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历二年(826年)7月,
之后的某日,
“黑石号”满载大唐货物驶向了波斯湾;
启航后不久,
“黑石号”不幸沉没在了苏门答腊海域;
1998年,
“黑石号”在海底沉寂千年后被人发现;
2013年,
“黑石号”出水文物落户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2020年,
“黑石号”遗珍终于重回故地,“驶”向上海——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先睹为快©上海博物馆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0年8月

目录

3篇研究专文



书影






展览名称中的“宝历”,取自“黑石号”沉船出水的一件长沙窑青釉褐彩纪年碗外壁的一行阴刻文字“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宝历,是唐敬宗李湛(809-826年)的年号。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由于外销瓷一般会在制作出来后尽快出售,因而船上货物的制作大致就在宝历前后。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宝历年间,距离那场让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755年)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大唐也在这段时间里经过了7代帝王的先后统治。唐敬宗在位前后,更曾涌现出过三位历史上的著名帝王,大唐往日的荣光仿佛依稀重现——李湛的爷爷唐宪宗李纯,缔造了“元和中兴”,被时人盛誉为“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李湛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网罗贤士、善于纳谏,开创了“会昌中兴”的局面;李湛的叔叔唐宣宗李忱,更是人称“小太宗”,他统治时期呈现出的“大中之治”,直至唐亡仍被百姓念念不忘。
宝历年间,还活跃着不少震烁古今的风流人物:政坛上有一代名相裴度等人;文坛上有正值壮年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贾岛、李绅、张籍等文学巨擘,以及年轻有为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文人骚客;书坛上则有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的书法大家柳公权。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释文:“孤雁南天远,寒风切切惊。妾思江外客,早晚到边停。”
1998年,一艘在海底沉寂了千年之久的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一块黑色礁石旁被发现,并因此被命名为“黑石号”。“黑石号”沉船的船体不设水密隔舱、仅用肋骨支撑,其船板也不用铁钉、而是用棕绳捆绑,与中国船只的建造方法大异其趣,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一艘阿拉伯人建造的商船。而船上满载着中国唐代制造的各地风物,则进一步说明了“黑石号”是一艘往来于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商船。“黑石号”沉船出水了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钱币、玻璃器、各类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6万多件,堪称一个巨大的宝藏。

上海博物馆藏
在“黑石号”出水的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黑石号”装载的货物涵盖了越窑青瓷、北方白瓷、长沙窑彩绘瓷以及广东青瓷。而这些种类的陶瓷器,是唐代销往西亚地区的陶瓷器中最为常见的品种,被称为贸易陶瓷“四组合”,经常相伴出土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城市遗址中。沉船上3件完整唐青花盘的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的青花瓷器早在唐代便已远销海外。沉船还出水了可能是中国商人或船员随身携带的石砚、爪哇船员随身携带的爪哇风格铜镜、阿拉伯船员随身携带的伊斯兰玻璃瓶等物品,说明“黑石号”本身的船员构成就体现出了文化上多样性。
总之,“黑石号”沉船是9世纪上半叶中国与东南亚、中东地区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展现了亚洲先民扬帆远航、劈波斩浪,创造海洋文明的辉煌历史,揭示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熙攘往来的盛况。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规模最大的海外唐代文物发现
“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是目前海外发现最大体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其中陶瓷器数量高达6万余件,几乎涵盖了唐代南北方最为著名的窑场产品,填补并加深了人们对唐代瓷器生产的认识。
沉船出水陶瓷器中,以长沙窑产品最多,达到了57500余件,其中5万余件是各式各样的碗。其次为广东地区生产的青瓷,有700多件,其中质量上乘的为梅县水车窑的产品。其它还有浙江越窑青瓷200多件,河北邢窑白瓷300多件,河南巩义窑产品200多件,包括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盘。另有近200件绿釉和白釉绿彩器,格外引人注目。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船体的底部还发现了一批金银器、铜镜和玻璃器。出水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八棱金杯、金盘及鎏金银盒的精美程度可与陕西何家村窖藏的金银器相媲美;出水的江心镜是目前所见唯一有明确纪年并能与文献记载吻合的实物证据,由于扬州是唐代重要的铸镜中心之一,所铸铭文“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即明确了此镜乃扬州朝贡之“江心镜”。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文物在中国的首次集体亮相
本次展览是“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在中国的首次公开集体亮相。“宝历风物”展览主要通过两大版块对“黑石号”出水及相关文物进行了展出。
第一版块展示的是“黑石号”出水中国陶瓷。在这一版块中,将先后向观众展示以生产彩绘瓷器为主的长沙窑、唐代“南青北白”瓷业格局中的代表性窑场越窑与邢窑、唐三彩和唐青花的主要产地巩义窑、颜色鲜艳亮丽的绿釉和白釉绿彩器、以及生产出作为容器使用的大罐的广东窑场产品。
第二版块则展示了“黑石号”出水其他器物。“黑石号”船体的底部发现了一批金银器、铜镜和玻璃器,它们在整个出水文物中权重占比很小,却因形制独特、精美异常而显得格外珍贵。
“黑石号”出水其他器物
(从左至右依次为金盘、银盒、铜镜、钱币、玻璃瓶、石砚)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辽·人物纹八棱金杯
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伎乐纹八棱金杯
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殇
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江苏扬州出土
扬州博物馆藏

湖南望城春堂公社右城大队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唐·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
上海青浦青龙镇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2020年,恰逢中新建交30周年。这批海外唐代文物精粹首次集体亮相中国、在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上展出,是继2019年上海与新加坡开启全面合作新机制之后,进一步深化人文艺术方面的互通互鉴。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策展人斯蒂芬·墨菲博士向上海观众介绍“黑石号”出水的唐代文物
展览图录精彩内页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0年8月

新书预告
配合上海博物馆黑石号出水文物大展,上海书画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教育部联合推出《大唐宝传——黑石号沉船所见9-10世纪的航海、贸易与艺术》一书,邀请到了扬之水、齐东方、秦大树、刘迎胜、安家瑶等17位海内外一流学者,为读者解读这艘千年沉船的秘密。
本书分为航海、贸易和艺术三个章节,厚达400页,近千张彩图,法式精装,由国内著名艺术类印刷企业雅昌承担印制工作。内容包含了黑石号所处的9-10世纪中晚唐时期的物质文化、历史、艺术、航海贸易、造船技术、等诸多方面,希望能够让观者在领略大唐盛世精致生活的同时,感悟其开放包容的文化精髓,了解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艺术史与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