,滿鐵當時有三種研究。第一種是研究日本很感興趣的地方的經濟、社會及文化,這些地方包括中國、西伯利亞及其他亞洲地區。第二種包括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如物理學、化學、地質學、農業、植物學、衛生學、氣象學及細菌學。第三種是與滿鐵業務有關的商業及統計題材。滿鐵的研究中心最盛時期有300多位研究人員,完成了6,200多項研究報告及内部文件,代表了二十世紀頂尖的知識庫之一。在1945年二次大戰末期,滿鐵經過一個短暫的俄軍佔領,滿鐵在中國東北的書刊資料及其他資產幾乎被掠奪一空。滿鐵主權最後由中國收回。依照當年亞洲部日文組組長黑田(Andrew Y. Kuroda)在1967年7月6日的報告說:é在1942年3月大連圖書館及三個滿鐵分社的館藏共有524,396冊。這些館藏在東北被俄軍於1945年8月控制期間,都被運去了俄國。這些書刊資料的質與量都遠比東京分社的書刊資料好得多。儘管如此,在中國東北很多圖書館中仍然保留了相當數量的滿鐵書刊資料。

善本數位化計劃

國會圖書館不願這些善本、古籍秘而不宣,而希望本著學術為天下之公器的原則,將資料公開。以此之故,將和國家圖書館達成協議,短期内進行 é國會圖書館善本掃描計劃û,由國家圖書館籌措經費、組織人力,派員到國會圖書館進行掃描,然後送到國家圖書館加工。但為數五千(冊數一、二十萬)的善本,不可能全部掃描。現正由居密博士、潘銘燊博士協力甄選,未編目的補作編目,無提要的補撰提要。這樣規模龐大的漢學資源數位化計劃,在北美洲的漢學界無疑是一項空前創舉。期望計劃完成之後,能夠為漢學研究開闢一些新的路向,也為未來的數位化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

註 釋

[1]這是取其約數。根據最近的館藏年報,2003年的藏品數字是127,720,880。見Annual Report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 for the fiscal year ending September 30, 2003.(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2004), p.242。
[2]這是把2003年新增加的1,802,914項藏品的數字除以2003年的日數得出的。出處同上。
[3]The Mission and Strategic Prioritie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FY 1997-2004.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1997.
[4]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Asian Division, 2003 to 2008. Washington, DC: Asian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2003.
[5]見國會圖書館網頁About the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s主頁:http://www.loc.gov/rr/international/int-about.html。
[6]Chinese Collection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Excerpts from the Annual Report(s)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 1898-1971. Compiled by Ping-kuen Yu.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197_.
[7]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By Hu Shu Chao.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1979.
[8]2003年6月30日公佈的數字,見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的調查Holdings of East Asian Materials of North American Institutions as of June 30, 2003:http://www2.lib.ku.edu/ceal/stat/ 。
[9]見國會圖書館網頁的中文藏書介紹:http://www.loc.gov/rr/asian/collections.html 。
[10]《國會圖書館中文善本書錄》,王重民著,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1957。部分提要也收進他後來出版的《中國善本書目提要》中。《中國善本書目提要》,王重民著,臺北,明文書局,1984。
[11]王教授考訂國會圖書館善本書時,一般以明代及以前版本為善本,清代善本只收70種。現在善本書的定義,單以年代計,包括清乾隆及以前的版本。
[12]居蜜博士主持國會圖書館納西文獻研究歷經數年,最近將研究成果濃縮在納西網頁中。該網頁可以通過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的網頁鏈接(http://www.loc.gov/rr/asian > Naxi Manuscript Collection),或直接上以下的網址亦可:
http://international.loc.gov/inteldl/naxihtml/naxihome.html 。
[13]吉村敬子(Yoshiko Yoshimura)編《1956年前被查禁的日文期刊:微縮膠卷館藏目錄清單(Censored Japanese Serials of the Pre-1946 Period: A Checklist of the Microfilm Collection)》。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日文組,1994,第225頁。這委員會的委員有: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Wilbur和James Morley,耶魯大學的Chitoshi Yanaga,哈佛大學的Edwin O. Reischauer,喬治城大學的楊覺勇,及國會圖書館的艾允表(Edwin G. Beal)。
[14]Young, John(楊覺勇).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 the South Manchurian Railway Company, 1907-1945: A History and Bibliography. New York: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1966. p.1。
http://www.lib.ntnu.edu.tw/speech/p-hgc/p-hgc930903.htm參閱。

(作者:李華偉(教育系43級校友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