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作者:黄纯艳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5期 摘要:宋代存在着点状模糊疆界、片状模糊疆界、带状清晰疆界和线状清晰疆界等多样疆界形态。影响疆界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关系形态,疆界清晰程度与关系的对抗程度呈正比。宋朝划分疆界的主要目的是现实安全应对,核心是分隔版籍与非版籍的民和地,保护赋役来源和直辖郡县的安全,显示了宋朝对待周边关系时构建华夷秩序之外的实用主义面向。宋代疆界形态及其反映的观念有其时代特殊… 阅读更多 »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作者:黄纯艳 来源:《历史研究》2019年第5期 摘要:宋代存在着点状模糊疆界、片状模糊疆界、带状清晰疆界和线状清晰疆界等多样疆界形态。影响疆界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关系形态,疆界清晰程度与关系的对抗程度呈正比。宋朝划分疆界的主要目的是现实安全应对,核心是分隔版籍与非版籍的民和地,保护赋役来源和直辖郡县的安全,显示了宋朝对待周边关系时构建华夷秩序之外的实用主义面向。宋代疆界形态及其反映的观念有其时代特殊… 阅读更多 »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正如拉施都丁在《史集》开篇处的宣告,“还有什么事比成吉思汗国家的建立更值得一提的呢?它被认为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蒙古帝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19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邱轶皓受邀参加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海上博雅论坛”,举行“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研究”主题讲座,一百余名观众参与此次活动。 讲座现场 如何认识并想象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横贯欧亚、… 阅读更多 »讲座︱邱轶皓: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全五卷) 作者: 龚胜生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出版年: 2019-9 定价: 1280 ISBN: 9787533337957 前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的价值》,最终要由使用者来评判,但这里,本人仍要在此对其做一个自我评价。我认为,本《汇编》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本《汇编》出版的价值 第一,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中国疫灾史料,汗… 阅读更多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全5卷)出版
2017—2018年元史研究述评 ◇ 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章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5期。 2017—2018年,元史研究欣欣向荣,新的著作、论文层出不穷。中国元史研究会这两年分别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发表元史论文较为集中的期刊和论文集有《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下文简称《集刊》)第32—34辑,《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7、8辑,《清华元史》第4辑(商务印书… 阅读更多 »马晓林 | 2017—2018年元史研究述评
2003年,史乐民(PauLJakovSmith)、万志英(RichardyonGlahn)等美国学者提出,在唐宋变革和晚明、清繁盛之间存在所谓“宋元明过渡”,但其编著的论文集内又含有以江南为中心连续探讨中唐至明清社会演进等不同看法。近年,笔者也曾撰写文章,论述了类似问题。萧启庆教授、王瑞来教授也发表讨论近古南、北发展歧异及统合变迁的文章。 “宋元明过渡”说究竟能否成立?南、北地域发展差异与宋元明… 阅读更多 »李治安: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
举世闻名的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钓鱼山上,西距合川城区约五公里,钓鱼山最高海拔约391米,顶部平坦开阔,四周陡崖耸立,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环绕,集山水之形胜,为兵家必争之地。在13世纪宋元战争中,钓鱼城“以鱼台一柱支半壁”河山,败亡蒙哥汗于城下,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古铁骑的奇迹,间接影响了蒙古西征并加速其内部分化,为元朝的大一统提供了历史契机,是中国历史上一统多元格局形成的重要节点。… 阅读更多 »重庆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
作者:[缪哲] 来源:[《读书》] 2016-11-25 以图证史,近来颇为史学界所乐道。这方法所获的成绩,以我所见而言,似以荣新江教授与姜伯勤教授的两部专书为最。两书研究的范围,均不出北朝至隋唐,即通常说的“中古”。姜先生的《中国祆教艺术史》,是讨论祆教图像与历史、宗教之关系的。荣先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虽非艺术史的专著,但也多有与祆教图像有关的内容。两书都颇多胜解,开人耳目;祆教图像的宗教… 阅读更多 »缪哲:以图证史的陷阱
A Million Horses: Raising Government Horses in Early Ming China Noa Grass Chapter First Online: 07 November 2019 Part of the The Palgrave Macmillan Animal Ethics Series book series (PMAES) Abstract Ho… 阅读更多 »新书 | A Million Horses: Raising Government Horses in Early Ming China
“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 韩东育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以“朝贡”形式推展于东亚地区的“华夷秩序”,经历过从“文野之别”到“国族主义”的漫长演变过程。与此相应,穿俊其间的亲缘关系网络亦经历了从紧密松弛再到解体等次第演化阶段。其中,“自民族中心主义”和“利益中心主义”,构成了秩序组建与解体的核心内情。 [关键词]华夷秩序;朝贡贸易;东亚;小中华;自民族中心主义 一 “华… 阅读更多 »韩东育 | “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
【原文编者按】 谈起中日交流史,日本曾向中国派遣大量遣唐使的史实广为人知。但在日本学者榎本涉看来,到了宋元时期,中日交流不但没有衰退,反而更加繁荣。那么为何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大多不为人知?双方进行贸易的交通路线是什么?主要进出口的商品有哪些?在中日贸易中活跃的商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榎本涉作为当代日本古代中世对外关系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对日宋、日元贸易的研究堪称日本学术界的定说。长期以来,他与中… 阅读更多 »榎本涉:元代曾是中日贸易的顶峰
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也称“抗倭援朝”)是明代万历年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中、日、朝三国战争。韩国称为“壬辰倭乱?丁酉再乱”,取兵乱离散之意。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暗示战争背后的征兵与劳役。 从东亚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万历朝鲜战争 随着东亚各国学者交流的日益深化,中日韩三国开始共同关注及重新审视这场东亚国际大战,并开始采用较为中立的“壬辰战争”(The Imjin War,也有学者称之为… 阅读更多 »程永超:近世东亚“谍战”:壬辰战争前后的中、朝、日情报网
文 | 王德威 译 | 夏应元 钱婉约 等 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是,中国的近世始于何时?过去都是以朝代更替来划分时代,这种方法倒是简单易行,但从史学的角度来讲,却未必正确。史学上所说的近世,并不只是以年代来划分的,必须看它是否具备近世的内涵。其内涵为何,容后再议。在中国,具有那样内涵的近世,当起于宋代以后,而至宋代为止,是从中世走向近世的过渡期。要想搞清中国的近世史,必须从这个过渡期上予以探讨。 贵… 阅读更多 »内藤湖南 | 近世史的意义
Murai Shōsuke The national origin of the pirates and smugglers who plied the East China Sea during the medieval period has become a major bone of contention among East Asian historians. Murai Shōsuke … 阅读更多 »Extranational Pirate-Traders of East Asia
按:2014年8月,小稿初定。2017年9月,在韩国访学期间,又做了进一步修订。从动笔到现在,一眨眼四年多过去了。最初,原计划只是写一两页的背景介绍,没想到随着思考的深入,感觉越来越有料,越好玩。拉拉扯扯,也就成了如今的模样。 一提倭寇,都会想到明代嘉靖大倭患,进而自觉不自觉讨论海禁与倭寇的关系。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谓汗牛充栋,不少经济史学家甚至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讨论二者的关联。本人学力不… 阅读更多 »开海贸易、自然灾害与气候变迁——元代中国沿海的倭患及其原因新探
摘要:从唐王朝名义上统一的最终结束,到元世祖再次统一,10至13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从元朝直至今日,对于10至13世纪发生的中华世界的分裂、重组与再造,始终存在着多元立场、多种角度的叙事和建构,存在着牵动现实情感和思想分歧的争论。对这些观点和叙述框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检讨,以充分面对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叙述之难”,以及这种”叙述之难&#… 阅读更多 »江湄:怎样认识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文章来源:公众号“社会学会社”,链接为“明清史研究辑刊” 科大卫、刘志伟 |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科大卫(1947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及讲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多尼学院院士。(上图)[图源:Wikipedia] 刘志伟(1955 – ),广东韶关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现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其代表作有《在国家… 阅读更多 »科大卫、刘志伟 |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標題:Patterns of East Asian History 時間:June, 2019 出版單位: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Charles A. Desnoyers 内容简介 Covering all of East Asian history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present—including Mongoli… 阅读更多 »新书:Patterns of East Asian Histor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ing in Chinese History Kenneth Swope, editor of The Ming World,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within Chinese history, shaping much of the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阅读更多 »新书: The Ming World
来源:明清史研究辑刊 本文转自青年史学家公众号 我从1986年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当时就曾和学生一起拜读吕思勉先生的著述。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作品能和思勉先生的奖项联系在一起。“原创”这两个字,是一个时代不断前行的动力,是真正学者的标准,也是对个人永远的激励。 从个人角度观察学界时,我通常把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型的,一类是工匠型的——理想状态下当然是二者兼备。我… 阅读更多 »名家史论 | 邓小南:力度·厚度·深度——学术研究如何兼顾原创性与时代性
沈中琦译,载《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5-179页;(原文发表于《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汲古书院1997年10月出版) 一、绪 言 日本的中国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从西嵨定生的江南棉业研究、藤井宏的徽州商人研究开始,始终关注的是农民以及农村社会。人口的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宏观上看,财富主要来自于农民的家庭劳动,包括历史上存在的农民家庭经营中不可缺少的手工业部分,而国家… 阅读更多 »滨岛敦俊 | 农村社会——研究笔记
1日本藏巴蜀稀见地方志集成 2泸州市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 3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目录 4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5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6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7中国地方志荟萃·西南卷目录 8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目录 9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目录 10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目录 11目录 12天春园藏善本方志选编目录 13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抄稿本方志丛刊目录 14孤本旧方志… 阅读更多 »历年已影印地方志目录
编者按: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组笔谈主要从宋史研究的角度展开,首先是基于日本史学界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是“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其落脚点在宋朝;其次是近十几年国內唐史学者对此关注较多,而从宋史研究的角度考虑的还比较少。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能引起更多的唐宋吏研究者对唐宋变革论范式意义的思考。 作者简介:李华瑞,1958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一、改革开放前“唐宋变革论”对国内… 阅读更多 »李华瑞 |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出版信息】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收入“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丛书。 【内容提要】 《元明时期的西南边疆与边疆军政管控》以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主权为出发点,用历史地理学的实证方法,主要研究了元明时期西南边疆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关系及重大边疆事件,元明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特殊军政管控,元明时期西南边疆政区的设置、调整和演变历史,探讨了边疆政区的类型及其差异和发展规… 阅读更多 »陆韧:《元明时期的西南边疆与边疆军政管控》
一、引言 关于明代后期东南沿海地区以“倭寇”或“海盗”等一系列事件为中心的长时间的地方动乱,以及清代初年在同一地区实行的严厉的“迁海”措施,已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研究。在以往的论著中,抗击“倭乱”和实行“迁海”基本上是作为明、清两个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被分别描述和讨论的。作者以为,如果把研究的视角从朝廷的军事措施转移到地方社会具体的历史场景,那么,就有理由把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方社会的动乱与“转型”视为… 阅读更多 »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
《明实录》是有明一代最系统、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史料论原始自然首推明代档案,它是明朝中央及地方政权在行使统治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类别的文件。明代档案文件分为二十种:“凡上所下有十:一诏、二诰、三制、四敕、五册文、六谕、七书、八符、九令、十檄;凡下所上亦有十:一题、二奏启、三表笺、四讲章、五书状、六文册、七揭帖、八会议、九露布、十译。”[i] 它们是编纂《明实录》主要依据的原始资料。然而,由于明末战… 阅读更多 »谢贵安:《明实录》研究述要
摘要:东亚封贡体系,渊源于西周封建制原理,而雏形于汉魏至隋唐期。三代自明的“天下主义”要求“皇帝”与“天子”的职能必须合一;而古今一贯的“中华礼序”还为“郡县制”与“册封制”的璧合赋予了前近代东亚世界的最高价值。在这一前提下“幕府制”和“律令制”在东亚各国间的对接不过是实现封贡体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它解释了“一国史观”下中国学界何以在“封建制”认识问题上会频生语塞,以及朝鲜与日本介入体系时… 阅读更多 »韩东育 | 明清前东亚封贡体系的演变实态
唐宋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根本性的变迁,对历史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宋史研究同先秦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领域的研究相比,无论从研究体系、深度还是材料的挖掘和再利用程度来说,都有很大的空间。今天的微信分享了包弼德、伊佩霞、包伟民、邓小南四位宋史专家在北大文研论坛的座谈实录,从读书、选题、写论文等方面为大家答疑解惑。 我为什么研究宋史 赵冬梅:各位老师最初为何选择宋史作为研究领域,又为何留… 阅读更多 »包弼德、伊佩霞、包伟民、邓小南 | 宋史研究的心得与门径
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被称为“亚洲才具有的惟一的历史体系”,这一重要命题的研究有两个原点:一是费正清等人提出的“中国的世界秩序”理论,二是西嶋定生提出“东亚世界”理论。之后这一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阐释框架。但是学界对朝贡体系的基础是什么,朝贡体系是真实的抑或虚幻的,宋代以后朝贡体系的变革如何展开等若干基本问题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导致这些分歧的原因既有立足于不同时段和区域的时空错… 阅读更多 »黄纯艳 | 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美] 王国斌 / 罗森塔尔著,周琳译,王国斌、张萌审校,2018年10月出版,283页,58.00元。 加州学派与“大分流” 对中西方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研究长期充斥着“宿命论”的观点——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制度上。似乎中国有着先天性的不足:中国文化先天上不热爱私有,中国社会先天上抵制契约精神。当然这种基于“西方中心论”的解释在上个世纪就受到了普遍的… 阅读更多 »王敬雅评《大分流之外》︱分流再合流:重思欧洲与中国的分野
内容提要:民间档案文书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促进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民间档案文书出版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推出了多种有影响力、成系列的出版品种。从已有的出版物来看,民间档案文书的常见整理形式主要有影印整理(含目录汇编类整理)、录文校注式整理、研究性整理、数据库建设等。依出版内容呈现的主要形态,我们可将其分… 阅读更多 »宾长初、鲁朝阳 | 谈民间档案文书的影印整理与深度整理
本世纪(20世纪)初期,涌现了一批卓越的蒙元史研究的带头人,本世纪中叶许多有成就的蒙元史专家多出于他们门下。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东方学各学科析分愈细,学者们的研究领域更加专门化。但由于蒙元史涉及的民族甚多,地域甚广,因而又具有多学科的特点。一方面,汉学、蒙古学、藏学、伊朗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史的专家都有不少与蒙古史有关的著述;另一方面,优秀的蒙元史专家也多兼通数门语言和若干学科的知识。 法 国 东… 阅读更多 »陈得芝 | 二十世纪各国蒙元史研究汇总
2018年11月24至25日,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的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二十三位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历史系李伯重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尚胜教授、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孙来臣教授先后致辞。 本次研讨会分七场进行讨论,分别为“全球视… 阅读更多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的“中古中国文献·历史与民族”学术讨论会于2018年10月13日到14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台湾中研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十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吴玉贵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致辞,并期待本次学术讨论会能从具体问题和个案来透视中古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邢义田教授作题为《再论“中… 阅读更多 »“中古中国文献·历史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互联网时代,因史料的异常丰富,微观史学研究将更趋广泛和深入,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将更趋严重。史家一旦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不能自拔,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描述历史的能力,因此史家需要有大情怀。 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摘自《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3期 文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改革开放40年来则是其发展的又一高潮,并且… 阅读更多 »赵梅春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学日益受到西方社会科学的强烈影响,改变了自身解释的格局。但随着史学研究越来越趋于规范化,盲目遵循西方理论引导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中西概念之间的渗透交融始终处于纠葛状态,相关知识的辨析与讨论呈现两极对立的态势。 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原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的若干沉思》 自… 阅读更多 »杨念群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历史学的若干沉思
《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美]王国斌、罗森塔尔著,周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第一版,58.00元 二十年前,一批在美国加州不同大学中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年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对当时国际经济史坛的主流理论和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些学者后来被称为“加州学派”,他们的新见解集中体现在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中,因此“大… 阅读更多 »李伯重 | “加州学派”学者的新创获——《大分流之外》序
提要 这篇文章选择13~16世纪发生在东北亚的三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蒙古袭来”(1274,1281)、“应永之役”(1419)和“壬辰丁酉之役”(1592,1597),来讨论国别史与东亚史之间的差异。本文指出,如果仅仅站在一国历史的立场、角度和视野来观看发生在东亚的历史,会出现“死角”或“盲点”。因为,只有一个圆心(国家)的历史叙述,会使得历史有中心有边缘,中心虽然清晰,但边缘常常含糊甚至舍弃。其… 阅读更多 »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 ——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
张保卿 杭侃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2018-12-18 2016年度,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考古遗址的多样性和研究内涵的丰富性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度刊布的考古学专刊、专著、考古发掘简报和论文约560部(篇),数量是2015年度的2倍多。 一 城市考古 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度,学界除对都城和地方城市进行了持续发掘和研究之外,还对村镇、码头… 阅读更多 »2016年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考古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10年7期第130~140页 【内容提要】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传统史学多将其置于王朝更迭的解释框架中加以叙述,也有一些学者纠缠于明清两朝孰优孰劣、并进而对易代的得失进行判断。近三十年来,海外学者多超越易代历史本身,将跨越此时期的晚明盛清视为“帝制晚期”或“早期现代”,但易于忽略易代本身对这一历史转型期所起的重大作用。此外,易代史的历史叙述,或始自清… 阅读更多 »赵世瑜:“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
韩国海域发掘的宋元陶瓷,底部印有汉字(韩联社) 韩国海域发掘的青瓷(纽西斯通讯社) 原标题:韩国海域发掘中国宋元陶瓷 底部这个字让专家兴奋 海外网12月27日电 据韩国YTN新闻27日报道,位于韩国西部的忠清南道泰安郡马岛海域发掘出113件文物,包括中国宋元时期的陶瓷、北宋钱币元丰通宝、朝鲜半岛高丽时期的青瓷,以及用于停靠船舶的工具等。 报道说,此次发掘出来的墨书铭陶瓷,共有7件,推测是中国福建地… 阅读更多 »韩国海域发掘中国宋元陶瓷 底部一个字让专家兴奋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 作者: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刊行会编 出版信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内容简介 本书由日本著名中国古史研究学者谷川道雄等发起编纂,旨在及时反映日本史学界的中国史研究最新成果,促进中日史学界的交流互动。计划以每年出版一辑的形式,每辑30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前一年的日本中国史研究动态。本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选刊,共编发十篇论文,有从整体理解中国史的综论… 阅读更多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2010年度)目录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宅兹中国》、《何为中国》(2014)。曾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1988)、第一届“长江读书奖”(2000)、第一届Princeton Global Scholar(2009)、第三届 PajuBook Award(韓國… 阅读更多 »葛兆光 | 彼此环绕和交错的历史